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雪什么时间去世?为什么没有任何消息?”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不明白她的死因。事实上,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但她不得不不隐藏自己的身份,因为她的家人一直希望她能继续拍戏。然而,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了离开,这是令人遗憾的。她是李小冉。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虽然她不是科班出身,但她的演技很好,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工作。
一、袁世凯的15个女儿都嫁给了何人?结果如何呢?
优质答案1: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历史人物,很多历史事件无法绕开他,北洋政府是他一手创建的。人们对袁世凯的评价贬多于褒:他的最大功绩是协助孙中山和平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他的最大败笔是逆流而动,恢复了帝制。袁世凯一生共娶一妻九妾,生育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女儿当中有四个夭折,成年的共有11个。
袁世凯的二太太李氏是朝鲜王室王妃金氏的妹妹的陪嫁丫鬟,生有长女袁伯祯、六女袁籙祯。袁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袁籙祯长大后嫁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长女与六女皆嫁入豪门,一生衣食无忧,可谓门当户对,属于政治婚姻。
袁世凯的三姨太太金氏是朝鲜王族,原本想当正室,最终当了三房。金氏生三女袁叔祯、八女(早亡)、十女袁思祯。三女袁叔祯后来改名为袁静雪,嫁伪山东省长杨毓珣为妻;原本袁世凯打算将三女嫁给末代皇帝溥仪的,因为三女不答应就没有嫁成。十女袁思祯嫁日伪北京宪兵司令邹文凯。
袁世凯的四姨太太吴氏是朝鲜王室王妃金氏的妹妹的陪嫁丫鬟,生有次女袁仲祯、四女(早亡)、七女袁复祯。次女袁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儿,七女袁复祯嫁给清陆军部尚书荫昌的儿子。袁世凯跟陆军部尚书荫昌攀上儿女亲家关系,是他平步青云的重要一步;清廷多次想杀袁世凯,都是荫昌在极力保护他。
袁世凯的五姨太太杨氏生有五女袁季祯、十五女(早亡),杨氏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夫人,是袁府里的王熙凤,人们对他既敬且畏。五女袁季祯嫁兵部右侍郎陆宝忠之子陆鼎生,婚后夫妻感情不合,又体弱多病,早死。后来袁世凯又将十三女袁仪祯嫁给陆鼎生,这次夫妻恩爱,相守到老了。袁世凯的五女与十三女都嫁了陆家,可见袁世凯对陆家十分看重。
袁世凯的六姨太太叶氏生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她们的婚姻不详。八姨太太郭氏生十四女怙祯。袁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优质答案2:
有人说,袁世凯如果1915年不悍然称帝,他或许是中国的华盛顿,但历史没有如果。袁世凯一生共娶了一妻九妾,生17个儿子,15个女儿。
二姨太李氏,生长女袁伯祯、六女袁箓祯;
三姨太金氏,生三女袁叔祯、八女袁环祯(早夭)、十女袁思祯;
四姨太吴氏,生次女袁仲祯、四女袁次祯(早夭)、七女袁复祯;
五姨太杨氏,生五女袁季祯、十五女袁玲祯(早夭);
六姨太叶氏,生袁克友、九女袁福祯、十一女袁奇祯、十二女袁瑞祯;
八姨太郭氏,生十四女袁怙祯;
九姨太刘氏,生十三女袁仪祯;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袁世凯的这15个女儿。大女儿伯祯(1885年-1956年),25岁时被袁世凯许配给张允亮。
张允亮之父张人俊曾任南洋大臣、未代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堂叔是张佩伦,张佩伦的岳父是李鸿章,张佩伦的孙女是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新中国成立后,张允亮在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图书馆主任,在古籍图书界中享有盛名。
二女儿仲祯(生卒年不详),她的婚事比较一波三折。
最初袁世凯竟将她许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瑞方的侄子,但她意有所属,坚辞不就,袁世凯只好作罢。
袁仲祯最终如愿所偿,嫁给了洋务运动名臣薛福成的孙子薛学海。
薛学海(1897年-1965年),1931年之后夫妇回到薛学海的故乡无锡,丈夫一直作为田径指导,曾培养出无锡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张嘉夔,49年之后,夫妇定居香港。
