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故事的经过是什么?赤壁之战是什么季节

2023-02-26 12:37:29 486 0
奇闻观察室
曹操兵败赤壁,真的是因为周瑜的“火攻”吗?陈寿的《三国志》或许更可信!《三国志》中说,孙权遣派周瑜、程普率军数十万和曹操在赤壁激战,并取得了胜利,最后将船烧掉。这样说来,曹操是先兵败,然后被东吴纵火烧杀的!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工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事实上,曹操本人也不愿意承认赤壁之战的失败是因为周瑜的“火攻”,在给孙权的信中,曹操这样写:“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赤壁之战故事的经过是什么?赤壁之战是什么季节

根据记载曹操大败是因为一场瘟疫,在赤壁他与刘备、孙权作战,一直处于下风,而在瘟疫下,很多士兵因此丧命,曹操发现得胜无望,因此就下令班师回朝。

相比于《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靠,陈寿生活在西晋时期。有研究表明,这场瘟疫叫“血吸虫病”。

在中国,只有在南方才有此种疾病。湖南、湖北是高发地。秋季又是血吸虫病的高发期,曹操举兵南下刚好是秋天。秋末冬初,士兵们的血吸虫病全面发作,士兵如何能全心应战!

为什么该种疾病对孙刘联军“无济于事”呢?

原因在于孙、刘联军经常活动在该地方,早已对血吸虫病有了一定的抵抗力;而且即使是会犯病,但一定会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事实上,如今对于赤壁之战的失败仍旧没有确切定论,很多人以为是周瑜“火攻”的原因,但是根据史料的记载,又不能完全肯定。致使很多人普遍认为是“诸葛亮巧借东风,周瑜火烧曹操”。

抛开“火烧”计策,其实曹军阵营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士兵对于南方的水土不服,作战环境的陌生,这样就造成他们的处境非常被动;

另外,曹操的很多士兵都是攻打徐州时不战而降的刘琮手下的士兵,也会因此衍生出曹操军队缺少团结的问题!

无论赤壁之战过程发生了什么,曹操为何兵败?我们不能准确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一、赤壁之战发动战争起因结果是什么?

优质答案1:

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地区进行了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对造成三国分立的形势起了决定作用。在这次战争中,孙、刘以五万兵力,密切协同,以长击短,击败了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

战争的起因实际上是曹操企图统一南方。当时的情况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占据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一共八个州的地方,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形成了独占中原的局面。曹操在争夺中原的战争过程中,实行了一些改良政策,改编和锻炼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拥有兵力数十万,实力超过了当时任何一支割据势力。曹操在结束对乌桓的战争后,后方基本稳定,便积极作向南进军的准备。他在邺城训练水军,又派人到凉州去拉拢马腾,以避免向南进军时,陷入两面作战。

曹操南下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荆州。这是因为荆州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居长江中游,是南北的交通要道。占据了荆州不但可以控制湖南、湖北,还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还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

当时曹操轻易得占领了荆州,收降了刘表的步、马、水军八万多人,获得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兵力增至二十多万,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没有采纳贾诩建议的“修养军民,巩固新占地区,在强迫东吴投降”的策略,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曹操失败了,鲁肃在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舌战群儒,促成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周瑜向孙权分析了曹军不善水战,进入南方地区水土不服,必然生病(曹军在战争过程中染上疟疾的传染病),而且中原来的士兵,长途跋涉,非常疲劳,刘表的降兵,又对曹操心存戒惧,军心不稳。从而使孙权更加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当时还有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

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周瑜率军沿江西上,到樊口同刘备会合继续前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初次交锋,曹军战败,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权联军隔江对峙。后来的故事就非常熟悉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使得曹军战船被烧,并一直延烧到岸上的联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曹军溃不成军,曹操被迫仓惶经华容道逃跑,曹军死伤大半,赤壁之战就此结束。

优质答案2: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首次进行的长江水战,对历史进程具有分水岭作用——此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曹操挟平定北方之勇武,杀气腾腾而来,为什么会败给临时拼凑起来的孙刘联军?

