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赞不赞同屈原投江自尽

2023-03-09 17:31:31 902 0
奇闻观察室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

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然后又派节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陈述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赞不赞同屈原投江自尽

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

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楚怀王后来忧郁成疾,悔恨交加,二年后客死在长安

到后来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即位,秦国陆续派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

顷襄王狼狈逃出京城,郢城被秦兵攻占后

屈原在流放的路上

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

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汨罗江。

一:屈原为何投江自尽10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选自屈原《离骚》的名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广为流传。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却表现了面对昏暗社会勇于斗争反抗的高尚品质。它的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屈原出生在楚国丹阳的秭归,这一地名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它被划归到湖北省宜昌市的治下。出生后的第二年,屈原来到了一个名叫“乐平里”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存着许多与屈原有关的遗址古迹。

屈原出身贵族,他本是诸侯中首先称王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血统不凡,但从小便同百姓们一同生活,《史记》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小时候的屈原就展露出非常好的学习天赋和兴趣,他学问广博、记忆力强,于是很早就聪慧过人。他不但精于政事,能够明晰治理国家之道,还擅长对外交涉,所以他入朝便能和楚王商议国事,在外则能够和各国使臣、各路诸侯沟通,楚王非常信任和依赖他。

然而好景不长,楚国一个姓上官的大夫和屈原同朝为官,想要与他争宠,但自己又没有能力,一次屈原拟完宪令的草稿,上官大夫想要据为己有,但屈原坚决不给,于是上官大夫便在楚怀王那里进谗言说:“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怀王听说后深信不疑,便日益疏远了屈原。

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屈原写下千古名篇《离骚》,其中那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即,女子们嫉妒自己美丽的眉毛,便造谣说自己生性放荡,屈原借此隐喻以上官大夫为首的,因嫉妒自己才能而诋毁自己的人。

后来屈原被罢免,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和强大的齐国结盟,如果秦国贸然行动,会惹怒两大强敌,所以秦国的张仪便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和齐国断绝关系,就献上六百里土地,没有屈原辅佐的楚怀王昏庸不堪,便答应了请求,可是齐、楚断交后,张仪却狡辩说当初约定的是六里。

怒不可遏的楚怀王下令攻打秦国,却被反攻而大败,失去了汉中在内的大片国土。后来秦、楚联姻,秦王邀请楚怀王入秦,屈原苦苦劝谏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楚怀王不听劝告,执意入秦,最后竟被挟持,死在了秦国。

后来顷襄王继位,屈原多次写文章表达自己为国效忠的志向,却不被重视。当政的子兰是顷襄王的弟弟,因为知道屈原反对自己,便“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虽屡遭不平却仍然渴望为国家尽力的屈原,却落得被流放的下场,于是悲愤交加之下,他写完《怀沙》,便“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死于君王的不理解、同僚的妒忌和政局的黑暗,这些对他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二:屈原投江自尽英文

Qu Yuan died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o commemorate qu yuan and

三:屈原投江自尽发生在哪个地区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投水自尽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他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四: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简介

屈原,湖北省秭归县人,楚威王元年(前339),出生在楚国一个破落了的旧贵族家庭。

因为屈原家族是楚国的王族,所以他的许多先人都曾担任过楚国的重要官职,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屈重、屈完、屈建等。

据史书记载,他们或是善于辞令的外交家,或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曾给屈氏家族带来过极大的荣誉。但到战国时期,屈氏家庭开始衰落下来,经济上已经十分贫寒了。

屈原诞生的年代,正值我国历史上的战国社会末期。伴随着屈原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是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战乱。

当时,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日益要求参与变革和掌握国家政权。

而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仍顽固地维护反动落后的政治统治,最终日益没落,屈原就是在这种战乱而复杂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

后来,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投的江叫“汩罗江”。汩罗江在今天的洞庭湖东侧,是属于洞庭湖水系的,屈原具体投江的位置在汩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的1.5公里附近,这个地方的潭水非常的深,这就算是非常熟悉水性的人跳下去也不一定见得能上来,屈原选择这样的地方看来是去意已决,这个地方有个具体的名字叫“河泊潭”,当地还有石碑记载了屈原相关的事迹的。

五:怎么看待屈原投江自尽

1.屈原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你所说的历史潮流是指统一中国。屈原主张楚国励精图治,抗击强秦。抗击强秦不仅仅是谋求割据,自保。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统一中国。而灭六国统一中国的那个国家,屈原当然不希望是秦国而希望是楚国。

2.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3.屈原的悲剧一半是楚国君王造成的,一半是屈原自己造成的。楚怀王、楚顷襄王的昏庸,亲小人远贤臣,而导致屈原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而屈原自己呢愚忠愚孝。一个英明的政治家,一个治世能臣、乱世英雄就会懂得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浪中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屈原不懂得深藏不露,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屈原不懂得能屈能伸,关键时刻果敢决绝,挟天子以令诸侯。尚若屈原能够谋定而后动,勾结朝野内外,前殿后宫。等待楚怀王驾崩,而后,发动政变扶植幼主登基挟制新楚王号令楚国。屈原就不会枉死。而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就是楚国。假如,屈原在受到排挤之后,逃离楚国,投奔秦国。一定会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屈原的抱负一样可以实现。秦国很可能提前灭六国统一天下。苏秦、张仪不正是这样的英雄吗?或者屈原投靠赵国、齐国合纵六国共同抗秦。那么战国四公子就会加上屈原。信陵君救赵,魏国容不下信陵君。信陵君投靠赵国。结果信陵君合纵五国一直打到秦国函谷关。可见屈原屈死很大的原因在于屈原自己愚顽固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02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