三女叔祯(1899年——?):后改名袁静雪,是唯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女儿,袁世凯曾想将她嫁溥仪,后三小姐坚决反对,后嫁给袁世凯心腹杨士奇的侄子杨毓珣。
杨毓珣(1895年-1947年),曾任内阁军事部次长兼军政署署长、中华民国政府军政部参谋长等职,1936年被南京政府授陆军中将衔,前途光明无限。
抗战爆发后,投靠了汪精卫,45年任汪伪山东省省长,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逮捕,在狱中死亡,解放后静雪曾著有《我的父亲袁世凯》。
五女季祯(生卒年不详),她是王熙凤式的妈妈,却生了个象林黛玉的她,每天多愁善感病恹恹。
她嫁给了礼部尚书、书法家陆宝忠儿子陆鼎生。嫁为人妻后,经常与与丈夫生气,拒绝吃药而逝。
六女箓祯(生卒年不详),长大许配给了清末世家,民国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孙宝琦侄子。
孙宝琦的长女嫁盛宣怀的四儿子,次女嫁庆亲王奕劻的五儿子,三女嫁武英殿大学士王文韶的孙子,四女嫁给多铎九世孙,五女嫁袁世凯的七儿子,七女嫁给了张志沂,而张志沂是张爱玲的父亲。孙宝琦三子娶了冯国璋的三小姐,四子娶了盛宣怀的侄女。
七女复祯(生卒年不详),被称为袁世凯最漂亮的女儿,长大后被许配给荫昌的儿子荫铁阁。
荫昌是清末八旗的大贵族,曾在清末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的时候救过袁世凯一命,宣统退位之后,荫昌被聘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外交部的高等外交顾问,民国的陆军上将,荫昌是北洋时期的国歌《中华雄踞天地间》词作者。
荫铁阁生性风流、在外面勾三搭四,袁复祯一气之下,断然离婚,只身一人去了香港,在香港从事电影工作。
九女福祯,因为去世过早,事迹不详。
十女思祯(生卒年不详),她嫁给了汉奸、北京宪兵司令邹文凯,老袁一生反日,没想到自己的女婿竟然是汉奸。
十一女奇祯(生卒年不详),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嫁给平民,后来离婚。
十二女瑞祯(生卒年不详),大学毕业后,随夫赴台。
十三女仪祯,嫁给了姐夫陆鼎生,季祯去世后,陆家对袁家耿耿于怀,认为把这个身体不好又爱闹情绪的女儿许配到陆家,是搞"假冒伪劣",袁世凯为了表明心迹,又把心爱之女袁经祯许配给了陆家做了填房夫人。不过,袁仪祯嫁到陆家后,夫妻俩感情不错,与陆宝忠之子陆鼎生恩爱有加。
十四女怙祯(1915年-2005年),21岁时许配给了后来的民国总统、直系军阀曹锟的儿子曹士岳。
曹士岳花花公子一枚,整日游手好闲,寻花问柳,二人结婚之后为此经常争吵,乃至发生家暴,把她的右手扭到骨折。
袁家坚持要将曹家告上法庭,最终经过调解,双方协议离婚,曹家赔偿63,000银元,并将嫁妆如数退还!
袁怙祯后去了美国,嫁给了联合国的外交官张德,育有两儿一女,定居于美国纽约。2005年,寿终正寝,终年90岁。
袁世凯的十五个女儿中除四、八、十五等早夭折外,多在利益的驱动下被嫁给了权贵后代,而这些官二代多为日后名声不显的花花公子,甚至还有浪荡成性的寻花问柳之徒,或是不成器的吸食鸦片之类,她们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失去的不仅仅是青春和爱情,或许还是一辈子的不幸……二、民国时期,发生过哪些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优质答案1:
错过了,就是一生
——高君宇与石评梅
印象最深的是高君宇与石平梅的爱情故事——堪称近现代最凄美最令人心疼最令人惋惜的一对!
大学时看过唯一流泪的一本书就是《石评梅传》——当时是在图书馆看到,借到书后,直到深夜一口气看完,那个时候正值青春时期,心里深深为两人的爱情感动的流泪。
高君宇是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奶奶的爱情媒人。邓颖超奶奶曾经说:“我和恩来对君宇和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对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高君宇
石评梅,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石评梅高君宇红叶表白:“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石评梅:“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着鲜红的叶儿”。 石评梅曾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不管黄昏,不论深夜,醉卧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这段话,表达了她对高君宇的无尽的悔恨和深情。高君宇生前苦苦追求石评梅,却遭到了一次次的拒绝。直到阴阳两隔,石评梅才幡然醒悟。他们原本是两情相悦的一段佳话,以悲剧结尾的背后,却让后人无限扼腕长叹!
