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斩人要在菜市口呢?因为这里是皇帝出行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人胆敢阻拦,那就是谋反,所以斩人的地方一定要在菜市口。而且在古代,人们认为菜市口是一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所以不能随便杀人,否则会遭天谴。但是这个规定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没有这个规定。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做呢?难道他不怕自己的子孙后代被杀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朱元璋之所以不杀功臣,是因为他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场。
一、清代处决罪犯为什么到菜市口?
优质答案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用一个广东话的词语就能解释“扑街”!
古代的处决犯人并不仅仅是杀死犯人这么简单,更有始终恐吓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很多死刑,比如分尸、悬首示众之内,其实都是在犯人死后才做的。
犯人都死了,这些刑罚肯定跟他没关系。
这种刑罚完全是吓唬其他老百姓的!
古代没有什么CDB的,也没有核心商圈,没有广场,菜市场就是每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其实欧洲也是如此,大家都差不多。
以北京城的菜市口为例,清代这里是最大的蔬菜市场,卖菜的和卖菜的人不计其数,交通四通八达,人流量极大。
在这里处决犯人,可以起到公开示众的效果。
当年的国人很喜欢看杀人,当做娱乐活动。
只要遇到杀头了,老百姓往往人山人海的围观。
在菜市口执行死刑,这里人本来就多,交通又方便,很容易就有大量人来围观,示众效果很好。
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老百姓很牛逼的。
往往犯人刚被杀头,刽子手将地上血迹冲洗一下,撒一些灰土。
然后老百姓立即就能在这里走来走去,继续卖菜买菜。
另外,在菜市口杀人还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古代迷信思想认为,被杀头的犯人是横死鬼,会阴魂不散。如果在阴气重的地方杀头,这里恐怕会出现怪事。
然而,菜市场人流量极大,是阳气最强的地方,就算横死鬼也搞不出什么事情。
优质答案2:
处决犯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剥夺犯人的生命,二是为了威慑世人。清代将刑场选在菜市口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菜市口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在此行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观看,从而威慑世人,或者泄众人之恨;其二、方便贩卖犯人的血肉,古代认为人血可以治病,人肉更可以治病;其三、菜市口的位置在西边,西边主死,而东边主生,故选在菜市口行刑符合阴阳五行之说。菜市口作为清代刑场的代名词是名副其实的,不少的犯人都命断菜市口。
古代信息传递慢,为了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自然是在人多的地方行刑,这样可以让百姓们口耳相传,让大家知道犯法的后果是被处决,起到威慑世人的效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法令虽然被公布出去了,但是百姓们要么不识字,要么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将犯人于闹市之中斩首,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令百姓敬畏法律。有的犯人罪大恶极,民怨极重,为了宣泄百姓的怨恨,官府也会组织官差将犯人游街示众,然后明正典刑,以泄民恨;而菜市口人来人往,正是杀恶泄怨的好地方。总而言之,古代大部分处决都是需要广大民众参与的,孤独的行为艺术当时不流行。
古代的人认为人的鲜血有治病的功效,也就是可以治疗肺痨,故处决一名犯人还可以卖一些血给百姓,用热血沾在馒头上吃了,就可以治疗肺结核。另外有人认为人肉入药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还有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因此犯人的尸体如果无人认领,可以买一些犯人身上的器官吃。当然这些说法都是荒诞的,《本草纲目》刊行后,李时珍明确反对用人血或人体器官入药的观点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所以此后基本已经没有医生用人血入药,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不通医理的人或庸医迷信用人血治疗肺结核等疾病。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百姓们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的都有,那时是人们表达对叛国者的仇恨!清代的凌迟之刑应用更普遍,因此买肉的人应当更多。
二、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优质答案1:
岳飞是正儿八经的抗金英雄,可是他的后世子孙里,却出了一个保卫金国后裔的人,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事情。
岳飞的第21世孙岳钟琪,那是大清朝大名鼎鼎的军事将领。在雍正朝,岳钟琪和年羹尧并驾齐驱,都是保卫大清疆土的将帅。
