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肥大吃什么中药-左心室肥大吃什么中药好

2022-11-27 14:46:36 741 0
生活百科

左心室肥大吃什么中药治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1、西洋参: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归心、肺、大肠经,具有补气养阴阴,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口干、烦渴、心悸、失眠等症。2、黄芪: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排毒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类型,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有一定优势,因此开展本病的中医药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左心室肥大吃什么中药-左心室肥大吃什么中药好

1.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变特点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不一,轻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重者病情危重,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归属中医“胸痹心痛”、“心悸”、“水肿”、“心衰病”等范畴。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30-50岁最多见,正值人之壮年。其病变具有以下特点:(1)起病隐匿。本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加之多在中青年发病,患者意识不够,往往容易忽视疾病的发展,就诊时多病情较重,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低下。(2)患者重视不足。部分患者因年轻,医学知识缺乏等,对本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在初始治疗症状缓解后,不能很好的坚持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部分甚至熬夜、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病情继续发展。(3)病程较长。本病起病、发展及治疗均是慢性过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是一种慢性心脏损害。(4)预后差。因发病的隐匿性及西医治疗的无特异性,加之诊断时多已病情较重,本病预后不良。据一些医院和局部地区统计,扩张型心肌病5年来死亡率高达35%。(5)涉及多脏。本病以心脏损害为主,以心气、心阳虚衰为本,有血瘀、水停等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肝均相关。后期往往是多脏腑功能失调,病机复杂。

2.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病机多虚实错杂,少见实证。心气亏虚为本病之基础,心阳不振为后期根本,血瘀、水湿为病理产物,是疾病发展及加重的重要因素。发病多虚、瘀、水湿交杂。

(1)心气亏虚为本:本病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后天失养,或过度劳倦,或感邪侵心,而心气亏虚。心主血脉,全身血脉畅通,靠心气推动。心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不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而见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气虚损阳,致心阳不振,而见形寒肢冷、舌淡胖大等,甚至阳脱而喘促不宁、烦躁不安、冷汗不止。心气亏虚是本病的根本及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可出现心阳不振、气阴亏虚,或出现血瘀、水停、痰湿等标实证候,终致虚实错杂、迁延难愈。

(2)血瘀、水湿为标:气有气化、温煦、推动作用,在血液、水湿运行及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也可致水湿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为痰饮。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又可阻碍气机运行,互相影响。疾病初期,以心气亏虚、瘀血阻滞为主,或有气阴亏虚,后期则病变复杂,气虚、阳虚与瘀血、水湿交阻。

(3)实证少见:本病临床单纯实证少见,往往因外邪侵袭,内舍于心,心气未伤而出现的暂时实证,随着疾病发展,最终会损伤心气。本病外邪多为邪毒、湿热,因而实证多表现热毒炽盛、湿热侵心,或有血瘀。也有因疾病发展至某一阶段或治疗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短时的血瘀、痰湿等实证突出而虚证不明显的状况。

3、扩张型心肌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治疗上,本病以虚实为纲,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以心为中心,而旁及脾、肺、肾、肝等脏。心气虚为病之根本,补益心气为治疗之基础,瘀血、水湿、邪毒为标,活血、利水、解毒以祛邪。病之不同阶段,缓急之不同,标本之偏重,治以不同。

(1)气虚血瘀证

本证为扩张型心肌病基本证型,可单见于疾病的初始阶段或治疗后恢复阶段,也可与其他证型交织并见。临床可无明显症状而仅见舌淡暗、边有齿痕,有瘀斑、瘀点,脉沉、涩、结代等,或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加重,胸闷、胸痛等症状。本证治以益气活血,方以自拟抗纤益心方加减。药用黄芪、人参、白术、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升麻、桔梗等。气虚明显者可加重黄芪用量。兼有阴虚者改人参为西洋参或加麦冬。

(2)气阴两虚血瘀证

本证也多单见于疾病的初始阶段或治疗后恢复阶段。多因气虚损及阴虚,或热毒之邪耗伤气阴。气阴亏虚可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胸闷隐痛、失眠多梦、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血瘀可见胸痛固定,夜间加重,口唇紫绀、舌有瘀斑、瘀点,脉涩、结、代等。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以生脉散、冠心2号方加减。药用党参(或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玉竹、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益母草、泽兰等。

(3)气虚血瘀水停证

本证见于心衰阶段,为气虚血瘀证的进一步发展,因气虚、瘀血等导致水湿内停,可上凌心肺或泛溢肌肤。临床除气虚血瘀证而见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症状外,水凌心肺可见喘促、咳嗽,外溢肌肤而见水肿,饮停胁下而见症瘕痞块。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方在抗纤益心方基础上,加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药物。药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猪苓、赤芍、红花、益母草、泽兰、葶苈子、桑白皮、泽泻、车前子、川椒目等。因黄芪具有益气利水作用,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

(4)阳虚血瘀水停证

本证为疾病的较重阶段,临床往往为心衰的失代偿阶段,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症状明显,病情危重。因心阳不振,甚则肾阳虚衰,患者表现畏寒怕冷,蜷卧喜静,面色苍白,舌淡胖大,舌苔白润等一派阳虚证候,同时因瘀血、水停明显而表现口唇紫绀、舌质紫暗、经脉怒张、胸闷喘促、不能平卧,脘痞腹胀、肢体浮肿、症瘕拒按。因阳虚气化失司,开阖不利而小便短少。本证治以温阳活血利水,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附子、人参、桂枝、椒目、白术、茯苓、赤芍、红花、葶苈子、益母草、泽兰、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等。本证治疗重在温阳,根据阳虚程度不同,附子用量可有较大变动,重者可用至60g(先煎2小时)。

本病后期患者阳气衰竭,阴阳离绝而神志淡漠,甚或昏迷不醒,喘促不宁,烦躁不安,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终末阶段,在西医抢救基础上可以参附汤、独参汤等以回阳救逆。

总之,本病辨证牢把正虚之根本,结合疾病的不同阶段,从气血津液论治,扶正祛邪,补心气、心阳、心阴,逐瘀血、化水湿,标本兼治,方可奏效。

4、辨治体会

(1)我们在临床上接诊治的病人,往往是以心衰症状的出现,影响到病人正常的工作学习来就诊,我们运用中医的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治法,往往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但是在辨治本病时解决症状仅仅是初步目的,而抑制心室重构、使扩大的心脏缩小才是最终治疗目的,也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因此,应结合微观辨证,紧紧抓住气虚血瘀的根本病机,运用益气活血治法,不以症状消失作为治疗目标,而以心脏缩小为最终治疗目的。

(2)在辨证治疗本病时,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西医内分泌抑制是目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在治疗早期由于β受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及降压作用,常使心力衰竭加重,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亦有降压作用,往往因为血压过低病人不能耐受,而以上药物西医治疗指南推荐要用到目标剂量和靶剂量,但临床上由于病人不耐受往往不能达标,因此该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以黄芪、柴胡、升麻、桔梗为主药的升陷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补气的同时可以升提中气,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加量时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证见乏力、气短不足以息者可以提升血压,使西药用量达到靶剂量或目标剂量。同时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又可以逆转心室重构,这样配合相得益彰,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3)中医治疗本病,要达到最终逆转心室重构、缩小心脏的目的,需要病人长期坚持用药,医患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因此应多心理疏导,多和病人沟通、联系,坚定病人治疗信心,同时注重生活调理,如勿过劳累,预防感冒,按时服药,少喝水、少吃咸等,使病人配合治疗。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4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