高君宇与石评梅一、命中注定的邂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爱情到来的时候,人眼里只有一树一树炸开的喜悦。石评梅和高君宇在一次同乡会相识,那时她正值青春最美好的年纪,他英俊潇洒,在台上侃侃而谈,是聚会的焦点。慷慨激昂的演讲、磁性的声音,让台下的许多女孩子心中小鹿乱撞,石评梅就是其中一位。演讲结束后,她并没有随人流散去,而是留下来和高君宇打招呼。
高君宇与石评梅除去对高君宇的欣赏,还因两人有一定的渊源。石评梅出生于书香人家,父亲是清末举人,母亲知书达礼,是名门闺秀。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下,她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而高君宇曾经受教于他的父亲,还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肯定。由于石评梅经常听到父亲谈论高君宇的优秀,便对此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两人谈论下来,觉得很是投缘。
高君宇石评梅墓高君宇十分欣赏石评梅的诗,不自觉就吟了一句,让石评梅十分开心。高君宇每次激昂的演讲都能让台下的观众兴奋欢呼,石评梅就是观众中的一位,这时候的她对他是多么的崇拜,她那一身简单的五四装,白衬衫加黑裙子也深深地吸引了他。 而石评梅也欣赏他的才学和抱负。一个是才华横溢的才女,一个是满怀理想的才子,两人的邂逅如命中注定一般。两人经常通信,谈文学、谈理想、谈国家,情愫也在通信中不断滋长。
石评梅著作二、刻骨铭心的相思
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那时,他们都在为解放民族而努力。为事业不断奔忙的高君宇积劳成疾,在西山养病。深秋时节,枫叶染红了思念,他不堪思念的苦,采下一片红叶,题诗表达自己的感情。“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在高君宇的介绍下,石评梅加入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升温,他有给她一份甜美爱情的冲动,但是他克制了自己的冲动,石评梅这时候正在和一个叫吴天放的报社记者处于热恋中。但是他们依然保持书信联系。高君宇借红叶,表达了自己深藏于心的浓浓爱意,却遭到了石评梅的拒绝。石评梅回应:“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爱人的拒绝,让高君宇十分伤心,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依旧以知己好友的身份站在她身后。其实,高君宇在老家是有妻室的,不过是父母包办,名存实亡的婚姻。他坦诚地告诉了石评梅,并决心和家中妻子离婚。即使如此,石评梅依然紧闭心扉,不愿意接受高君宇的一片深情。
就在高君宇暗暗失落的时候,石评梅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和痛苦之中,因为她深爱的吴天放是有妻室的人,他向她隐瞒了,这位可怜的姑娘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吴天放。羞涩难当的她立即果断地结束了她和吴天放的关系,但是吴天放却每天都给她写几封情书,这种“糖衣炮弹”的轰炸让她痛苦万分。但是这位善良的姑娘想到吴天放妻儿是无辜的,所以她不想做第三者破坏他的家庭。
虽然后来她一如既往地和高君宇通信,但是内容风格却变了很多,字里行间充满愁苦。没错,她的内心已经崩塌,她害怕看高君宇,但是她又渴望高君宇自己,也许只有他能够救赎自己。当时的高君宇一直在“二七惨案”,并且做过一些善后处理,所以对石评梅的爱情悲剧一无所知。直到后来石评梅写信告诉他,她需要他的“救赎“,这时候的高君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就跑去看她。听泪水涟涟的她讲完了全部的故事,他只说了两个字”卑鄙“,他想开口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临别的时候,高君宇送给了石评梅两本书《向导》和《工人们需要一个政党》,他希望石评梅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人运动上来,重新振作起来。接下来的日子里,高君宇经常邀请石评梅到陶然亭去听关于工人运动的演讲,有时候石评梅在想,自己让他来“救赎”自己,这算不算是一种引诱呢?
