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其实是因为掌握了这个精妙的思维方式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一因一果,改变生活。

今天向你分享一个对所有人都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果思维。

能在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其实是因为掌握了这个精妙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思维,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真实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的认知能力将会翻天覆地。

所谓的“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是用的因果思维;预测事物发展规律,也是用的因果思维。

哪怕我们平时做一个小小的决定,也会使用因果思维。

比如,天热开空调。

可能我们进入室内下意识就拿到遥控器开空调了,但实际上,这也是因果关系的表现:

因为开空调制冷,空气温度降了,皮肤感觉的温度(肤感温度)降低了,所以变凉快了。

“肤感温度降低→凉快”这样的一套因果关系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需要凉快时,拿出“肤感温度降低”这个因即可。

不仅空调能降低肤感温度,电扇也可以,游泳也可以,乘凉也可以……

当我们需要获得“凉快”的果时,掌握了果对应的多个“因”之后,自然就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凉快了。

而掌握足够多的正确因果,我们遇到对应的因就能快速反应出对应的果,遇到对应的果就能快速反应出对应的因。

因因果果,果果因因。

短时间内:不断溯因,我们就能看透事物本质;不断推果,我们就能预测事物终局。

前者,正是“快速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后者,正是高瞻远瞩的大格局。

那么,你心动了吗?

如果心动了,就继续来认识因果思维吧。

01

人类普遍拥有因果思维

其实,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垦荒耕地时,就已经在用因果思维了。

他们使用因果思维的表现就是:

种下种子,很长一段时间后,会收获果实。再把果实中的部分种子留在适宜的时候种下,隔一段时间后又会收获果实。

长此以往,祖先们在头脑中形成了耕种的因果关系:“种子→果实”。

在更早的十万年前,人类也知道“地湿了”是因为“下雨了”,沼泽地不能去是因为会陷进去,彩色的蘑菇不能吃是因为有毒。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想飞行,前前后后有无数人给自己的后背插上翅膀企图飞起来,但是都失败了。

直到近代,人们明白了空气产生的压强差才是鸟儿能飞行的根本原因,人类才依据“压强差→物体上升”这个因果关系发明了飞机。

几百万年的进化,让人类的大脑里存在了根深蒂固的因果思维。

到了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在一两岁的婴儿面前拿着一个苹果然后松手,他也会知道苹果会往地下掉落。

这就是人类使用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02

你需要掌握更多的正确因果关系

人类虽然天生就掌握了很多因果关系,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还没掌握足够多的正确因果关系,导致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犯了困难。

就拿大家关心的学习来讲,“学了老是忘记”这个痛苦深深地伴随着每一个人。

那有多少人知道忘记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知道吗?

我知道,但我是看了书才知道的。

忘记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根本)是大脑的生理机制就是如此。

大脑就是一台超强的信息过滤器,它自身本来就遗忘得快,而且感觉与自身无关的事全都会从记忆空间中清除掉。

基于这个原因,衍生出了很多二级原因。

比如,没有及时复习;没有理解文意;没有和以前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你看,明白了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照着因改变果了:勤加复习、理解文意、关联知识点……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源于哪里?

就来源于对因果关系的正确把握!

我常常和我的朋友说要多多读书,其实目的就是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正确因果关系,从而遇事不慌。

你说,一个你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你是不是很难从大脑中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它?

比如,你是一个厨房小白,准备把胡萝卜切丁,想做胡萝卜饼。

但不知道怎样切才能切成丁,你又没有向别人求助,也没有在网上搜索切丁方法。

于是,你像剁饺子馅一样一顿乱剁,那你肯定只能得到一大堆形状不规则的胡萝卜丁。

实际上,把胡萝卜横放去头去尾后切成三段,再把每一段竖起来,再把刀横着向下切5刀,竖着向下切5刀(横竖5刀不切到底,留一点儿底),切成网格状后横放着切,就可以切成比较规则的丁了。

以后你再切什么土豆丁黄瓜丁,都可以这么切。

这就是因果思维的妙用:一长根→三短根,三短根→25短条,25短条→N小丁。

然后倒推因果,你就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刀法了。

你的大脑中如果有既定的正确因果关系,你就能快速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

再比如,情绪低落。

这是结果。原因呢?