对此,有曹军“舍陆战,打水战”导致战斗力锐减的说法;有曹军“过冬衣物、草料不足”导致兵马饥饿战斗力锐减的说法;有江北兵士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导致战斗力锐减的说法……

在民间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失败是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苦肉计、借东风等孙刘二家的智谋决定的。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围绕赤壁之战的故事都极具趣味性。

曹操究竟为何而败?其实,从他向孙权下战书时已注定,原因就在战书里。

1、曹操的战书里写了些啥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杀向东吴。按照传统,先给孙权下了一封战书,根据《三国志》记载,战书原文是——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大意是:近期我奉天子之命,讨伐各地有罪的叛逆之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迎风而降。现在,我统领80万人的水军,想邀请将军一起在吴地打猎。

战书写得很有文采,也很含蓄。曹操说,之前我跟那些有罪之人打架,不是师出无名,兜里揣着皇帝圣旨哪,其中最熊包就是刘琮,看到我的军旗就投降了。这次我来找你,可不是为了打架,而是打猎,只是我带的帮手多了点儿,有80万人。孙兄,你做好迎客的准备哈。

2、战书中隐含了失败因子

这封战书一下,其实就已注定曹操的赤壁失败。为什么?因为战书中隐含了一个失败因子:水军80万。这说明曹操所带的兵确实够多,但纵观历史你会发现,历史上的两军交战,通常谁的兵多谁就会失败。这几乎成了一个常态!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古代行军打仗,军事部署和军令,全凭口授人传。传令兵再多,也难以把统一的军令快速、准确地宣贯到底,从而使号令出现偏差,军事部署思想也不能完全统一。

最重要的一点是,领兵打仗的人认为自己兵多,因此在谋划和计策使用上会大意草率,反正我人多,两个或三个打你一个,难道打不赢?同时,士兵也会觉得人多势众,少用点儿力就能打胜,何必拼命,而且人都有攀比心理:那么多人来打仗,凭什么冲锋时我要跑到前面去?

3、以少胜多是常态而不是特例

读史之人对以少胜多的战争常有感慨。其实,以少胜多在历史上是常态而不是特例!

吴起的魏武卒与齐军、赵军作战无一失败,并在阴晋之战中大破秦军50万,创下"大战72,全胜64“,其余不分胜负的战绩。而魏武卒巅峰时不过5万人,常备军不过3万人。齐技击、秦锐士、赵飞骑均不以人数为重,这些战国时代的特种兵,多的有万人,少的只有数千人。

至于阏与之战秦军8万人败退;长平之战赵军40万人被坑杀;刘邦5路诸侯56万人伐楚,被项羽3万人打败;龙且20万人救齐被韩信打败;吴王刘濞20余万人起兵被周亚夫打败……尽管部分数据记载缺失,但均是以少胜多。三国时期还有个官渡之战,曹操1万人击败袁绍10万兵。

可也有强调兵力优势的名将,比如王翦灭楚非60万人马不行,韩信垓下之战非60万人马不行……赤壁之战,曹操带80万马仔找孙权打猎,80万人好凑,80万颗心捏到一块太难了。因此,当曹操自傲地下了战书后,其实已意味着预订了自己的失败。

二、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优质答案1: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促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关于赤壁之战的各种讨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那么真正的赤壁之战究竟如何呢?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刘备或孙权一方独自战胜了曹操的军队吗?我们还是从史料入手,还原真相。主要参与者传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

我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是孙刘联手击败了曹操,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史书中这三方的主要参与者的传记中,对于此战的叙述都是如何的。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在曹操的传记里,把孙权的合肥之战提前了,而赤壁之战只提到了和刘备交战不利,同时军中出现了瘟疫,因此曹操退兵。此外在《三国志》这段的注释里,裴松之引用了《山阳公载记》,其中提到是刘备放火烧了曹操的战舰,曹操才退兵的,走的是华容道。而另一注释孙盛的《魏氏春秋异同》中提到,应该是刘备先击败了曹操,后面才有孙权的合肥之战。总之,都没有提到孙权一方参加了赤壁之战,这也成为了某些人指出,赤壁之战是刘备独自击败曹操的重要依据。但我们研究历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孤证不立”,所以再接着看看其他人的传记里是怎么写的。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我们可以看到,在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黄盖这些赤壁之战的主要参与者的传记中,都明确提到了是孙刘联合作战。其中周瑜的传记中具体描写了黄盖建言火攻,并亲自执行的全过程,最后火攻成功,从水面烧到陆上曹营,就此击败了曹操。这其中,只有孙权传记中提到了曹操自己“烧其余船”,但之前的船是怎么损毁的并没有提到。此外,曹操、刘备、孙权、周瑜的传记中都提到了曹军中有瘟疫流行,只不过在瘟疫具体出现于交战前后上存在差异。

