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然后按剧本表演

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而判断自己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则视处于什么样的场景而定。比如你和几个下属在咖啡间闲聊,这时候你是主角,说话的内容由你来定。这时候,你的上司进来了,大家立马给他让座,这时候主角就变了。你也由刚才的高高在上,变成某种形式的卑躬屈膝。

旁观者行为模型认为,行为=动机+角色+干扰+媒介,人的行为是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然后按剧本表演

那么,角色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呢?

一、行为取决于场景和角色

《消失的地域》中说,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总是以“场景”为基础的。人,是有舞台感的动物。“场景”就是人进行“恰当行为”表演的框架和舞台。绝大多数的人,会自动适应场景,而无需做过多的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的儿童就能根据听众的不同来调整说话的方式。

根据场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近乎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而场景和行为之间,其实有一个中间传导,那就是角色。人们认为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然后才选择相应的行为。

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场景自动选择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好像都已经有了对应的剧本,你需要的是按照规定的动作来演好这个角色。比如,即使是个小学生,只要一看到老师,马上表现出学生的样子,规规矩矩地问老师好。而当老师走出教室后,又转换为同学角色,在同学面前不加修饰地玩闹起来。

场景是一个动态的场合。随着各个角色的互动,可能会沿着愉快和谐的氛围进行下去,这就是各个角色都中规中矩,该说事的说事,该表谦卑的表谦卑,该求人的求人,大家都在场景中享受着角色带来的高傲或低调。

所以,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角色,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场景中发生冲突,角色随之转变

在场景中,如果大家愉快地相处,则是一个美好的聚会。如果场景比较压抑,则是一个沉闷的场合。但如果在中间有些小插曲,比如某个人说错话,或者本来就有不对付的人,则可能会出现冲突,进而形成一个故事。

什么是冲突呢?有一本书叫作《故事》,被称为“编剧界的《圣经》”,作者是罗伯特·麦基,他在书里说,当一个人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会采取很多行动,这些行动不可避免要与他周围的世界产生碰撞,那这个时候,冲突就来了。他越是想要这个东西,碰撞也就越多,冲突也就越大。在这些冲突里,有对手,有压力,最终有输有赢。

原本有说有笑的场景,因为冲突的存在,让人们按照新的剧本来充当角色,行为也跟着发生变化 。

因为有冲突,人们调整了自己的角色,或者陷入冲突中,或者当个和事佬。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自然发生了变化。

三、情景预设法

为了提前把握角色,我们可以想象当下可能发生的真实场景,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你发现没有,当对你即将发生的事进行预演,对别人可能说的话进行预判,然后准备好你的对策后,在随后的真实场景中,很多东西能用得上。比如他提问你时,你马上能想到相应的话来应答,他反驳你时,你也早有理由来论述。

你想过一些场景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后,心中也定下了自己的角色,给自己规定了应该谦虚一点、随和一点,还是强势一点,这就给场景做了预设,即使发生某些突变,你也不会乱了阵脚。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情景预设,先给自己角色定位,这就等于规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而在实际互动中,要防止无谓的冲突,回避不必要的结怨。根据场景,选择合适于自己的角色,让领导觉得你有眼色,让群众觉得你有风度,让评分者觉得你拿捏到位,这就是你演得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一个场合,都是角色之间的配合,你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并且在角色指导下实施行为,才不会演砸。

发布于 2022-08-20 08:18:1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54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