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杂症”

2022-10-24 22:40:05 614 0
一叶孤舟

几年前,人们在互联网中讨论社交恐惧症(又称“社恐”);今年,社交牛逼症成为热词;上个月,这个词进化到最终的辩证法形态:社交牛杂症,即人们在社交中时而牛逼时而恐惧的症状。

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逼症,从社交牛逼症到社交牛杂症,不难揭开当代青年精神史的一角:他们,在社交距离中翻滚踌躇:正是互联网时代下一座座孤岛,一直在报团取暖。

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杂症”

孤独是时代的症候。看着电影中展现70、80年代的画面,我会羡慕于曾经的贫瘠,那是物质贫瘠下的精神盛宴:玩伴、胡同、嬉戏、吵闹、夕阳,伴随着插科打诨的狂欢氛围。那时的年轻人都很穷,穷得其乐融融,穷得只剩下可供交换的情感;可他们又很富,他们总有些把日子过下去的办法,他们在精神上从未挨饿。

当今似乎反过来了。

面对着屏幕敲下词和句,我想起作文素材里时常出现的一个句子:“越文明,越孤独”。这似乎是《百年孤独》的原句,很可惜,我没在书中关注到它。现在想来,无论是不是出自其中,这句话总归是有道理的:人文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不断加强,社交的成本就变得极其高昂。家家都有本经,我们再也不愿意触碰经书的卷首语。

以前一些报纸调侃城中拥挤的楼盘为“握手楼”,可最终连握手也实现不了。

以前城市的不少精英嘲笑农村落后、愚昧、庸俗,可它们如今多少还能“鸡犬相闻”;以前农村学子总对高楼大厦心向往之,可如今闯来闯去还不如回到过去。这是时代进步还是时代的停滞,还真不好说。

在今天,的社交恐惧症已不足为奇,因为人人都有病灶,时不时还要复发;神奇的是,我们对社交牛逼症和社交牛杂症的表征,竟持续保持着观察热情。我们把社交牛逼症看成一种极不正常的东西,也自嘲为“社交牛杂症”的患者。我们的心是越来越难叩开了。

看来,那些在上个世纪兴盛的、现在衰败的品质,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1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