后来,石评梅高师毕业,他去了高师的附属中学教书,想要通过教育事业来支援革命,住在了一个被她称为“梅巢”的宿舍里,之后高君宇会经常去看她,有一次散步的时候,高君宇告诉她,他自己有一段十年的包办婚姻,但是他从没承认过,是父亲强制包办的……
石评梅的内心再次遭受巨大的打击,这让她太悲伤,高君宇告诉她想要结束这段包办的婚姻,但是石评梅什么也没说,她没告诉她因为吴天放的事情,她已经暗暗发誓终身不嫁。
后来,他在执行任务九死一生,却依然不忘石评梅的生日,他买了两个象牙戒指,一个自己戴,一个寄给爱人。石评梅当然明白这个戒指意味着什么,只不过她依旧犹豫不决。
忧愁幽思中的石评梅病了,高君宇来照顾她,但是每次高君宇过来都是在床边坐了半晌,她一句话也不说,高君宇只能掖了掖她的被角,之后默默的离开。但是他刚出门,石评梅一下子从床上爬起来,飞奔窗前,看着高君宇的背影心如刀绞……他们已经到了两情相悦的程度,却又只能相互折磨。
就在不久后,高君宇被繁重的工作压垮,住进了医院。面对病重的高君宇,石评梅的内心有了些许的松动。她一直陪伴照料,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不幸的是,高君宇病情恶化,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他在最后,也没有等到石评梅的回应。
三、郁郁而终 陶然同丘
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段话,是他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才幡然醒悟,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事实上,她并不是不喜欢高君宇,只不过受过严重的情伤,不敢轻易相信爱情。
面对高君宇的追求,她也无数次动摇,却没有迈出第一步。她痛苦万分的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高君宇患病动手术后于第二天突然去世,对石评梅犹如晴天霹雳,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此时的她,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已爱上了对方,却没有冲破内心的魔障,最终遗憾终生。按照高君宇的遗愿,他埋在两人经常约会的地方。
高君宇与石评梅她说:“不管黄昏,不论深夜,醉卧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或许是悲伤过度,抑郁成疾,石评梅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
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于是,石评梅每个周末到墓前哭泣忏悔,说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两年半后,即1928年9月,悲伤过度年仅26岁的石评梅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她的手上仍然戴着那枚白色的戒指。人们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愿每个人遇见爱情时,都能勇敢追求。
优质答案2:
有人说,张学良欠她太多,今生还不清了,只有来世再还。
(于凤至)
一说张学良,很多人就会想到赵四小姐。其实还有一位更爱张学良的人,为张学良牺牲更大的人,那就是传奇女子于凤至。
于凤至是张作霖亲点的儿媳妇,善良美丽智慧,而且对张学良一往情深。两人结婚的时候,于凤至18岁,张学良15岁。
当时张学良很反对这门亲事,他觉得是包办婚姻。但是张作霖一再坚持,甚至同意他可以在外面寻花问柳。
婚后,张学良一直称呼于凤至大姐。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婚姻,能和谐美满吗?
于凤至真的与众不同,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她识大体顾大局。并没有吵闹,也没有甩脸色。而是认认真真的担起自己夫人的角色,细心的灌溉两人的婚姻。
作为张家的儿媳妇,于凤至对长辈们彬彬有礼,又博学多才,平易近人。张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喜欢她的。张作霖脾气大,生气的时候没人敢去劝,于凤至过去说两句,张作霖很快就会消气。
张学良并不笨,如果说他不爱于凤至,又怎么会和她生出了一子三女呢?
(张学良于凤至结婚照)
后来张学良认识的赵四小姐,带回家之后,于凤至没有一点苛责,她对丈夫的小情人如同姐妹一样好,悉心照顾。张学良大为感动,对赵四提出:如果愿意跟随自己,没有夫人的名分,对外只宣称是自己的秘书。
从此,她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生活在了一起。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扣押张学良。于凤至那时候正在美国,带着子女求学。听闻消息,她立刻回来,想尽办法营救自己的丈夫。此后几年,于凤至跟随张学良四处辗转,陪伴着他。
但是,由于乳房烂疮越来越严重,不得不赴美求医,离开了张学良。在美国,于凤至经历了多次手术,身体慢慢的康复。此时她意识到,必须要挣钱。张学良被软禁,如果没有钱,子女的教育和在美国的生活,以及丈夫获释以后的生活,都会没有着落。
就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毅然来到了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开始在美国四处拼杀,积累财富。
于凤至远在美国,压力要比张学良大得多。她知道,自己需要照顾好张家的血脉,自己要为他们夫妻渺茫的未来积累财富。
(于凤至、张学良)
但是,于凤至没有等来丈夫的获释,反而等来了离婚的消息。
为了张学良的安慰,于凤至同意了离婚,她在回忆录中说:“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1964年7月4日,于凤至同意离婚。之后,张学良和赵一荻正式结婚。
而于凤至,再也没有见自己的“丈夫”一面。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去世了。是于凤至成就了张学良,成就了赵四小姐的爱情传奇。但是,赵一荻永远取代不了于凤至的地位。
于凤至,一往情深的对待张学良。但是,执子之手,未能偕老……
三、袁世凯“治内”有妙招,一个男人和十位夫人,如何做到从不起冲突?
