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自证?(汉语言与身份危机)

2022-10-25 13:16:00 271 0
头条哲学

笔者曾在与友人研学时向她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若一个其它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文学经典)上不比汉语言学生少,但同时他或她能较好掌握另一门专业的知识,那汉语言文学学生独立的部分到底在哪?或者说,是否还存在?

很遗憾,在这里,我也无法解答。

当一个专业被当成“万金油”,被当成考研和考公的跳板时,它本身的灵韵就消失了,因为砝码和标签本身是没有高度和情怀的。

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自证?(汉语言与身份危机)

我看着身边人因为考试高分而雀跃,因为做题不利而痛哭,因为突击复习而心满意足,因为抓到重点而得意忘形,我感到丝缕欣慰下莫大的痛苦。欣慰来源于他们至少还有考试这一个“神话”可以依凭,痛苦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汉语言文学的价值竟然只有考试那几个题组成的分就能被穷尽所有可能性。中文系的学生不做真学问,不读真经典,没有真胸怀,而在这些分数上斤斤计较,这不可不说是这个专业的覆灭,起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汉语言的末世图景。

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太过于后现代了,理想和星空覆灭了,他们主体性也烟消云散。在他们脸上,我看不出悲喜,更谈何崇高。他们带着无所谓的游戏态度,高唱当下的“生活”。于是,他们再也不能被定义,附带着的也是其自身意义的丧失。“当下就挺好”,他们说着。

朋友告诉我她的观察:汉语言学生考研不是为了做研究。这句话无疑等同于告诉我:人们学文化不是为了文化本身,而是另有所图。

我想起《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记者拜访昔日高校中文毕业生时他们流露出来的文人风骨,那是炽热的“书生意气”,一个个青年学子,虽在渴望用思想改变世界,启迪世人。那是个“君子固穷”的年代,却因为纯粹而有着人文本身的华光。

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大声地毫不遮掩地告诉我“文科无用”。显而易见,这种论断的背后是浅薄的歧视,是想象性的修辞,他们一定不知道,人文本身的意义,足以颠覆任何一种想法,足以改写任何一段传说。

经济的新神话让所有人面对璀璨的铜臭辗转反侧,账户上货币数字的大小也成了新的神通。不可否认经济的巨大力量扮演着人们的福祉,但在酒足饭饱后,在享受大量溢出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在精神上做些多多少少的补充?

当别的专业学生热爱文学,希望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有底气与其对垒

还是开头那个问题: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自证?附着于其中的意义到底为何物?汉语言文学究竟有何不同?这几个问题,我穷尽一生也答不出,但我执拗地坚信,有人能作答。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7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