《贫穷的本质》:其实,这才是一个人“穷”的真正原因

成年人的体面,大多是钱给的。

01

《贫穷的本质》:其实,这才是一个人“穷”的真正原因

网上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提问:

你所有的存款加起来,能够你住几天ICU?

都说,医院是最能看尽人生百态的地方。

但除了人生百态外,医院也是最能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地方。

有的人,忙碌一生,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发生意外,感觉身体有问题,也想靠“抗”度日。

有的人,进了医院,着急要走,害怕检查,害怕结果,总觉得不知道就是健康。

人的脆弱,在没钱的时候最明显。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新闻,男人重病入院,做手术需要30万,可他拿不出这笔钱,有朋友愿意借给他,但前提是写借条,让男人的儿子以后偿还。

男人的儿子还在上初中,他愿意负担起这个债务,可男人不忍心。

他不忍心让儿子的未来,提前毁在自己手上;不忍心让儿子还没有长大,就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所以,他和妻子选择了放弃治疗,哪怕还有痊愈的可能。

这个新闻的确令人唏嘘,可唏嘘的同时,我们都该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提前规划。

生活离不开金钱,走出“贫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体面一些。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仍旧很“穷”的人不少,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无法走出“贫穷的陷阱”呢?导致一个人“穷”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班纳吉教授认为,一个人“穷”的真正原因,往往与这一点有关。

那就是——认知。

02

认知,是如何让一个人变“穷”的?

《贫穷的本质》中,有这样几个经典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很多穷人在向借贷机构借钱的时候,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总觉得以后一定能挣到钱,以后的生活水平一定会提高。

结果,利滚利,导致自己欠的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穷。

第二个故事。

在一些贫穷地区,哪怕宣传员们不断告诉人们——未患过疟疾的儿童长大后,每年要比患过疟疾的儿童多收入50%。

而消除疟疾的第一步,便是买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只需要14美元,足够使用5年之久。

然而,即便数据已经如此明确,买蚊帐的好处已经如此明显,还有不少家庭不愿意支出这笔钱。

为什么不愿意?

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只能看到当下,只能享受当下。

第三个故事。

当研究人员问起一些穷人,如果有了多余的钱会干什么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投资,或者存起来,而是买电视机,买更多的食品,买很多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

这样的选择在我们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明明有了钱,却不愿意为以后考虑。

究其根本,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让钱生钱,他们怕把钱留在自己手里,最后突然一无所有。

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有了钱还不如赶紧花出去,这样一来,起码能让自己吃一顿饱饭。

种种认知,已经决定了这样的人除了遇到天降横财外,几乎不能变富,因为没有人能挣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好比投资这件事,认知越高的人,越清楚投资的好处,明白如何投资,敢于犯错的时候,才有可能越投资越有钱。

而那些什么都不做,就将自己局限于一隅的人,认知已经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无法成功。

03

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

作家周岭在《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写道:“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办法无非三种。

其一:不断学习

这个世界上的书,永远看不完;知识,永远无法被完全掌握。

但每个人能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只有懂得越多,见到的越多,才能相信世界会更加精彩。

可以说,不断学习,能让一个人重塑自己的认知框架,重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到了打破原有认知,升级自己的时刻。

其二:持续思考

但只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学到最后,成为了一个书呆子,有些人学到最后,空有一脑袋知识。

究其根本,是不懂思考。

当一个人,不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做,所收获的知识究竟由哪几方面组成的时,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所学的东西只会成为死知识。

相反,那些善于总结反思,思考的人,才能用别人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

其三:勇于实践

而到了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好比运动这件事。

很多书籍会提到运动会使人分泌多巴胺,能令人感觉愉悦,长期运动身体的舒适感会大大提升。

可看是一回事,真的动起来是另一回事,只有愿意实践,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

04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事事如意。

可我们该做的,本就是让不如意的生活,尽可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摆脱贫穷也许很难,但只要愿意行动,愿意提升认知,总有一天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发布于 2022-09-11 10:35:1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58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