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现在不管事儿了,把逃难的一切事务都交给御前大臣肃顺全权处理。肃顺一向跋扈,并不把慈禧放在眼里,当然,此时的慈禧还只是懿贵妃。肃顺看懿贵妃三番五次要求换车,很是生气,觉得她这是在胡闹,就直接拒绝道:“不能换!此次皇上出行,轻装简从,连皇后坐的都是驴车,你想超越皇后仪制吗?莫说现在无车可换,即使有,也不能换!”末了肃顺还夹带了一句:“不识大体!真不自觉!”慈禧被肃顺一顿数落,脸上无光,她本想仗着为咸丰生下独子而搞点特殊待遇,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以前在京城时慈禧就不喜欢肃顺,现在就更厌恶了,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到了热河行宫,咸丰一点儿国事都不问了。京城与洋人议和的事交给弟弟恭亲王奕䜣,江南和太平天国打仗的事交给了曾国藩,热河的行政事务则交给肃顺,咸丰终于彻底放飞自我。
他此时只有两件事可做,醇酒和妇人。用清朝学者钱咏在《履园丛话》中的话说就是:“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可胜数”。很多英雄人物不得志,无法发泄心中的苦闷时,往往都会沉沦在醇酒妇人之间,以此混世。当然,咸丰算不上什么英雄,但国势衰颓的苦闷他是有的,于是他也学着那些英雄,“以醇酒妇人自戕”,有点自求速死的意思。九个月后,他这种自戕的方法算是奏效了。咸丰十一年7月,咸丰帝一病不起,临终前的一天,肃顺深夜求见,他对着奄奄一息的咸丰帝说道:“皇上,恕臣直言,懿贵妃那拉氏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自皇上将其纳入后宫以来,多有干政之举,现皇长子载淳年幼,皇上百年之后,那拉氏不免为第二个吕后哇!愿皇上早图之!”咸丰问:“依你之见,如何处置?”肃顺答了五个字,“用钩弋故事!”
咸丰帝一惊,挣扎着坐了起来,想了很久,又躺了下去,没有作出决定。
所谓钩弋故事,是汉武帝时期典故。汉武帝晚年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又担心弗陵之母钩弋夫人会擅权专政,于是将钩弋夫人赐死了。
咸丰对肃顺的建议不置可否,他终究还是过于心慈手软。但肃顺劝他杀慈禧的消息却被慈禧本人知道了。要说来热河避难时结下的小仇小怨,慈禧可能都不一定记得了,但这回是肃顺直接要取她性命啊。局面已经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一场宫廷政变在悄然酝酿着。
7月17日凌晨,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在临终前确立了自己身后的权力格局:皇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令御前大臣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辅政,是为赞襄顾命大臣。
为了防止肃顺成为鳌拜第二,咸丰还给了两宫皇太后一人一枚印章,慈安手持“御赏”章,慈禧手持“同道堂”章,在以后的政事处理中,八大臣拟好圣旨,两宫皇太后盖章,即可生效,颁行全国。
为了防止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䜣成为多尔衮第二,咸丰临终前并未授予奕䜣任何权力,将他排挤出了清王朝的权力中心。
咸丰自以为这样安排可以做到多方制衡,以保证权力平稳运行到儿子同治帝亲政。但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死后第二天,矛盾便爆发了。
八大臣每天批阅各地送来的奏折,拿出处理意见,拟好上谕,才送到两宫皇太后处让她们盖章了事,具体事务完全不汇报,不讨论。
没过几天慈禧就发现,她和慈安太后根本就只是个盖章机器,八大臣完全不拿他俩当回事,她俩都是稀里糊涂盖个章,对国家形势完全无法知晓,这怎么能起到牵制肃顺的作用呢?怎么能替儿子同治掌握皇权呢?
慈禧、慈安叫来八大臣当面质问,肃顺不屑一顾,回道:“太后圣明,您二位的理解十分正确,太后的职能就是盖个章而已。如果你们觉得麻烦,完全可以把章交出来。”
慈禧恨得咬牙切齿,慈安委屈地哭泣不止,双方激烈争吵,声震殿宇,6岁的同治帝吓得都尿了裤子。最终,强横的八大臣以不处理政事相威胁,慈禧、慈安只得暂时妥协。
十月,咸丰灵柩起驾回京,慈禧带着小皇帝借口先行回京,八大臣认为两宫皇太后掀不起什么风浪,就同意了。
到了京城,慈禧立马找到恭亲王奕䜣,两方势力一合计,决定发动政变,诛杀八大臣!奕䜣命醇郡王奕譞带领一队人马,在京郊密云等候灵驾,奕譞趁肃顺半夜熟睡之机,将其一干人等锁拿回京。肃顺等人心想,好歹也要派一些人来审问自己才好定罪嘛!没想到慈禧、奕䜣直接以谋反罪名将肃顺、载垣、端华处死。
辛酉政变以慈禧、奕䜣叔嫂快刀斩乱麻的姿态迅速结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权力就被慈禧拿到了!