可是岳钟琪始终是汉人一枚,长期手握兵权,这对满洲贵族们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反清名人曾静就曾经多次写信给岳钟琪,让他举兵谋反。可以说岳钟琪手里的人马,操控着大清江山的存亡,就算他没有谋反的心思,也具备了谋反的实力。
因此岳钟琪这个人,注定了不可能长期被重用。这不,雍正随便找了个借口,就要斩杀岳钟琪,虽然将斩改为了斩监候,可是打击汉人将领的目的也是达到了。
满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两百多年来从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将领。从多尔衮带着满洲八旗入关以来,其实满洲八旗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将领。当时投降满清的汉人将领有很多,比如说毛文龙手下著名的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还有大名鼎鼎的吴三桂,血染嘉定的李成栋。
这些人在归顺以后,其实并没有真正能够做到一把手,他们出兵打仗的时候,总是有一位满清将领压着他们。比如说吴三桂攻打西安的时候,是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压着他。李成栋在攻打广州的时候,是佟养甲压着他。
这就是满清八旗贵族们的策略,汉人可以用,以汉制汉是基本方针。但是不能将大权彻底交给他们,真正的权力,必须要让满洲人执掌。
因此后世的曾国藩如果不是主动交权的话,慈禧太后也不可能让他安然度过晚年了。同样的道理,雍正朝的两大军事将领,年羹尧和岳钟琪,全部都是汉人,这让雍正及其贵族们毛骨悚然。
雍正元年,师讨青海,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请以锺琪参赞军事。锺琪将六千人出归德堡,抚定上寺东策卜、下寺东策卜诸番部。南川塞外郭密九部屡盗边,而呈库、活尔贾二部尤横。锺琪移师深入捣其巢,尽平之。二年,授奋威将军,趣进兵。郭隆寺喇嘛应罗卜藏丹津为乱,锺琪会诸军合击,歼其众,毁寺,擒戮其渠达克玛胡土克图。---《清史稿》
可是这两人不得不用,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有才了。不过就算是再有才,一旦事情平息了,那你如果不交权的话,只有死路一条,参考年羹尧的下场我们就知道了。
至于岳钟琪,自然也是雍正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他对岳钟琪的处分命令,却有不同的态度。那么这个岳钟琪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岳钟琪身份特殊,他是满汉融合的纽带。岳钟琪是岳飞的21世孙,这一身份非常重要。为什么说很重要呢?因为满清是金国后裔,他们都是女真人。
而岳钟琪的祖先岳飞,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形象深入人心,始终都有人纪念岳飞。可以说岳飞已经成为了汉人心目中的一尊神。
既然岳飞的形象已经和汉文化结合在了一起,那么满洲人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可以不宣传岳飞,但是也不能诋毁岳飞。
满洲人在征服汉人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尊重汉文化,几乎照搬了明朝的所有制度和典章,大清律也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修改编订而成。
而且他们按照封建王朝的经验,1644年刚入关,就开始着手科举考试的事情。甚至于明朝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也照单全收,争取到了大量汉族士族地主阶级的认可。
这么一来多尔衮所带领的满清八旗,才能够在中原地区坐稳江山。可以说,满洲人其实是逐渐被汉化了。用阿Q精神来说,不是人家征服了咱们,是咱们同化了他们。
广泗劾锺琪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穆垒形如釜底,不可驻军。议分驻科舍图、乌兰乌苏诸地。上命还军巴尔库尔,尽夺锺琪官爵,交兵部拘禁。十一年,以查郎阿署大将军,又论锺琪骄蹇不法,且劾成斌、元佐疏防,上命斩成斌,元佐降调。又劾勷纵贼,上命斩勷。十二年,大学士等奏拟锺琪斩决,上改监候。---《清史稿》
岳钟琪既然有这么一层身份,那么肯定就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当年岳飞如此对待我们的祖先,我们现在依旧重用你岳钟琪,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德报怨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汉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吗?
所以杀岳钟琪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留岳钟琪一条命,却能够带来潜移默化的好处,雍正何乐而不为呢?
杀了一个年羹尧,再杀岳钟琪,雍正想做第二个崇祯吗?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西北叛乱,征服了罗卜藏丹津的叛军,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1726年年初,雍正列举了年羹尧92条大罪,顺带着就把年羹尧给赐死了。
同时代的名将里,岳钟琪正在瑟瑟发抖,因为他也是汉人,现在也担任着川陕总督,手握川陕甘兵马大权。
但是岳钟琪和年羹尧一样,也是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带兵平定拉萨,后来又亲自偷袭了罗卜藏丹津的大营,平定青海也有他的功劳。此后云贵两地改土归流也是他着手实施的,传尔丹进军伊犁的时候,岳钟琪也出了不少力。
这样功勋卓著的人物,要是突然就被杀掉了,会不会让人寒心呢?先杀了个年羹尧,这也就算了,毕竟你雍正列举了他92条大罪。
可是这会子又拿岳钟琪开刀,这明摆着不就是不信任汉人嘛!既然你不信任汉人,那以后咱们汉人就不给你打工好了,我再有才华,我回家种田还不行吗?