被人训斥?摔了一跤?游戏失败?打牌输了?

精神疲惫?掉东西了?被雨淋了?工作不顺?

……

如果你能知道导致你情绪低落的可能原因,一一排解,情绪不就慢慢回暖了吗?

为什么有句话叫做“方法总比困难多”?

正是因为原因总比结果多啊!

你现在的一个结果或一种状态,很有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不就可以了吗?

而你的脑子里如果已经提前存储了对应的因果关系,岂不是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那些之所以能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快速且精准找到现象背后原因的人,就是因为在脑子里已经存储了对应的正确的因果链。

(因果链像链子一样,因的因,果的果,环环相扣,成为链条。)

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其实就是多元因果律。

思维模型圈很著名的成甲老师,对思维模型的定义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问题就是果,策略就是法(方法)。

你得先找到因。

找到因,使用法,果就可以解决了。

只有果,没有因,就用法,那就是乱开药。

头痛就给你开止痛药,发烧就给你开退烧药,这不闹吗,对不?

这也是很多人学了一大堆思维模型但只能把它们当做收藏品来观赏的原因。

没有因,哪里能用对应的法来对症下药啊。

而你如果掌握了足够多的因果关系和因-法-果,那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是常人能及的了。

我自己,正在走修炼因果关系并用因-法-果解决问题这条路。

这就是因果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

03

警惕两大因果陷阱

除了认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之外,我们也要注意两个因果陷阱:

①因果与相关

②因果与随机

先来讲讲“因果与相关”。

因果与相关是人们最容易搞混的两种关系。

你想啊,“公鸡打鸣→太阳升起”这个因果关系成立吗?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肯定知道不成立。

但是古代人很是相信,认为这是正确的啊。

公鸡叫了,太阳就升起来了,而且几千年都是如此,因和果如此稳定地出现,可不就是因果关系吗?

实际上,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并不合理,不属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就在于:

因果是前后出现,且有因必有果,因必然导致果。

相关是共同出现,且二者相互依存,两者没有“A发生必然导致B发生”的关系。

比如,感冒了,吃药好了。

到底是感冒了吃了药好了,还是自愈呢?

这个不一定的。吃药不一定能治疗好,也有自愈的情况。

所以说啊,前后脚出现的两件事,不一定有因果关系。而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必然相关。

因果关系在相关关系之内,因果都相关,相关的不一定是因果。

这就像男人和人的关系一样。男人一定是人,但人不一定是男人。

我以前在路边刚蹲下系鞋带的时候,突然两辆车撞一起了。

我肯定不会傻乎乎地认为是因为我蹲下了两辆车才相撞了,对吧。

还有,“因为我长得帅,所以我有钱”,这根本就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是强扯因果。

要知道,因果关系是稳定出现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如果因一次因导致对应的果不出现,那就可能是这三种情况:

①我们认为的因果实际上只是相关。

②我们认为的因果实际上只是随机。

③有东西干扰因果的正常发生。

第一种情况我正在讲,第二种情况我等会儿讲,第三种情况我们遇到得比较普遍。

比如,下雨了被雨淋过的地方肯定会湿,对吧。但很奇怪,我家门口的空地被雨淋了就是没湿。

实际上,是因为空地上有一大块塑料布,雨淋在了塑料布上,没打湿地面。

这就是在因果之间加了干扰项。

再来讲讲因果与随机。

随机想必你也知道了,抛硬币、投骰子都是随机的。

如果你抛硬币10次,次次都正面朝上,你能说只要抛硬币就会正面朝上吗?