肃顺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身性格过于骄横,轻易就得罪了许多人;其二是从根本上触动了皇权,迫使太后势力和亲王势力结盟,自己则身首异处,可悲可叹!
但更可悲的是,清王朝落入到了一个半文盲的妇女手里。慈禧或许在平常人中算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完全不够格的!
一、肃顺为顾命八大臣,还是铁帽子王的后嗣,为何会被斩首示众?
优质答案1:
肃顺是顾命八大臣之一,而且是这八个大臣里说话比较有分量的人
他的被斩首被杀完全咎由自取
当时的咸丰倦怠政务,肃顺才气横溢,勤于政事,深的咸丰的赏识。
肃顺虽然生于满族世家,但他很清楚满人的毛病,因而尊敬汉人。对满人的驱使有如奴隶,但对汉员却谦恭有礼,这其实也是在那个腐败的满洲贵族中有识之士的自我觉察。
他力保在“樊燮案件”中被弹劾的左宗棠,维护胡林翼,也成就了曾国藩。这些功劳也多亏肃顺。
而且肃顺在外交上也展示了清朝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在和俄国签订《瑷珲条约》的时候,他看出来了俄国想要侵占领土的野心,愤而将文本掷在桌上,俄国没办法,只能去找英法联军。后来在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的时候,奕䜣还是答应了俄国的全部要求。这个也不能完全怪奕䜣,外交是要讲实力的,没有实力,态度再蛮横也无用。
英法联军进犯北京,肃顺跟随咸丰一行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虽然是僧格林沁当初提倡咸丰躲到承德,但是是肃顺极力促成。由于奕䜣在咸丰出逃期间把京城的事物处理妥当,所以很多在京的官员,很多对肃顺的张扬跋扈不满的官员自然的团结在了奕䜣的周围,这与在承德的肃党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
奕䜣在北京接连上书咸丰请他回京,但肃顺一直在阻拦,并且看着咸丰纵情声色,肃顺就给咸丰敬献缠足的民女,比宫里的大脚旗女更加的婀娜多姿。咸丰真是乐不思蜀了。
后来肃顺也察觉到在京城的奕䜣也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所以就决定切断奕䜣和咸丰的联系。这时肃顺发现咸丰的身体不行了,所以更要把咸丰留在承德。纵使京城的官员纷纷请求皇帝回京,肃顺总能让咸丰一拖再拖。但是肃顺有些轻敌了,特别是对于后来的慈禧。在当时一行人去承德的路上,叶赫那拉氏跟肃顺说自己骡车太破了,别的嫔妃都是马车,自己也想换成马车。肃顺说这半路在哪找马车,等到了宿地再说。等到了宿地,太监又来提醒他,他说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我还有空闲来办理此事!又一会,肃顺骑马经过叶赫那拉氏旁,她又提及此事。肃顺说,危难的时候不比平时,皇后坐的车也是临时从街上雇来的,你是什么人,想凌驾于皇后之上吗?
在逃跑的路途上,肃顺吃的比皇后和叶赫那拉氏都要好,在承德也是极力压低宫眷的生活水平。
慈安太后和叶赫那拉氏对于肃顺的厌恶更接近于道德的层面。
咸丰不仅是在政治上依赖肃顺,更是在生活上也依赖他,这是破坏了宫里的规矩。
咸丰去世时,封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又给慈安和慈禧各一枚印章用于盖圣旨,让双方形成制衡。但是肃顺轻敌了,他同意了慈安和慈禧坚持要看奏折的要求,并在后来形成正面的冲突。肃顺还犯了个错误就是让奕䜣去承德吊唁,并让他和两宫皇太后见面。之后因为看奏章的问题在朝堂之上和两宫皇太后激烈争吵,把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这在后来也是肃顺的罪状之一)。
后来也是因为轻敌大意在回京时自己跟咸丰的灵柩回去,并且丢掉了对与御林军的控制权。相比于肃顺的大意,奕䜣和两宫皇太后真是计划周密,随后一起发动的著名的辛酉政变了,肃顺被杀。
优质答案2:
肃顺是权臣.不是贤臣,咸丰皇帝在时.他引而不发,勉强接受咸丰帝的驾驭.可是咸丰帝一死.他立马就本性暴露了,压根就不把两宫皇太后放在眼里.而且还步步紧逼,鬼子六被排挤出权力中枢,反而让他得到京城里一些官员的同情.肃顺不仅小看了鬼子六的能力,更轻视了慈禧的野心与权谋手段…表面上看.一切视乎都在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的掌控之中,实际上漏洞百出.鬼子六与慈禧结成同盟,就等着八大臣入京自投落网…
二、咸丰帝临终托付的8位顾命大臣,为何还斗不过柔弱的慈禧和慈安?
