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滤酒?古人为什么烫酒

2023-02-26 12:57:29 406 0
奇闻观察室
身心驿站圈子

今日阅读《酒博览》分享

第五节中国文明与酒

古人为什么要滤酒?古人为什么烫酒

人们常说中国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但即使是从传说中的华始祖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的时代算起,也不过4500年左右。基本上与古埃及第四王朝即金字塔时代平行。问题是我们不仅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黄帝、尧、舜等中华先祖的存在,就连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存在, 也仍没有考古的足够实证来证明。2000年,中国历史学专家们发表了研究了六年的夏商、周纪年考证的成果,但夏朝的内容依然含糊不清。

《黄帝内经.素问篇》记载了黄帝与岐伯讨论酒治病的事,“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但《黄帝内经)已被确定为周秦时人所著,不足为据。中华酒的起源归于黄帝显然站 不住脚。

关于仪狄造酒说,根据是传说夏王朝第一任统治者禹的时代,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但是这段记载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据今不过 2300年,而且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尚无定论,故而不足为凭。

中华酒传说中的另一始祖为杜康。有人认为杜康即夏王朝的第六任统治者少康。显然更是传说,但是大家都把杜康作为酒的祖师爷。

现在我们能确切证明的中国历史,始自于商代,距今约3600年。在殷墟出土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一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的全部王室谱系,大致与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平行,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时代晚200年。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在中国大地上酿酒的历史仅仅 3600 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国,达六七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公元前 500-6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公元前约5000年的磁山文化、公元前4000——5000年的河姆渡化,以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表明与当时酿酒和饮酒有关。但是,我们只能从有确切证据明的3600年前的中国第二个王朝一一商代说起。

商人好战,商人尚鬼,商人嗜酒。“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目前所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皿,不是兵器,就是祭器,只有极少数例外。当然其中一部分祭器也就是祭祀时盛酒的器皿。商人认为大凡一切事情之成败,从战争或利或不利,到牙痛发炎,都有特殊的因素作祟。而一切祭祀活动无不用酒。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郑州发掘出了商代酿酒工场的遗址,从殷墟中发现了铜器及陶制酒器。特别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酋、西、鬯、醴”等字,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这些都是中国酒最初的名字。“酋” 在甲骨文中有10余种形象的写法,东汉郑玄注云:“酒熟曰酋。大酋者,酒官之也。”“酉”在甲骨文中写法有30种之多,发展到钟鼎文时,又在西字旁加上了象征液体香而浓的酒。“醴” 字在甲骨文中还没有酉字旁,只是写成像现在的豆字。豆字在古代是指一一种容器,在它的上面再加上一个曲字,大概是说酒已酿好放人了容器中,汉代《释名》一书中说: “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醴。”这说明在汉代时,醴是专指一种临时制作的、 质量不高的酒。也有人说,醴是一种微甜而较淡的酒。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 与商代酿酒工艺有关的字:“蘖” ,专家们综合卜辞中的有关条文,分析出了蘖和醴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古代啤酒生产过程比较接近。首先是蘖的生产。甲骨卜辞中有蘖粟、蘖黍的记载。汉代《释名》中说:蘖,缺也,渍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也就是说第一道 工序是使粟、黍发芽。其次是“作醴”,把谷芽浸泡于水中,使其糖化、酒化。再接着是“茜醴”,相当于酒的过滤,商代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小蘖臣”,这说明这项工作是独立而且重要的。

从文献资料看,《尚书. 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根据汉语的特点,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明代(开工天物》的作者宋应星说:“ 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历来就是两种不同方法酿造的酒精饮料。据《汉书》记载,“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说明醴是一种酒精度更低的酒精饮料。

根据制醴的工艺,专家们认为醴就是中国古代的啤酒。美国人类学家卡兹博士指出,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食谱和文史资料都有啤酒的记载,即使尚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美洲、非洲土著民族也不例外。中国学者万国光在《中国的酒》中写道:“早在 3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用麦子发芽酿酒了。当时生产的酒就是古籍上说的‘醴’,是一种类似今天啤酒的甜淡的酒。

尽管大家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酒是3200年以前一种用蘖制成叫“醴”的啤酒,但是由于没有像埃及、巴比伦那样的浮雕、壁画、法典等等实物见证,始终是一种缺憾。

一:古人为什么要温酒

因为古时候的酿酒工艺并不成熟,因此需要通过温酒的方式来健康的喝酒。

古时候的酿酒工艺并不成熟,这就导致了古人喝的酒里面甲醇的含量会比较高。乙醇到底有多厉害呢?在这之前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现代的假酒吧,相信假酒的威力大家都有所耳闻。2004年,广州发生饮用甲醇超标的假酒事件,最后的结果导致14人死亡,41受伤的局面。而主要销售人也在一审以销售有害食品的罪名判处死刑,剩下的14名从犯也被判处1年~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了解了现代假酒事件之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醇这个小玩意。甲醇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液体,也就是说在表面上看起来跟咱们平常喝的酒精是没啥区别的,毕竟甲醇也算得上是乙醇的双胞胎兄弟。但是它们喝下去对人体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甲醇可以导致人类胃痛、头晕、失明甚至是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人类喝它无异于是喝毒药,喝少了就是慢性自杀,喝多了就是直接自杀,所以甲醇的威力不可以小看。