通过史料分析还原赤壁之战的真实过程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赤壁之战的真实过程。

先来说曹操传记中的说法,由于是孤证,同时《三国志》的陈寿是奉曹魏为正统,他的第二个东家司马氏(陈寿是由蜀汉入晋为官的)的奠基人司马懿也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考虑到中国的史书中经常有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因此曹操传记中把赤壁之战描写为小败于刘备就此撤军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可以忽略了。

再来看其他人传记中的描写,都提到了孙刘联军抗曹,只不过每一方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同,但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确定,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两方共同作战从而取得的胜利。

剩下的就是一些具体细节了,我们把所有人的传记放在一起看,其实就可以推导出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了:

曹操夺取荆州将刘备赶到江夏之后,准备继续进兵,一鼓作气消灭刘备和孙权,其军队人数应在十几万。刘备想和孙权联兵抗曹,正好半路遇到给刘表吊丧打探虚实的鲁肃,双方一拍即合,刘备派诸葛亮去劝说孙权。孙权自己悬疑未决,但应该是主战的成分多一些,在经过诸葛亮、鲁肃的轮番劝谏下,主战已经占了九成。同时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听听他的意见,而周瑜也是主战的,一番分析,都说出了生擒曹操这种大话,这下孙权十成主战了,于是派周瑜、程普领兵三万与刘备合兵一处,刘备的军队人数大致在一万多,双方共同与曹操作战。

当时曹操军中由于北人水土不服,已经出现了瘟疫,双方小规模交战了一下,曹操军失利。之后在黄盖的诈降火攻计策之下,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水面战舰焚烧殆尽,并连带着将陆上军营也一同烧毁,曹军的损失估计在十万人左右。由于死伤众多,导致了曹操军中瘟疫的进一步加重,无力再战的曹操,从华容道退兵,率领剩下的残部退回北方,留下曹仁等将领,驻守荆州的部分城池。

以上就是我分析得出的真实的赤壁之战全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版本,不同说法,其实是由于《三国志》中魏蜀吴三方人物传记偏重于己方的描述,以及一些“春秋笔法”所致,毕竟陈寿的《三国志》也是收集了当时的各种资料汇编而成,各国自己的记载里肯定会对本国有所倾向。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基本就是这样综合了各方不同侧重的说法,进行的汇总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里关于赤壁之战全过程的叙述。

优质答案2:

建安十三年冬,赤壁之战终于要爆发了,曹操率领十余万大军(包括五六万荆州水师与十万北方步骑精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浩浩荡荡顺江东下,从江陵直扑刘备大本营、江夏郡郡治夏口。同时张辽等七军数万人也从襄阳由陆路沿汉水向东南进发,定江夏诸县。

夏口就是今天的汉口,汉水下游古称夏水,夏水入长江处,便称为夏口,从江陵至此,直线距离不过五百里,而沿水路前进的话,距离就要翻一番都不止,因为这一段河道在长江中最为歪七扭八,曲折难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那曹军为何不走陆路呢?

因为陆路还要更难走。长江流至江陵后没有直接往东,而是先往南,绕了一个大圈再往东去,在各半圆形的圈子里,是一大洪泽湖区,古时称“云梦泽”,其间遍布河网、湖泊、沼泽、湿地,偶有道路,也都是泥泞难行的山间小道,并不适合大兵团运动,所以曹操大部队还是得乘船东进才行。

半途至南郡华容县东南的巴丘湖(即岳阳楼之所在,传说后羿屠杀巴蛇于此,蛇骨堆积如丘陵,故名,在今洞庭湖东北)一带时,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当地气候突然反常,很多官兵得了流行性伤寒,且有蔓延之趋势,曹军战斗力大损。

但曹操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军只得继续顺江东下,杀至江夏郡咽喉赤壁。

赤壁,位于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三十一公里处,地系湘鄂边陲重地,东负群山,西挽江汉,南接洞庭,北望黄鹤,自古以来,人道是“陆扼潇湘咽喉,水控江夏通衢”。刘备的大本营夏口、和孙权的大本营柴桑(今江西九江),全靠它来屏蔽,一旦曹操捅破这道锁钥,那就再无阻滞,可顺水直捣,乘船直扑夏口;也可从此上岸直突,跃马挺进柴桑,到时水陆并进,势如破竹,整个江南都会张开怀抱献上自己的躯体了。