肯定不会。因为你知道正反面的概率各是50%。

除非你作弊:你展示的硬币是有正反面的,而你抛出的硬币却是另外一个,它的两面都是正面,那你除非抛得竖着,否则永远都是正面。

随机事件无因果关系,但我们的大脑愣是爱把它当成因果关系。

斯金纳的鸽子、巴甫洛夫的狗、游戏里的盲盒道具和抽奖转盘,都是案例。

斯金纳的鸽子是指:

斯金纳给鸽子做随机实验。

开始时,他在笼中的鸽子旁边放一个按钮和一个架子。鸽子啄一下按钮,架子就会弹出现一粒食物。

起初的100下,鸽子每啄一次按钮,就会获得一粒食物。这勉强可以算是因果关系。

而过几天后,斯金纳把按钮和食物之间改成随机的:也许啄一下按钮就能出食物,也许啄10下才能出食物,甚至啄50下、100才能出食物。

而且先调成10下以内就可以出食物,后面就调成50下以内出食物,再后面又调成100下以内出食物。

这个调整很简单,就给出给定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数X,然后啄X下才出食物。给定范围越大,随机数也可能出得大,鸽子获得食物所需要啄的次数也就越多。

把调整后的按钮给鸽子啄,鸽子开始的时候两三下出食物,后面一二十下才出,再到后面,鸽子像疯了一样疯狂啄按钮,啄得嘴巴出血才出现一粒食物。

直到把随机数设置在1000以内,鸽子彻底啄得筋疲力尽了,嘴巴啄弯了都没出食物。

这就是斯金纳的鸽子。

巴甫洛夫的狗,是指巴甫洛夫用铃声作为信号给狗喂食,养成狗的条件反射的。

本来狗看见肉会流口水的,但巴甫洛夫在让狗见到肉之前的几秒钟先听到铃声。

多搞几次之后,狗就会在听到铃声时就流口水,而非看到肉时流口水。

这条狗,就叫做“巴甫洛夫的狗”,用来形容那些有不良条件反射的人。

鸽子是这样的,狗也是这样的,人呢?

抱歉,人也会这样。

很多人打游戏抽道具时,心想:我这一次抽到了极品道具,下一次会不会呢?

有这样的想法,人就会变成赌怪。

甚至充好几千好几万抽奖。

这就是上头。

概率不是因果,无法预测,不会有特定的因(抽奖)就有特定的果(极品道具)。

但是,大脑的因果预测机制却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玩儿概率的东西,特别是某些玩概率的促销活动。

比如“参加活动最高可得9999元”,你就当它参加活动可得0.01元即可。

再比如“1元抽5999的苹果手机”,实际上是10000个人每人交出一元,然后系统随机给其中一个人发放手机。

有的赖皮商家甚至直接指定内部人员发放或者干脆不发放。

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把一块钱交给商家吗?你会赌那万分之一的概率吗?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相信,你不会。

认识了因果关系,也避免了它的陷阱之后,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那么,我们平时到底该怎样使用因果思维呢?

一共三步:

一有意识,二找因果,三评合理。

你可能不太明白这三步的意思。

其实就是三个很简单的要点:

第一,频繁有意识地使用因果思维。

最好做到用它武装头脑,遇事则用先用因果思维分析情况,并掌握正确的因果关系,从而对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事情发生时,在脑子里问原因或结果。

注意:如果找不到因果,那说明自身的认知能力还没到位,或者可能是随机关系或相关关系,需要深入认识该情况。

第三,评价第二步中自己给出的原因或结果是否合理。

注意:如果给出了因果但不确定是否合理,就去找资料或问别人(最好是专家)。或者说,自己想的因果其实根本不是因果,而是随机或相关。

第二步和第三步里,问因是追本溯源,问果是以观后效,评价是纠正偏差。

有意识地使用因果思维,掌握更多的正确因果关系,我们就会把世界认识地更透彻,从而也能运用因果关系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带来价值。

以上,就是有关因果思维的分享。

期待,你能用因果思维积极改造你的生活。

发布于 2022-08-02 10:05:1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63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