优质答案1:
有人给过袁世凯这样的评价:“青年时是爱国之英雄、中年时是治世之能臣、老年时是误国之奸雄”,这样评价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连举人都没有中过,在那个重视出身的年代,他仅凭在军中帮办起家,最后官至封疆大吏、民国首任大总统,直到后来还当了83天的洪宪皇帝,确实堪称奇迹。
按照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除了正妻以外,还可以纳妾,这实际上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制度有关,一个拥有权力和金钱的人,就可能会妻妾成群,反之可能连老婆都找不到。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十位夫人,如何做到让十位夫人不争风吃醋,的确是件难事。
袁世凯认为,只有有本事的男人才会有三妻四妾,妻妾之间争风吃醋是不应该发生的,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最大的贡献是保家卫国,女人最大的贡献是为男人传宗接代。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有一套,练出了晚清最强的北洋军队,在处理家务事的时候,他也采取军事化管理,有着严格的规矩和制度。
袁世凯管理妻妾规矩严格袁世凯出身于大家族,其家庭规矩较多,也非常严格,这一点从他的母亲刘氏去世后发生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袁世凯想将其母葬入祖坟,遭到其二哥袁世敦的反对,说刘氏不是正妻,不能葬入祖坟,由于袁世敦是嫡出,在家族中有话语权,虽然此时袁世凯已经是贵为直隶总督,最后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另外选地将其母安葬。
袁家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到祖宗堂进行参拜,这一天,如夫人也就是妾室,是不能穿红色外衣的,只能穿粉色,这样一来,“嫡尊庶卑”的“妻妾之别”就非常明显了。按照袁世凯的规矩:妻为管家主妇,妾无权管理,妻可以管理妾,妾待妻如尊长。袁世凯的原配于氏,是淮阳乡绅于贯一的女儿,光绪二年(1876年)与袁世凯结婚,生有长子袁克定,于氏在家里基本不太管事,但是毕竟是原配,袁世凯还是给她应有的尊重,在他当皇帝后,也是册立于氏为皇后。
袁世凯九位妾室分别是大夫人沈氏、二夫人白氏、三夫人金氏、四夫人李氏、五夫人杨氏、六夫人叶氏、七夫人张氏、八夫人郭氏、九夫人刘氏。袁世凯规定,后进门的如夫人要服从先进门的如夫人管教,由她们教授她言谈起居、礼仪、忌讳等规矩,袁世凯将这些妾室编上号码,按照进门的先后顺序进行管理,大夫人对二、三、四如夫人进行管教;五夫人对六、八、九如夫人进行管教(其中七夫人张氏早年已去世)。
由于袁世凯的原配于氏基本不管理家务,袁世凯就将管理家务的权力交给了他比较宠爱的大夫人沈氏和吴夫人杨氏。 沈氏是袁世凯早年在青楼结识得相好,沈氏用自己的私房钱资助袁世凯,袁世凯在发迹后不忘旧情,将他接到身边,以大太太身份对外公开。由于沈氏没有生育子女,袁世凯就让儿女们称沈氏为“亲妈”,并将二儿子袁克文过继给沈氏抚养。由于袁世凯对她非常宠爱,沈氏在袁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五夫人杨氏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光绪二十二年,十七岁的杨氏被三十七岁的袁世凯纳为妾室,由于杨氏从小就能说会道,迎来送往、招待客人是她的强项,并且打得一手好算盘,又会侍候人,所以也很得袁世凯宠爱,就将管家大权交给了杨氏。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十位夫人,生有三十二个子女,是个庞大的家庭,想管好这个家,不发生矛盾,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支持杨氏管家,袁世凯让杨氏享有充分的“治内”权,在杨氏管理家庭事务时,就连袁世凯也不得干预,这样一来就树立了杨氏的权威,杨氏就好比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全家上下都对她有一些畏惧,甚至连袁世凯的原配于氏也对杨氏也不例外。
袁世凯对待妻妾子女比较公平袁世凯对待妻妾子女一向讲究公平,他从不轻易流露出对哪一位夫人的偏爱,比如,他如果给夫人买衣服或者打首饰,就会给每位夫人都准备一份,不会单独给某一位夫人买。每月给各房的月钱,各房都是一律均等,他不会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去分。就连在侍寝方面,袁世凯处理得也比较公平,不会像皇帝那样根据自己的喜好“翻牌子”,而是规定一人一周进行轮值,谁也不吃亏。