从现代的思维充分了解甲醇以后,让我们把思维再回到古代。我们之前也说了,古代的酒里面甲醇的含量是比较高的,但是甲醇有一个特性,它的沸点比较低,一般来说在55℃左右它就会沸腾,也就是说只要加热到55℃,古酒里面的甲醇就会被蒸发出来,酒里面的甲醇含量就会进一步降低,这样饮用起来就会比较安全。

其实以古人的科技水平要发现甲醇这一个问题还是比较难的,估计这也是古人总结而来的经验(就是说古人刚开始喝酒也是不温酒的,只是后来偶然发现酒温着来喝会比较健康,所以就一直温着来喝了)。其实古人的科学大部分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这样的好处是一旦有了什么发现就可以马上应用出来,但是缺点就是这样只是凭经验得出的东西会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就是说我只要得出这个结果,但是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近代的科学为什么会落后西方的原因。因为古人的这种科学思维是很难产生质变的,永远都是停留在量变的阶段,很难产生大的科学发现。

二:古人为什么要热酒

  张季鹰则宣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独尊老庄,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狂饮不节,滥饮成风。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对酒是持正面态度的。据传孔子善饮,而且酒量很大。孔圣人言: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意思是说,各人的酒量大小不同,没有一个限量的标准;但不论酒量大小,饮用时都不可过量,以免惹出乱子来。

三: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酒

还不知道: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一下的读者,下面史学之书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相信大家通过看电视或者是电影的时候,会发现古代人在喝酒的时候,都会先将酒煮一下,或者是烫一下,所以说这样才有了煮酒论英雄这一句话。可能大家都会疑惑,为什么古代人在喝酒之前你先温酒呢?是因为酒太凉了吗?还是古代人比现代人还要讲究养生?其实古代人之所以在喝酒之前先将酒烫一下是有原因的。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古代的酒,虽然说大家都知道好多东西都是以前的时候比较纯正,当然古代的酒的确也是纯粮食制作的,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毕竟古代的时候,酿酒工艺并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说在酿酒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定的甲醇。但是甲醇当达到一定的温度之后就可以挥发掉,所以说古人通过烫酒的方式来挥发掉甲醇,这样喝起来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既然这样烫脚有好处,为什么现在的人在喝白酒之前不先烫一烫呢?因为现在的造酒工艺比之前来说要先进了许多,所以说在知道的过程当中,甲醇的含量就降低了很少,而且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感觉先烫酒太过于麻烦了,所以说现在的人更喜欢直接喝。

并且以前的时候虽然是粮食酒,但是一般是比较粗糙的,他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白酒,而是称为黄酒。但是现在的粮食酒则不一样了,一般度数比较高,而且口感也更加绵软一些,但是如果我们放在热水中烫一下的话,那么很容易会流失掉这种醇香,反而破坏了一瓶好酒。

当然有些人觉得在冬天的时候喝白酒,喝进肚子里真的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这时候其实温一温酒,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就进入我们身体内对我们身体内的器官造成的刺激,对我们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温酒还能够减轻易醉程度。

所以大家下次喝酒的时候,如果想要将酒烫一烫也是未尝不可的。

版权归原

四:古人为什么发明酒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酒的文化详细资料:

古时候就有人借酒消愁,很显然,酒对人是有好处的。

五:古人为什么用酒祭祀

祭祀目的是为向上苍、祖灵祈求福寿,企赐光明前程。酒既然是祭祀时必备用品,酒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也表明祭者的诚敬程度。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因为对很多国家或部落来说,战争决定他们种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都要用酒来激励斗志,叫壮行酒。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从出土的商周代陶器和青铜器来看,出土的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其制作巧夺天工,堪称世界之最。著名的四羊方尊是那时盛酒祭祀的一种青铜器皿。

酒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明确地说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此后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人们便用“祭酒”泛称位尊或年长者。汉魏以后,祭酒还被用作官名,含有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祭酒作为语词,至今未废。现代亦用以泛称文坛、艺坛或文化界、学术界的首脑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倍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因此,历代帝王在用酒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隆重的酒祭典——祭祀圣人孔子。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的礼制可谓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此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开始祭孔,并用酒作为主祭品。唐宋明清日渐升格并达诸侯王规格,而选择主祭品——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非美酒佳酿根本没有资格配享孔庙。

在我国的各民族中,也普遍用酒祭祀祖先的习俗。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人去世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或“豆腐饭”。虽然葬礼期间的举办的宴席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怒族,村寨中人病亡后,各户还需带酒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普米族视死如生,停尸举丧期间,死者灵前的美酒不断,送棺入土前,还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佳酿。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0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