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时,我们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而是先搞清楚这是谁的问题。明白了“谁的事情、谁的责任、谁的机会、谁的麻烦”之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一、谁的事情
面对一项任务,我们先要分清“这是谁的事”。要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情感,哪些是自己的情感。
一项任务,如果是分给团队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事;如果是分给个人,这就是个人的事情。搞清楚到底是谁的事,这是分工,也是合作。大家都有自己的事,等大家都完成后,才算组织的事完成了。
我的事,我就要努力去做;别人的事,我都是以帮忙者的身份出现。我的事,可以请人帮忙,但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大包大揽;别人的事,我可以去帮忙,但不能帮倒忙瞎捣乱。
二、谁的责任
谁的事情和谁的责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人只管做事情,但不需要承担责任,有的人即使不做事情,也要承担责任。我们经常谈论说“某人躺枪了”,这意味着,某件事情发生了,即使他什么也没做,也得承担责任。比如,辖区内出了案件,从所长到局长都有责任,而他们可能没想到有这事发生 。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强调“人人有责”,实际上,这种说法大多起到宣传作用。对于有担当的人来说,总愿意去承担责任,因此做事认真,而对其他人来说,“法不责众”才是底层心理。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有的人总是积极参与,有的人选择观望,还有的人漠不关心。所以,对于大众的责任,能站出来承担一点,这是领导的素质。
对于人际关系而言,该是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不能越俎代庖。这就要说到“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理论,它说的是,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关键在于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然后把各自的课题做好就可以了。怎么判断一个课题由谁负责呢?其实特别简单,就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是谁的责任,谁来承担后果。你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别人的责任你也不能无原则地揽过来。(我们以前提到要勇于担责,这实际上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替谁担责,担责之后是否有机会)
三、谁的机会
原先人们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以为信息对称了,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便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了。事实上,你别以为信息对称就是好事,因为同样的信息会带来不同的判断。即使有相同的信息,因为人们的认知不同,理解不同,对信息的解读也不同。
同样的信息下,到底是谁的机会?
老主任再有几个月就退休了。几个副主任都盘算着自己有没有接替老主任的机会。李副主任自觉胜算不大,因为自己虽然年轻,但刚提副主任才半年,和那些已经在位好几年的副主任相比,资格和阅历都差那么一大截。
不过,上级部门宣布,老主任退休后再留用一年。这下人们的心思都变了,几个副主任中,有的暗地里表现出不服气,有的表示失望,也有和老主任关系好的,庆幸老主任多干一年,能给自己解决不少问题。
李副主任挺高兴,他认为机会来了。原本对主任这个职位没有多大指望,但老主任多留一年,等于多给他一年的准备期,他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年,到时候,他和其他副主任之间已经不存在资格上的差距,可以凭借其它优势谋取主任之位。
四、谁的麻烦
凡事发生,可能是机会,可能是麻烦。如果你认为有机会,就会沿着机会的思维去把握机会;如果你认为有麻烦,就会顺着麻烦的思路去规避麻烦。
而如果想来想去,再怎么看,都觉得是你的麻烦的时候,就要看心态和应变能力。死生之外,再无大事。控制不了的事,只能面对,也只有面对。而如果有了勇敢面对之决心,或者再次一点,硬着头皮去面对,所有的问题可能就没有那么糟糕。
当问题发生时,先看看,这个问题会给谁带来麻烦。是我的,就扛起来;是别人的,能帮助就帮助,但绝不可以引火烧身。比如,有人犯罪了,你不要替他做伪证,更不要去找办案人员说情。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才是你的态度。
明白“谁的事情、谁的责任、谁的机会、谁的麻烦”,实际上是建立边界,放下情感,从而达到不糊涂做事,不侥幸避事,不放过机会,不惧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