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命运无常,也知道升学,恋爱,工作,结婚,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变,但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你所有的决定都是潜意识做出的合理选择,只是潜意识没法被清晰地感知,所以你会觉得这不是我做的选择,是一种叫命运的外在力量在操控我。

我从来不信命,因为我知道当潜意识被改变,命运就会被改写,那么潜意识是什么?潜意识就是你大脑中神经元的排列结构。所有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生物学问题,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大脑里无数神经元综合计算的结果,真正掌握你命运的神就是你大脑里的生物学结构。
为什么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因为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七八岁之后就不会再增长, 20岁左右神经元的排列结构就基本定型。成年之后想要改变大脑结构,除了特定的手术和药物,只能通过对潜意识的挖掘和重塑,但这一点非常困难。
所以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还没有30岁,在20岁就已经死了,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一直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潜意识的重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有效的神经元刺激,一种是偶发的强烈神经元刺激,要么持久,要么猛烈。前者主要来自读万卷书,后者主要来自行万里路。
但为什么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听过了很多道理,却没有任何长进?因为语言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极其低效的思想传递方式。
如果说思想是一部3d电影,语言就是2g网络,而人生的所有快乐,痛苦,感悟,智慧都藏在细节里,很多道理背后的细节根本没法用语言描述,只能抽象成一句大道理。
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像一张被转发了无数次活到发绿的照片,毫无细节可言。一部美好的青春电影可以让人热泪盈眶,但真实的青春除了莺飞草长和清风明月,还有夏天闷热的教室,高过头顶的习题,黑板上看不懂的各种符号,突然飞来的粉笔头和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
所有这些模糊到想不起来的细节,才是你当年渴望长大的原因,才是那一刻真实的你。缺失了这些细节,你的大脑就没法准确地感知什么是青春。改变你大脑神经元排列的是道理背后的每一个细节。真正让你兴奋,让你恐惧的,让你半夜惊醒的,是人生时时刻刻和你相处的细节。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30岁的焦虑到失眠,找不到烟的崩溃,又怎么能理解十几年前听到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躺在病床上大小便失禁的窘迫,又怎么能体会健康的宝贵呢?既然我们必须靠亲身经历才能了解一件事,必须吃一堑才能长一智,那么读万卷书的意义又在哪呢?
王小波说,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虽然说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但想象力可以越过这个边界。深度思考的本质就是通过想象力对道理背后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模拟和感受,获得和亲历者一样的大脑结构升级,跟飞行员用模拟机练习飞行是一个道理,没有深度思考的读书没有任何意义,单纯的记忆增加,相当于往手机里存照片,深度思考才是手机处理器的升级。
每一次深度思考带来的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都是大脑里原本孤立的神经元产生连结带来的瞬间通电感,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你的大脑,勾勒里面的纹路,从解剖结构上彻底改造你的大脑,重塑你的潜意识,修正你的行为逻辑,最终改写你的命运。
最丧的活法就是还没追求就已经放弃,还没成长就已经衰老,还什么都不明白,就已经什么都不相信,还有大把的时光,却把它交给命运。那些特别想要回到过去的人,都默认了一个前提,保留现在的记忆,其实就是想回去开挂作弊,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去降维打击,问问自己,如果回去的条件是清空记忆,彻底还原大脑结构,快乐痛苦,生离死别,原封不动再来一遍,你还愿不愿意回去?
如果你说愿意,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请认真过好每一天,因为你无法确定此时此刻的你是不是刚刚清空记忆,从40年后回来,想要重新感受辜负国的每一个清晨,每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