这个时候的岳钟琪,的确是犯了错,他负责平定噶尔丹策零,结果反倒是被人家把粮草辎重给烧光了,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弹劾岳钟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加上满清贵族早就对岳钟琪不满了,所以才会将他投入大牢。
两年后斩决的判决才算下来,雍正想了想将斩决改成了斩监候,这就相当于死刑改成了死缓一样,岳钟琪这才躲过了一劫。
毕竟以后还要让汉人给自己服务,如果彻底寒了他们的心,那以后的工作可就不好开展了,这对满清后裔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总结:岳钟琪在乾隆年间又立战功。岳钟琪被判斩监候,在牢里又关了3年时间,这么加起来就坐了5年牢了。乾隆将他放了出来,贬为庶人。
岳钟琪捡回一条命,也算是死里逃生了。所以他无欲无求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直到11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想起了这位62岁的老将,让他带兵平定了大小金川,再次为清朝立下不朽功勋。
参考资料:《清史稿》
优质答案2:
雍正年间有两个功高震主的武将,一个是他的小舅子年羹尧,另一个则是岳飞的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一脉的岳钟琪。雍正对戚畹年羹尧是斩立决,却把“敌人”之后的“外人”岳钟琪由死刑(斩立决)改为死缓(“监斩候”)。岳钟琪这样的家世背景无疑更会让雍正忌惮猜疑,而且还有曾静蛊惑岳钟琪反清。凡此种种,雍正为什么还要宽恕岳钟琪呢?
小姐姐讲史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雍正念及岳钟琪功大于过。岳钟琪出生在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岳升龙是康熙的议政大臣、四川提督,曾随康熙帝西征噶尔丹,立功边疆。
岳钟琪受先辈影响,爱好战术兵法,是不可多得的打仗奇才。在康熙时,他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为稳定西北和西南边陲立下不世之功。岳钟琪25岁时,被康熙封为游击将军。33岁时,岳钟琪率兵入川,进军拉萨。雍正元年,雍正令他随年羹尧进军青海,击破罗卜藏丹津,平定青海,成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青海地区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封为奋威将军。雍正三年,年羹尧被以九十二宗罪处死,岳钟琪接过川陕总督的职务,领兵部尚书头衔。雍正四年入云贵。
雍正七年,岳钟琪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赴陕西,被拜授为宁远大将军,率西路军16万集结巴里坤,与傅尔丹配合攻新疆伊犁。结果噶尔丹策零诈降,他差使者面见雍正,以交出朝廷钦犯罗卜藏丹津为议和条件,雍正帝信以为真,令岳钟琪和北路军主帅暂缓进军,并下招让两军主帅速速回京商议。噶尔丹策零趁两军主帅离岗搞突袭,结果清军损失惨重。岳钟琪匆匆返回战场已是雍正八年,他对噶尔丹的卑鄙狡猾深恶痛绝,报仇心切,结果连连失败,兵马粮草损失惨重。有四位将军眼看被俘,拔剑自尽,还有一位副将军、七位王公大臣战死沙场。北路清军六万人马损兵折将仅剩二千,几乎是全军覆没。
雍正知道后大怒,手握朱笔狠狠批评岳钟琪之前的作战方案:“岳钟琪所奏,朕详加披阅,竟无一可采。岳钟琪以轻言长驱直入说,又为贼夷盗驼马,既耻且愤。”下旨将守城的庸人纪成斌斩首、张元佐降职。
岳钟琪不甘心,他抓住敌军与北路军交战的机会,攻下乌鲁木齐。可后来因负责断敌后路的副将石云倬发兵晚了一日,而且没有挥师追击让噶尔丹逃之夭夭,又一次引来雍正帝的斥责:“攻敌不速,用人不当”。雍正降旨,治罪石云倬、总兵曹让砍头示军。
失败引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岳钟琪先是失宠,接着遭到政敌鄂尔泰、张广泗等人的弹劾,随即被雍正下令回京受处分:撤职、投入大牢等候判决。2年的牢狱生活岳钟琪等来判决结果:“斩立决”,不久改为“监斩候”,罚银70万两。
