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思维:99%的胜者,都拥有这点共性

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是,社会上总是有一些流行的错误观念,去迷惑当代的年轻人。

比如歌颂失败,比如歌颂贫穷。

​胜者思维:99%的胜者,都拥有这点共性

明明是成年人自我安慰的鸡汤,但总用来被教育年轻人,年轻人涉世未深真的信以为真的话,那真真的是倒了大霉。

今天想讲的是这两个错误观念的第一个: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个观念,可以说是完全错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小成功才是大成功之母。

第一,习得性无助原理。

这个原理背后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即便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而是马上倒地呻吟和颤抖。

这时,由于多次经历失败,主体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即便后来置身于可以自主操控的新环境中时,主体也已经放弃尝试。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首先,失败是涟漪效应,一步败,往往步步败。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想要学吉他,但因为很难忍受手指的疼痛而学不好和弦,后来因为和弦学不好而学不好和弦转换,因为和弦转换不好所以弹不好吉他。

每一个失败,都是下一个失败的子集,从第一次失败开始,就意味着后来每一步都会失败。

有个朋友,小学的时候不喜欢英语,音标没有学好,于是单词也没有学好,单词没有学好,所以语法也没有学好,语法不好,阅读能力自然也很差,最终高考英语只考了61分,被迫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

在这里,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当然不是,失败是失败之母,第一步的失败,就像是一个石子丢向湖面,引起了后面的失败。

或许会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是,让你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训,从而下一次成功。

但是,现实生活是非A即B的选择题吗?明显不是,这次选择A是错误的,下次选择B依旧是错误的。

另外,从失败中能总结出啥经验?

失败中能总结出来的只有失败经验,很遗憾的事情是,成功经验对于现实生活才真正具有指导作用,失败经验并没有用。

更况且,失败的经验往往高度相似,不是蠢就是懒。

正如某俄国作家所说,成功的经验各不相同,失败的经验往往都是又蠢又懒。

第二,胜利者效应。

从上面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严格来说,是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

这里来说说亚洲首位国际脑科学实验获奖者胡海岚的“胜利者效应”实验:

将实力较弱的老鼠豆豆,和另一只实力较强的老鼠,放进一个狭窄的管子里。

结果在争斗中,豆豆很快就败下阵来。下一次实验,她又将豆豆和该老鼠放进管子里,这次没有发生争斗,豆豆自动就退让了。

在做这样的实验中,胡海岚发现一个现象:

两只小老鼠斗狠时,它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会很明显地增加,而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更高的老鼠,会在争斗中占据上风。

于是她利用药理遗传学和光遗传学原理,刺激豆豆的前额叶皮层细胞。

然后再将豆豆和那只老鼠放进管子里,结果豆豆这次没有退让,不但没有退让,还瞬间就把对方推出了管子。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胡海岚持续刺激豆豆的前额叶皮层细胞,分别再把三只更强壮的老鼠放进管子,结果豆豆都战胜了她们。

这次实验让胡海岚发现:

帮助豆豆成功逆袭6次以上,就算不再对它进行神经刺激,它自己也能逆袭。

换成人话来说:

就是一件事情你连续做成功多次以上,下一次成功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因为一次次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它大脑中‘胜利者神经回路’的连接强度。6次以上的成功,就会让大脑发生质变,强者恒强。

还是从学习英语这件事来说,如果在最开始的音标环节,你就处于全班第一,那么大概率在单词、语法、阅读理解、口语等环节,你也会有较大概率处于全班前十名。

为什么会有“胜利者效应”呢?

首先,小成功是一件事良好的基础,打下扎实的基础,自然有利于上层建筑。

对于学渣来说,连音标这个环节都无法跨越,怎么指望他能够短时间内成为英语大拿;而对于学霸来说,音标环节轻松克服,之后背单词之类轻轻松松就可以拿下,花不了太大力气。

其次,小成功事情会产生一种多巴胺等胜利激素,胜利激素会让你有想要胜利的欲望和信念,而这份信念又会支撑你在下一个环节的挑战中胜出。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比赛一共十个环节,前9个都胜利的人,会不会在第10个环节也胜出?99%的概率是会胜出的。

别谈失败者逆袭,逆袭是电视剧的情节,是给成年人的鸡汤。假设10个问题是越来越难的英语题目,一个音标都败下阵来的人,会在第10环流利背出一个英语8000字作文,除非做梦否则绝不可能。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失败了9次的人,第10次就自动放弃参赛了,不在赛场,自然不可能赢得比赛。

而且,你的失败,并不仅仅只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周围人对你的判断。

不是所有人都是罗永浩,更多人可能是汪小菲。(无意冒犯汪小菲)

经商多次失败后,投资人当然对你失去信心,转投其他更有可能成功的人。

这两个效应放在人类世界就是:

小失败是大失败之母,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

回到胡海岚的研究,其实她还有另一个发现,就是:

胜利者效应还具有迁移效果。

“豆豆经历多次单挑胜利后,把它和其他很强的小鼠,一起放进只有一个热源的寒冷空间中,豆豆也会毫无悬念地抢到热源。”

也就是说,在A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在B领域、C领域、D领域往往都会成功。

就像是达芬奇,他开始只是绘画很强,但他以绘画经验进行迁移拓展,最后成了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

知道了这两个效应,我们应该怎么做?

1任何领域的第一件事,都要死磕自己去赢。

英语也好,减肥也好,健身也好,写作也好,写字也好,画画也好,烹饪也好,无论什么领域,你做的第一件事,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去赢。

因为你的这个基础,是你之后成功的基石,没有这块石头,后边建筑再好也是海市蜃楼。

2如果失败,一定要尽快翻盘,越到后面越难逆袭。

很多人进去一个领域不会很顺利,常常是一开始就落于人后,后面节节落于人后。要改变这个现象,就是先暂停下来,先把最前面的地方不断地复盘和练习,争取在前几个环节用勤奋的力量赶上他人,实现逆袭。

逆袭这件事,越早越好,成功的人会习惯于成功,失败的人会习惯于失败,你一定要让自己在习惯失败之前,就成功翻盘。

千万别低估失败对人的信念的打击,人的一生,经历不起太多失败的反复折腾。

3花时间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而不要花时间去总结失败的经验。

当你做一件事成功了,就要复盘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很好,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长处。

因为你的长处,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为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人,所以成功的经验是具有稀缺性的,但失败的经验满大街都是,所以,你要花时间去整理你成功的经验。

至于失败的经验,你花钱买一些就行,不必亲自去验证做什么事情会失败。如果你不想买失败的经验,那也很简单,多观察人与事就可以。

从他人的失败中获取失败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取成功经验,这才是上上签。

关于失败经验能从别人身上获得,就不要试图从自己身上获得。

当然,人生也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弯路,但弯路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让你总结、分析并感恩,而是让你知道:

及时止损的意义。

既见弯路,那就拔腿就跑,谁拔腿的速度越快,就越能回到正确的赛道。

去成功吧,年轻人。

从做好第一件事情开始,获得自我内心向上生长的力量,从而让这股力量带领你,横扫一切不甘与迷茫。

如同优秀是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胜利亦是一种习惯。

发布于 2022-06-15 18:32:0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03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