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看法(中国女权是否是畸形或病态)

2022-10-24 21:21:54 413 0
头条哲学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敏感,我也就斗胆一试。本回答包括两部分:一是疏理近代(自辛亥革命起)的中国女权运动,二是阐释我的观察、观点和隐忧。

简单一个问题,女性主义在广义上被认为和女权主义等同(英语都是femalism),此说法本身来自西方。细分的话,女权主义更加具有对抗性,是以对抗的维权运动作为表征的思想、行动体系;女性主义则是以关注女性主体为逻辑原点,重点观察女性的境遇,最后追求一种真正的平等。中国的女性主义,显然是后发的、次生的。

对中国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看法(中国女权是否是畸形或病态)

一、近代中国女性主义简史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可谓是女性主义的初步觉醒,在辛亥革命文化改革、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优生学”)的加持下,中上层女性得到了不充分的觉醒,这里主要的表现领域是生活方式(放足、短发、新式礼仪)和教育。代表的刊物《妇女杂志》正式提出了妇女除生育后代以外的作为人的权利。“新女性”追求进步,但是效果有限,往往很难真正挣脱传统束缚。下层女性,如奴婢、童养媳、仆人等境遇依旧悲惨,她们很少被启迪。这个时期的女性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式的精英女权语境;战争时期(主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5)的女性主义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作为救亡而出现的民族主义女权主义,二是新女性主体的出现:专业人员、工人、城市居民、新市民女性,三是三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中女性被要求强身健体;新中国成立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等的口号,女性作为劳动的重要神话“女工”而出现,实质是男性化的女性。同时,女权相关的表述从“女权主义”到“妇女权益”;文革时期女性主义停滞不前,被阶级斗争神话(“铁姑娘”)覆盖;改革开放后的女性主义呈现多元形态,受到消费主义和西化的女权运动所影响,很大程度上被塑造成“色情的女性”;当下的女性主义则更加复杂,因受现实生活现象、网络意识形态、社区文化的制约,今天的女性主义很难一概而论,但女性主义主体主要为城市中产阶级的职场女性。

二、我的观察

今日的中国女权运动主要阵地在网络媒介,而在现实中,则少有集会和游行。她们以男女两性对立的策略,揭露或列举女性遭遇的种种不公,然后对男性主体发起责难和“反抗”,她们网络语词的使用往往偏向极端,不留余地,对男性的抨击也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引发论战,不了了之。

随着消费主义的兴盛,女性身体被广泛征用,“女性”愈来愈成为一个色情代名词、一个欲望对象,最终成为“符号化的女性”。消费中被展示的女性无一例外是“被凝视的主体”。消费风尚对女性的塑造是双重的、互斥的:一是女性通过“买买买”获得经济独立地位以彰显自身的独立精神,二是女性把自我评价体系过度倾斜在亮丽外表(昂贵服饰)和金钱拥有数量上,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自我物化和社会评价的异化。

女性主义网络上的时髦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冷落极不相称。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工薪阶层和贫民的女性在思想和生活上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共享?作为上层的被讥讽的“女强人”“女博士”又有多大程度上和女性主义思想重合?

三、我的隐忧

中国女性面临两个巨大的问题:一是缺乏理论体系指导行动,二是女性群体内部的极度分裂(许多女性支持男权)。这两者共同导致中国女性主义必然的先天不足和力不从心。

西欧和北美的女性主义运动开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大女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长期的劳动分工),也具有丰厚的思想积淀(“天赋人权”、《第二性》、《圣杯与剑》、《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等)。中国的女权运动毫无疑问缺乏这些准备。在中国女性主义简史中,我们对于女性主义的吸收忽视了西方女性主义发生的语境,也没有对标我们自身的国情,简单的搬运必然遭遇失败。

此外,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并不纯粹,许多人并没有从女性自身出发,而是为了释放戾气和挑起争端。20世纪的三大命题:阶级、种族、性别,到了21世纪,前两种命题无限淡化,剩下的性别议题导致的运动自然就“如火如荼”。一些非女权领域的事(其他领域的弱势和不公)最后都会归结于男女对立。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非逻辑表述。中国高举女性大旗的女性们对于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缺少基本的历史认识,思想上缺少统一坚定的理想,面对现实又缺少开展运动的条件,因此,这种幼稚化、简单化的中国女权,必然不能形成庞大的思想再解放思潮。

四、小结

在考察中国女权运动的方方面面后,我发现,中国女性主义的路,依旧道阻且长。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1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