雍正任用武将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节省军费,又要每仗过后让他君威增长,还要抑制武将的功高盖主,对有反骨的人必会来个兔死狗烹,一句话雍正的帝王之术很硬,岳钟琪就是他运用帝王术的一枚棋子,他要收回兵权。
岳钟琪虽然功高震主,但没有丝毫反叛之心,而且他之前一直是屡战屡胜,这次失败属于偶然。如果一个将军打了一百次仗胜了99次,败了1次,而这一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替皇帝背了黑锅。雍正如果判他死刑的话,难免不能服众,也会落个“乱杀功臣的昏君”称号。他深思熟虑了两年,又调查了两年,一方面就是念及岳钟琪当年进西藏、平青海之功,所以死刑变死缓。
二、另一方面是因岳钟琪的忠实。雍正继位后相继处死反对自己的人。处死年羹尧后,接着折磨死阿其那、塞思黑(老八、老九),到了雍正五年幽禁死隆科多。
在雍正身边工作的岳钟琪看着这些人一一倒下,他一直谨言慎行。尽管如此还是几次差点跌入漩涡,不过正是他的忠实让他一次次转危为安。在雍正看来,忠君和军事才能相比,他更看重岳钟琪的忠君,这点岳钟琪做到了。
雍正五年(1727年),有一脏兮兮的叫花子般打扮的男子卢宗汉,左右手各拿一块石头,光着脚丫在街头小巷狂奔着、高喊着:“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
“造反”可是要杀头诛族的,叫花子的呼喊无疑引来民众热议。一时间整个京城闹得沸沸扬扬,很快疯汉被抓。岳钟琪就好比被人泼一身粪,再恶心也得仔细清理。这可不仅仅是个疯汉闹着玩那么简单,幕后一定有人指使。拉自己下水?陷害?无论怎样最要紧的是向当今天子澄清视听,洗刷冤屈。
他立刻写了封奏疏,雍正帝为了安抚他朱批“不相信谣言”之类,并以“造谣惑众,诬陷大臣罪”砍了那疯汉的脑袋。岳钟琪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波刚平一泼又起。雍正六年(1728年),靖州秀才曾静让弟子张熙把自己的一封书信送到岳钟琪面前,这封信给岳钟琪的人生设置了一个大陷阱,埋下了祸根,让岳钟琪看的心惊肉跳。原来这封信大部分是骂雍正帝的,列举十大罪名:“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嗜杀”……;另一部分是劝岳钟琪起来反清(后金后裔),还搬出岳钟琪的先祖岳飞,用岳飞的抗金历史激励岳钟琪不可违背先祖的志气,要为宋、明两朝复仇,还说“湖广六省一呼而定”。
岳钟琪很明智,他装着同意,和张熙结拜为生死兄弟“共襄盛举”,取得其信任,骗其口供留下证据。岳钟琪把这所有的一切都无一遗漏地写下来呈交给雍正,雍正看到岳钟琪为此所做的一切,被感动的泪流满面,立即抓捕了曾静二人,把案犯一网打尽,还岳钟琪清白也还了自己一个清白。不过最终查出这一切来自雍正的亲兄弟们。
岳钟琪的忠心得到雍正帝的夸赞:“智勇原无敌,忠诚实可风。”尽管为了战争需要雍正继续重用他,但是雍正的心里对岳钟琪已有了戒备。
他知道忠心耿耿的岳钟琪不会反清,但由于岳钟琪的家世背景,难保反清力量不会继续拉拢他,这让雍正不得不防,所以只是把对他的判决改为“监斩候”而不是无罪释放。
三、岳钟琪在军魂就在。此时的岳钟琪已经经历了康雍二朝,是清初军事扩张时的见证者和执行者,他带领的“岳家军”威武雄壮,属于精锐之师有很强的凝聚力。岳钟琪延续着岳飞的“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思想,为国不惜命的精神传染着大清的勇士,岳家军的军事思想成为军魂。
当时边疆叛乱未平,清军士气需要整顿。雍正没必要杀岳钟琪,只是给他敲敲警钟,打压一下。他要把大清不可多得的忠心有才之人留给自己儿子继续使用。让儿子释放岳钟琪,让岳死心塌地至死效忠儿子,所以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和傅尔丹被释放。
岳钟琪重新披甲上阵,68岁时去世在清军胜利回师的路上,此时雍正已死了19年,乾隆帝赐岳钟琪谥“襄勤”。
小姐姐认为,岳钟琪之所以从“死刑”改为死缓,是因为除了他忠诚、能干、有功外,还有雍正让自己的儿子“唱白脸”。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他是岳飞的后代。别看岳飞是抗金名将是女真族的“敌人”,但岳飞忠诚和名气,使得雍正不会下毒手,他可不想学赵构,让后人骂去的。
三、古代对犯人在法场行刑,为何用木塞堵嘴?
