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现代都市下的“盆景”

2022-10-24 21:46:47 374 0
头条哲学

从本次更文起,笔者将开辟新的一个话题,我将其命名为“都市观察”。有趣的是,因笔者上学地域一直不甚发达,所以更易发掘一种传统文化笼罩下的现代景观。我想,比起纯粹的水泥森林,这也许更有意义。

文章都很短小,笔者将适当采用一些现代的批评视野。

构造现代都市下的“盆景”

正文

大学东路的公共厕所旁,有一个独特的精品店。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环境下,它实在算前卫了:人造草皮、吊灯、大量玻璃制品、相框、花瓶……还有“吉房出租”的招牌。这些景观勾勒出了一种后现代城市下的盆景想象。

北方的绿色是稀缺的:扬尘、水泥路、和错落建筑才是主基调。在沉闷的灰下张扬的绿,就如同零下十度的正午的太阳,显得诡异而瑰丽,这是一种“玻璃晴朗”的错觉。

在省城,高度集中下的城市是压抑的。高层建筑塞满了每个角落、人们塞满了整个建筑、疲累塞满了所有人的心房。在每日经济原则下毫无生气的重复中,人们的第二视野被蒙蔽了。这时,我们需要一个自然的他者。

去哪里找这样的他者?两条路,一是栽绿植、二是构建盆景一般的场所。因此,前者是城市绿化,后者则是笔者描述的贴着人工草皮的精品店。我们对着草皮的生机发呆,我们在灰尘里使劲嗅着盆景的颜色和遐想。

真实的虚假比虚假的真实更受欢迎。

精品店里最具有隐喻意味的东西有两种:

一是旧物,陈列的发黄物(人工的陈旧)和木制八音盒(儿时的表征)

二是小盆栽,不同的种子(代表孕育希望)和盆栽(浓缩生机)。二者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再中心化,即为当下无处找寻的精神提供了替代物。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了回到过去亦或是留在记忆的实体。

最后,我们通过消费获得承载意义的东西,也通过个体差异化移情再次落入消费的圈套:贩卖情怀

无论如何,我们确实需要精品店,尤其是大都市的精品店。构造一个都市下的盆景,我们至少从中获得了短暂的梦境感。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7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