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用什么做长城?长城跟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2023-03-09 16:55:31 845 0
奇闻观察室
雄伟的万里长城

闻名世界的中国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8851.8千米。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市。其中陕西省长城资源最为丰富,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秦始皇是用什么做长城?长城跟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的。

长城以盘踞在险峰峻岭的长龙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它曾经是华夏儿女的强大护盾,而今是中华历史上的华丽瑰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霜雪,巍峨壮观蜿蜒的长城,如巨龙般掩映在苍茫的群山之中,带着岁月的沧桑。带着历史赋予它的责任,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变迁,震撼着人心!

一:秦始皇的长城是用什么建造的

万里长城自古就是军事要塞。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曾写下赞美这一伟大工程的诗句,同时也感叹过建筑万里长城时中国人民为其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批判了秦始皇的残暴不仁。秦始皇有功亦有过,万里长城的建立历经两千年依然巍然耸立,秦始皇凭借什么来支撑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呢?

长城开始建造的朝代不是秦朝,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建造长城。秦始皇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了巩固政权,陆续开始实施一系列国防措施。掀起建筑万里长城的序幕。

从临洮到辽宁长达1万余里的长城,工程之浩大在现在都不易完成,秦始皇发动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将近百万人来建筑万里长城。在当时的秦朝,混凝土还没出现,这些劳动人民为了让长城牢固,用泥浆固定是不可能到现在还屹立不倒,于是这些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绝佳的办法。

他们用糯米汁是把糯米煮到烂熟形成黏稠的汁液,用这种汁液来黏贴物体。虽然秦始皇虽发号施令修建万里长城,但其中的艰苦和困难都是由这百万劳力来承担,于是他们在每块砖之间糊上糯米汁来牢固,其效果毫不逊色于现在的混凝土。另外,在建筑万里长城时并不顺利,这些劳动力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在秦始皇的暴虐下,为保命的他们只好想方设法自行解决。

其中万里长城途径甘肃玉门关,这里黄土资源奇缺。这些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弄来大量芦苇和沙砾。在化学中,芦苇的主要成分是盐,沙砾的主要成分则是碱。当时的人连化学都不知何物,更不懂与这两种物质相关的化学知识,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将芦苇和沙砾交错叠在一起达到坚固城墙的目的。

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这座万里长城逐步建造起来。维持中原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他的暴政,在建造这座万里长城无数生命倒下。作为军事要塞重地,这里经历数不清的战争,在这里埋有累累白骨。可以说这是用鲜血铸造的。

二:秦始皇用什么修的长城

秦始皇修长城以前有几个国家都修了长城抵御戎狄,秦始皇把这些长城连起来并加固。

三:秦始皇建造长城是在什么时期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构成长城的城墙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种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人类伟大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些城堡等设施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工作,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如齐国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

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重要作用。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修建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国之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国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经常南下侵扰,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土地夺了过去,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同时对秦国的首都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进犯虽然被赶走,但它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的秦、赵、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广阔的黄河流域,依峻峭的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长约5000余公里,前后共用9年时间,终于修筑起这抵御外敌的屏障。2000多年来,总共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甚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筑最为重视。这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明朝大规模修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着山脉的曲折盘旋,绵延6300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四:秦始皇长城在什么地方

秦始皇长城的中段:自东经114°以西至106°之间,沿北纬 41。左右,由内蒙古兴和县,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市北境, 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不浪,固阳县北 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 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是秦统一以后, 蒙恬北逐匈奴,辟地数千里,利用战国时期赵长城的基础,加以 重新修缮而成的。阴山至贺兰山之间的广阔缺口当是秦统一以后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4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