优质答案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堵住嘴算是好的,还有直接割掉舌头的。
这种一般是对政治犯,也就是被杀掉的政敌。
比如刘瑾被凌迟时,就破口大骂,说出很多皇宫内部的事情。
刽子手怕被围观群众听到,吓得急忙将他嘴巴塞住。
当时历史记载:在刘瑾嘴里塞了个大核桃,不准他再胡言乱语。谁知割了数十刀,刘瑾终于熬不住,气绝身亡。但是,按照刑律,就是犯人死了也不能放过,因此,刘瑾依然被割足了3357刀。
有人则没这么好运气。
比如肃顺被慈禧太后暗算以后,游街示众一路上,都是破口大骂。
肃顺这个人是个硬骨头,谁都不怕,也不怕死,骂人越来越大。
围观群众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大,都嘻嘻哈哈的听着。
肃顺骂的很难听,指责慈禧太后和奕䜣叔嫂勾结,大清迟早毁在你们手上。
最后,他连男盗女娼的话都骂出来了!
监斩官见肃顺骂的太厉害,直接下了毒手。
他打了个手势,两个押送的刽子手心领神会,爬上刑车,用匕首撬开肃顺的嘴巴,用铁钩子钩住肃顺的舌头,往外一拉。然后,两人手起刀落,沿着舌根把肃顺的舌头割了下来。
满口鲜血的肃顺,还是不依不饶,口里发出乌拉乌拉的声音。
到了刑场后,刽子手让肃顺下跪,以便斩首。
肃顺傲然站立,怒视刽子手,就是不跪。
刽子手无奈,用铁棍对肃顺的膝盖就是一击,当场将膝盖骨砸坏。
肃顺无法站立,这才瘫倒在地上。
最后肃顺是被几个刽子手架起来,才斩首的。
优质答案2:
相传犯人斩首时口含木塞(俗称木梨),缘起于武则天时期。最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掩人口舌,不让对方有说话的机会和权利。
也许有人纳闷,既然要杀头了,还怕犯人说话吗?说实话,怕,真怕。一般杀人放火的乡野山民倒也无所谓,因为他们就算要骂,也无非是骂害他之人,跟皇帝毫无瓜葛。而武则天下令杀的人,除了皇族贵胄,就是朝中官宦元老,这些人的嘴比刀子还厉害。
武则天的上位在历史上是有说法的,换言之,她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夫家手中强占来的。本来这江山是老李家的,偏偏称了老武家的,那些老李家的人跟忠心于老李的家人肯定不能善罢甘休。因为惹火了这位大周女皇,只需罗织罪名,便可押赴刑场。
各位请想,这些人死都死了,还怕个啥,有啥说啥呗,怎么难听怎么说,怎么忤逆怎么说,将个大周女皇说成牝鸡司晨之辈,是个祸害天下的妖妇。这下怎生了得,那些负责监斩的大臣吓得魂不附体。若不加以制止,该轮着自己倒霉了。于是乎,下令将人犯口舌封闭,使其有冤不能伸,有话不能说。押赴刑场之后,宣读完罪状,立马杀头,不带有片刻耽搁。自己耳根子清净,就是皇帝耳根子清净,如此一来她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后来这个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刽子手手中都有“木梨”,只要塞入口中,犯人便双腮鼓起,无法话说,只能发出呜呜之声。这种方式适合于凌迟之刑,因为凌迟之刑时间较长,如果犯人口出狂言或者嚎啕大哭或者语无伦次,行刑者会受影响,因此不如将其口舌闭住,让其干瞪眼而没话说。
以此来看,老祖宗发明的玩意儿虽有糟粕,但却行之有效。不过这玩意现在依旧存在,某宝、某东上面非常之多,至于什么作用,你一定懂得!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