据袁世凯的儿子袁克齐回忆,袁世凯对待妻妾一向非常公平,无论是分钱分物都一视同仁,没有偏轻偏重的现象,所以,家里一向平安,从来没有发生争吵的情况。
袁世凯治家还讲究奖罚分明,如果哪位如夫人犯了错,袁世凯会当面进行训斥,还要根据情节严重如否,停发或扣罚一个月或数月的月钱。袁世凯在洹上村隐居期间,亲自参与家庭管理,他开辟了菜园、果园、瓜地、饲养了猪、羊、鸡、鸭等家畜,充分发挥各位夫人之所长,营造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和谐场面。这一幕,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和儿子袁克文后来都曾有过回忆。
当然,再好的管家也不可能让袁世凯那么大多家族不发生一点矛盾,在袁世凯实行帝制后,就曾经出现过不和谐的闹剧。袁世凯对妻妾进行了分封,正妻于氏生有长子袁克文,“母以子贵”,又是正妻,于氏理所应当的被册立为“皇后”;其他的妾室中(四夫人、七夫人已经去世),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五夫人四人被册封为“妃”,六夫人、八夫人、九夫人三人被册封为“嫔”。
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正妻与妾室地位相差较大,就连原来都是妾室的几人,也成为了“妃”、“嫔”两个等级,被册封为“嫔”的六夫人、八夫人、九夫人就不愿意了,她们就到袁世凯跟前去大吵大闹, 而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反袁之声,早已经焦头烂额的袁世凯对此也是非常无奈。
优质答案2:
提到袁世凯,人们都会首先想到那个执意开历史倒车的人。袁世凯也因为这个做法让他留下了很多话柄,让袁世凯的功绩都因为复辟事件而被淹没。但是不得不说袁世凯为人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例如他十分重视孝道,在家中对于母亲十分尊敬。每逢打仗时袁世凯都会将自己的母亲带在身旁,即便是乳母,袁世凯也一样对待,而这一点就是值得世人学习的地方。
袁世凯所处的年月比较动荡,新旧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但是当时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无法完全抹去封建社会的影子,很多人的封建意识依然根深蒂固,生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世凯也未能免俗。他和当时大部分男子一样,家中不仅有妻,还有妾室。虽然这种陋习是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家中有妻又有妾,着实让很多男主人都感到十分苦恼。三妻四妾看似风光,可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因为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而搞得人仰马翻。作为大军阀袁世凯,他不仅在行军打战方面十分有作为,在管理家庭上也颇有建树。
他先后娶了十房,组建了一个大家庭,而人多的地方自然是非多,尤其是女人多的时候更容易烦恼争斗不断,但是袁世凯家中的这十位太太却可以相安无事的生活,这不免让人们感到好奇,究竟在管理家庭方面袁世凯有什么妙招吗?
其实袁世凯和当时大部分男子都有同样的观念,那就是男人事业成功理应多娶老婆,这和男人在外拥有良好的事业基础一样,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且袁世凯也是大男子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家中女子的主要责任就是顾好家,并养育儿女。因为有这样的家庭理念,所以袁世凯先后娶了这么多老婆,同时也养育了三十二个儿女。
袁世凯深知家中女人多了难免会有争风吃醋的问题,所以他为了避免这种冲突,在家中尽量一碗水端平,对所有的老婆都给予同样的优待,不会厚此薄彼,而且基本上在侍寝方面也是一视同仁,不会多几天也不会少几天,这样就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不仅如此,袁世凯也制定了家规,触犯家规的人都要接受处罚。而且家中妻子和妾室分的很清楚,妾室绝对无法越过妻,后进门的绝对不能违背先进门的,因为有了这些管家妙招,让袁世凯免除了很多女人烦恼。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