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个朋友问了一个问题,他说:
“普通生意朋友借钱,他曾经帮过我,我也想帮助他,但是需要很多很多钱!我现在的情况是,自己也不宽裕,能拿出的钱很少,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借钱给他有没有意义?”

可以看得出,这个群友还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别人帮过他,他会记着回报别人。可见咱们的群友素质还是非常高的。
只是目前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而朋友缺口又比较大,自己能帮的也只是杯水车薪。
我想说,咱们普通人做事,还是要量力而行,如果帮不上忙,和对方解释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补偿,相信对方也能理解。
如果对方以曾经帮过你为理由,责怪你不懂感恩图报,那这个人也就不值得交往了。
老百姓的思维是,不管帮多帮少,都是一个心意,正所谓“礼轻情意重”。但是客观来说,这种杯水车薪的帮助,确实没什么意义,不仅没有意义,还很危险。
这就好比一个曾经帮过你的人掉进河里,河水很深,他出于求生的本能向你呼救,而你正好不会游泳。
这时候你站在岸边,犹豫着要不要下水救他。不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吗?
对方曾经帮过你,现在反过来你帮他一把,这叫等价交换,当然没问题。不仅没问题,而且非常好。等价交换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和人际交往模式。
但一定要注意,这个前提必须是:等价交换。
千万不要做超额的交换,不要做超出自己承受能力之外的事情。
我们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能量与资源,不能因为要去帮助别人,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否则就得不偿失了,到时候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成了你自己。
其实关于借钱,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写过,从为什么不要借钱,讲了道德的本质、强者道德与弱者道德。(见文章《为什么不要借钱?先来了解一下道德的本质》)
有兴趣的话可以重新去看一下那篇文章,应该算讲得比较深刻了。
类似这种情况,帮或不帮,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情背后的逻辑:我们是用道德、情感作为行事准则,还是用利益、规律作为行事的准则?
以道德、情感行事的人,他的思维模式是:
这个人帮助过我,所以我也要帮助他;
这个人对我很好,所以我也要对他好;
这个人很喜欢我,所以我也要喜欢他;
......
而用利益、规律行事之人的思维模式是:
这个人帮助过我,我会量力而行,找一个适当的时机还他一个人情,一码归一码;
这个人对我很好,我会观察他的行为,理解他的动机,以决定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这个人很喜欢我,但我有自己的利益边界和原则,我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行为逻辑,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道德、情感行事的人,容易被主观的情绪蒙蔽,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本身的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容易被人操控、利用;
而以利益、规律行事的人,则不容易被表象迷惑,看事情能保持清醒、直击本质。越是高层次的认知,就越关注利益关系与客观规律。
所以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平时遵循的是哪一种行为逻辑?
回到借钱的话题。
我是不主张借钱给别人的,也不主张去找别人借钱,特别是当借钱行为是基于道德与情感的时候。
事实是大部分人借钱的行为,都是道德和情感主导的。
借钱本质上就是免费索取资源。什么叫免费索取?说得严重点,就是掠夺。
别人找你借钱,就是在掠夺你的资源;你找别人借钱,也一定是在掠夺别人的资源。
普通人千辛万苦积攒的一点儿资源,就因为几句话,全部给了别人,能不心痛吗?
而且,很多人借钱的时候是孙子,到了还钱的时候就跟大爷似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借到钱之前,资源在对方手上,必须得放低姿态;借到钱之后,资源到了自己手上。资源在谁手上,谁就有话语权,谁就是大爷。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定要捂紧自己的口袋,保护好自己的资源。
但如果,你借钱给别人,是基于利益和客观规律的行事逻辑,那还是可以借的。
比如,大佬很赏识一个年轻人,借了一笔钱给年轻人创业。
如果要借钱给别人,那么一定要用利益和客观规律来考量。具体怎么做?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投资的思维来做判断。
当有人找你借钱的时候,你先评估一下借出这笔钱的风险与回报是否对等。
银行发放住房贷款,因为有房产作为抵押,它评估这笔钱借出去后,收不回来的概率很低,因此他期望的回报也比较低,大概每年在5%左右。
风投机构投资一个项目,由于这个项目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死掉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风险投资的回报期望非常高,可能期望估值有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百倍的增长。
但是呢,只要风险与回报是对等的,那就值得去投资。这就是风险与收益的等价交换。
当有人向你借钱的时候,你也可以做这样一个风险与回报的评估。
陌生人找你借钱,这笔钱借出去收不回来的概率有多大?这完全看运气了,风险可能超过了50%,除非回报能有50%以上,否则肯定是要亏本的。
普通朋友找你借钱,风险至少30%以上,没有30%的回报,也是会亏本的。
亲人挚友找你借钱,风险至少10%以上,没有10%的回报,还是个亏本买卖。
有人说,借钱哪来的回报,就是没有利息才找你借钱。
没错,大多数人找你借钱都是冲着没有利息,来占便宜的。所以你的回报是0%,算上通胀则是负回报,风险与回报非常不对等。
既然不对等,那当然就不要借了,借了肯定要吃亏的。
当然了,这里的回报,也不只是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情感满足、未来的潜在机会,都可以折算在回报里。这些都需要你自己评估,只要你觉得风险与回报对等,你就可以去“投资”。
至于风险怎么评估?你可以看看这个人的信用(口碑怎么样)、能力(月收入多少)、担保情况(有没有共同的圈子)、抵押(有没有资产)、潜力(未来会不会成功)等。
这样评估下来,你会发现99%的借钱行为,都是亏本的。
所以说,借钱这事,能不借就不借。如果一定要借,就要做好把这笔钱丢掉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