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做出改变是不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改变情绪,改变思维、改变行为。但我们经常想着去改变,但经常改变不了自己。
为了更好地改变自己,我们需要主动地想一想,我们需要在情绪上换个说法,在决策中唱个反调,在相斥事情上进行整合,在已有方案上再多想一想。

一、给情绪换个说法
仅仅是改变一下说法,情绪和感受就会有不同的表现。首先,我们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我们会把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这样的话,改变语言就等于改变了想法。比如你内心的语言是“我现在心情很差”,那你的想法就趋向于差心情。但如果换一种描述,“我该怎么样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好”,那你真的会有好心情。
《有解》一书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替换你的口头禅。积极的语言经常冲刷你的大脑,它就会形成积极的回路,你的整个行为模式都会变得更积极。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就开始试试,给自己建立一些积极的口头禅,比如:“特别棒”“太好了”“太牛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尽量少说“还行”“一般”“马马虎虎”,这样的话。注意,这可不是告诉你要假装快乐,这个行为的本质是让你捕捉你生活碎片里出现的那些一闪而过的美好情绪,主动地把这些美好情绪抓住,并强化它、固定它,进而把你的心理能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样积极的情绪和状态当中,我们也会有更高的生活势能。我们脑海里的每一句话都并不是走个过场而已,每个念头汇聚到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本身。
把口头禅变成激励自己的口号,每天重复,每天有激励,时间长了,自己也就信了。
二、给决策唱个反调
原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很注重吸引反面意见。有一次,斯隆和高管开会讨论一个决策,大家意见都一致。斯隆说,既然没有反对意见,这件事情先不决策了,我们过三个月再讨论。斯隆知道如果没有反调,这个决策其实是不充分的。
一般地,只要别人提反对意见,我们内心中就会有那么一点不高兴。但如果深入辩论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让方案或计划更加完善。
所以,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妨试着让自己想一下,万一这个人说的是对的呢?他可能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信息。就算他说错了,也能给我们提个醒,让我们从反面思考一下, 有没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三、给不相容的东西来个整合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千多年来,这句话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禁锢了人们的创造力。
为什么不可兼得呢?如果仅限于我现在的资源,可能远远不够,但如果扩展一下资源呢?我的钱不多,我可以搞股权融资,也可以搞债权融资。
不相容的事情整合一下,便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领导力研究专家刘澜在他的课程中指出,你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自己钱不够。但是,整合思考的领导者会想,我的钱现在不够,但是我可以用现在的钱生出更多的钱,这是内部找资源;而且,他们会想,我的钱不够,但是其他人有钱啊,我可以找他们合作,这是外部找资源。
所以,你现在对资源的观念,很可能是认为资源是稀缺的。但是,整合思考的领导者认为资源是充足的,他需要做的只是去把资源找出来。这个资源可以从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部找。
别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不能二者得兼呢?然后开始自己的整合思考。
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决断力》指出,如果只能选择“是”或者“不是”,从长期来看,你有52%的决策都是错的,如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选错的比例就下降到了32%。甚至是你只要“意识到”自己还有别的选项,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经常扪心自问的习惯:“这样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不断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再多想一想,多问几个问题,既要问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不,往往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从正面到反面,从相容到不容,主动地使自己的思维变动一下,多一点点的思考,便会有多一点点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