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

2023-03-09 19:35:31 821 0
奇闻观察室
他投江后,为什么遗体却在上游被打捞上来!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1],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屈原投江后,当地群众自发前往汨罗江打捞遗体,听传说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后,半边头皮被江里的鱼所吞噬,后来一些贵族给他用金子做了半边面具,再予以厚葬,但他的真正墓地至今没有知道在哪!有说在秭归,有说在汨罗。还有一个谜团就是他被打捞之地是汨罗江上游长乐,而投江是在下游,这是怎么回事呢?

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

一: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二: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些都是著名诗人屈原的诗句。大部分人都能哼出两句他的诗。

对于屈原,大家认识他,除了他是诗人以外,还因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传说中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的,后世以这一天来纪念他。

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屈原除了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既然端午节是屈原投江的日子,那么,他为什么要投江呢?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在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是贵族才有资格参与的,能够参与政治也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屈原既然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会参与到楚国的政治中去。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那时候的楚国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拥有着极为辽阔的土地。

但当时各国皆经历了变法,特别是秦国,俨然成为了当世的第一强国,直接威胁着楚国的安危。

此时,屈原已经是楚国的高层,他见到了变法后秦国的强大,因此,也开始对楚国进行了改革。

然而,改革必然会引起旧势力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贵族在屈原的改革之下,已经开始面临着覆灭之危,因此,楚国的旧贵族开始向楚王进谗言,以结束楚国的改革,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果然,没过多久,屈原就被罢黜了左徒之职,改任三闾大夫,而后又被流放到汉北地区。

秦国的张仪破产齐楚联盟之后,楚怀王两次兴兵伐秦,结果都被打败,使得汉中沦陷。而后,楚国继续反击,在蓝田一带又被秦国打败。

此后,楚怀王重新开始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以达到齐楚缔结新盟的目的。

但是,楚怀王对于屈原始终都是若即若离,后来又将他疏远了,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汉北地区。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意识到这是秦国的奸计,故而力劝楚怀王不要赴约。

然而,楚怀王并不听从,坚持要去,结果被秦国给扣留了下来,最终死在了秦国。

此时,楚王已经是楚顷襄王,他不但没有重用屈原,甚至还免去了其三闾大夫的职务。

公元前280年,秦国司马错再次攻楚,楚国不是对手,只得割让上庸、汉北之地。次年,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更是进一步攻下了郢都,而楚顷襄王只得逃往陈城。

此时的屈原见到楚国日渐衰落,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得不到施展,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因此,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无非几个原因,其一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朝中大臣对他各种排挤。其二是因为楚王的昏庸,楚怀王是非不辨,好坏不分。其三是郢都被攻破,楚国随时可能灭亡,他不愿意做亡国奴。

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政治家,他很爱自己的故国,在他的改革期间,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惜,楚国连着几代君王皆是昏君,他的一腔热血,注定是要付诸东流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2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