于是,就在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江面,两军大战一场,虽然曹军人数众多,但长江至此水形蜿蜒,即便舳舻千里,前驱不过十舰,孙刘联军则熟悉地形,精通水战,又以逸待劳,竟而一战便将其前锋荆州水师拼掉大半。看来赤壁险要,敌势顽强,短时难以强取,曹操只得下令暂撤至北岸的乌林(据说有许多乌鸦栖息于其间,林木茂盛、鸟巢密布,黑压压的一片,甚是壮观,故有乌林之名)安营扎寨,重整兵马,欲等待张辽等七军在次会和后,再做定夺。但就在此时,大规模传染疫情终于爆发,又导致大半北方官兵疫死他乡,魂断长江。

屋漏再遭连夜雨,这时又发生了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大陆季风气候,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则刮西北风,所以周瑜若想火攻只会顶风放火烧了自己,不足为虑。但曹操没有想到,这只是北方的天气,在南方多水之地,冬季偶尔会有“湖陆风”,即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岩石)与湖泊(水)的比热差异,导致的昼夜风向变化。可生在北方的曹操哪懂这啊,结果到了12月7日这一天,长江江面上突然转向,刮起了极为罕见的东南风,周瑜大喜,立刻把握战机,让黄盖诈降,趁机放出冬天里的一把火,风助火势,从东南沿着船只烧向北岸曹军大营,烧的曹军哭爹叫娘。

事已至此,曹操只得折戟沉沙,命人把剩下的船也都烧了,不为凑热闹,只是不想资敌留给周瑜,同时也能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制造火墙阻挡孙刘联军的进攻,从而掩护曹操主力从陆路抄近道向西撤进云梦泽,然后经华容道(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城以北)撤回江陵。云梦泽内道路泥泞、沼泽密布,很不好走,结果被孙刘联军追着屁股打,曹军殿后部队又多有死伤。

总之,天时、气候、地利全不在曹军,真是衰神附体,倒霉透顶。好在负责追入华容道截杀曹操的刘备没能及时赶到,否则若在这里也放一把火,曹操必定被烧的连骨灰渣滓都不剩。

三、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的吗?为什么?

优质答案1:

有!

只是双方投入兵力没那么大;像诸葛亮借东风这种事是演义出来的;再就是周瑜打黄盖应该是没有真打但是有诈降这回事。

优质答案2:

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的吗?为什么?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的,这点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你。为什么呢?这里我给你分析一下!

赤壁之战的前期态形

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又远征辽东,乌桓安定了北方。曹操是个一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以统一中国为己。208年,荆州刘表病死,荆州政权落入刘表小儿子刘琮手中,曹操借机南下夺取荆州。曹操又在当阳击败刘备,刘备逃往江夏和刘表大儿子刘琦汇合。面对强大的曹军,军师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

曹操夺取荆州后,不等平稳荆州动荡不安的形势,用降将蔡瑁张允带荆州水军战船,号称八十万大军意图击破刘备孙权,达到天下一统的目的。曹操水军和东吴水军在赤壁附近水面相遇,双方大战一埸各有胜负,因此两军在赤壁对峙下去。

赤壁之战

诸葛亮成功地说服孙权,孙权命周瑜为主帅,出兵三万,刘备刘琦合兵一起出二万余人,双方共五万兵力抗衡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实际上三十多万不到四十万)。周瑜诸葛亮共同意识到,要破曹军要用水攻,所以连环计反间计诈降计都给曹操用上,一把火烧的曹操死伤大半,曹操败走华容道,兴亏关羽违抗军令才让曹操逃过一劫。所以后人把赤壁之战,又叫火烧赤壁。

孙刘两家为分配战争红利差点打了起来

曹操失败后,刘备出兵占了荆州,又攻取了江夏,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周瑜不服气,老子出兵又出力,结果你来摘果子。借口帮刘备取西川偷袭刘备,计谋被识破还想硬来,好在鲁肃顾全大局,和刘备商量分配红利的事情,结果刘备以借的形势得到荆州。所以后世有成语叫“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刘备用庞统为军师,发起了谋取刘璋统治下的四川军事行动。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夺取了四川。如果刘备不犯错误,听从诸葛亮的策略,东连孙吴,北拒曹魏,内部休养生息。刘备有可能实现统一中国。但是,一把好牌被刘备一个接一个昏招打烂了。

三足鼎立形成

刘备取四川后进军汉中,取得汉中大胜,使汉中盆地鱼米之乡到了刘备手中,这时的刘备是一生中地盘实力最大时期。曹操也没闲着,出兵平定了关中叛乱,击败了西凉马超。东吴平息了自家后园山越人的叛乱,也进入休养生息时期。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8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