优质答案1:
咸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际权利的皇帝。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咸丰皇帝死后的权利布局,就不难看出,咸丰帝临终前是深思熟虑并且周密部署的,清朝初年,因为顺治小皇帝年幼两位皇室宗亲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之后,多尔衮贬斥了济尔哈朗后独自辅政,一度威胁皇权,后来顺治帝临终前有感于此,特意
为自己的儿子-年仅八岁康熙帝安排了四位非皇室宗亲的辅政大臣,以防止宗亲的权利威胁到皇权。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四位辅政大臣,死了俩,最后康熙帝为了亲政,料理了权臣鳌拜。再往后的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即位时都已经是成年,自然没有选择辅政大臣的需要,然而,1861年,31岁的咸丰帝病重时,即将即位的是他仅有的6岁的儿子载淳!
他给他的儿子选择了庞大的八人组成的辅政大臣,目的是防止出现辅政大臣一家独大,此时的大清朝内忧外患,偏偏即位的又是孱弱的幼主,皇子的生母懿贵妃的政治野心咸丰帝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咸丰帝欲效仿汉武帝行“钩弋之事”让懿贵妃殉葬,又怕小皇帝被八大臣欺负,于是,咸丰帝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制定了一个八大臣辅政草拟文件,两宫太后共同盖章的政治格局。有野史传说说他为了防止慈禧的野心,还留给了皇后一道密诏以便节制慈禧。然而咸丰帝的没有想到的是,他留下的看似天衣无缝的布局,被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轻易地击垮了?为什么呢?因为两股权利斗争的结果离开都是你死我活而非共同享福!
优质答案2:
满鞑子的宫廷内斗已经被满遗搬上了屏幕,大肆宣扬,似乎这些家伙除了内心阴暗奸诈,你搞我,我搞你相互拆台之外,不会别的了。
三、辛酉政变后顾命八大臣的结局如何,为何只有三人被处死?
优质答案1:
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严重影响帝都的安全,于是咸丰帝带着宠妃那拉氏及宠信大臣逃亡到热河。1861年7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身染重病,7月16日在烟波致爽殿召见诸大臣,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史称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
咸丰本意是想的挺好,为自己的儿子顺利掌权做好铺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咸丰考虑的并不周全,这也为日后发生的辛酉政变埋下了祸根。
八大臣以满清贵胄和军机大臣的结合,看似咸丰帝做好了权力的均衡工作,但是他忽略了三个方面的势力。一个是帝胤贵族的势力,咸丰还有几个兄弟健在,而且都是年富力强,正是政治活跃时期,具有很大的势力,将他们排斥在外,不合理。二个是帝后的势力,就是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咸丰临死前,特制“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而实际上两颗印章都有两位皇后所掌管,咸丰的意思是想让两位太后与八大臣联合执政。三是对于自己本朝时期内的一些重臣没有重用,如僧格林沁和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权力之外。
慈禧和慈安
所以,八大臣、帝胤贵族、帝后、本朝重臣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没有达到平衡,必然会导致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最终发生政乱。
1861年11月1日,在前期周密的准备下,慈禧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顾命大臣的职务,当场逮捕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11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个顾命大臣革职或充军,自此,八大顾命大臣全军覆没。
肃顺
慈禧之所以要杀掉肃顺、载垣、端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肃顺是咸丰身边最亲信的人。咸丰最喜欢肃顺,对其言无不尽,所以其的官运一直非常顺利,简直是节节攀升,所以他在朝中专横跋扈,权倾朝野,在八位顾命大臣中,他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所以,不除掉他们三个,慈禧的权力就收不回来,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会直接影响慈禧的各项决定,不杀他们,辛酉政变就没有了作用。同时,也为了争取帝胤贵族势力的支持,为自己掌握权力加上双保险。
『二』肃顺的“抑西扬东”的策略。肃顺已经看出西太后慈禧在政治上的潜在威胁,所以,肃顺秉持“抑西扬东”的策略,给两宫皇太后相继加封号,而且在礼仪封号上对那拉氏进行贬抑,从而使那拉氏对东宫钮钴禄心怀猜忌,对肃顺怀恨在心。
『三』肃顺对外敌态度强硬。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借助了外国势力,她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待英法联军侵略者采取的是妥协、退让的态度,而肃顺对外敌的态度是强硬的,在中俄《瑷珲条约》签订过程中,对于条约中错误条款坚持决绝,后谈判破裂,俄方代表到上海后,与英法联军接洽,要求给清廷施压,他仍不忘对肃顺的耿耿于怀,对英法统帅说,“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慈禧一心想依靠外敌保全自己的权力,怎能容忍肃顺破坏。
优质答案2:
另外5人流放-----8大臣为无能之辈,被历史所淘汰。执政最重要是掌控军队,8大臣在没有掌控军队的情况下让慈禧先回北京,让慈禧和奕有机会获得满清军队的支持,从而发动政变。没有军队的支持,顾命8大臣如同8个普通人,不足为虑-----杀3个足矣。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