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为什么要太监?太监为什么不能出宫

2023-01-16 20:24:37 335 0
奇闻观察室

宫里为什么要太监干活?难道皇帝不怕他们出事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太监在宫里干活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毕竟古代的皇帝身边都有有太监伺候,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太监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到,这样就可以保证皇帝的安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监的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他们的俸禄也不高,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干这个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有责任为皇帝分忧解难。

一、古代朝廷为什么要设立“太监”这个职位?

内廷总要有人处理内务吧,使用正常人肯定不保险,主要是淫乱后宫的可能性变大。

宫里为什么要太监?太监为什么不能出宫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 宦者列传序》 )。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据考证,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监名叫吴腾宇,今江西上饶人。

二、太监是怎么来的?

优质答案1:

大家好,我是炒米,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太监起源的故事。

太监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不太可考,应该是有人类的时候就可能已经有了。因为在甲骨文里就有关于阉人的记录。

(甲骨文是不是很形象?)

而且太监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里都有记载,虽然最初的目的或许未必是为了服务皇宫,但是基本个战争有关。

一直到明朝我们的先人还在延续着一个传统,那就是把战争俘获的幼年男孩进行阉割,然后在分配到皇宫和王府。下西洋的郑和就是明军在攻伐云南时俘虏以后阉割分配到燕王府的。历史记录最早主动阉割的是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狠下心不但把儿子烹了,给齐桓公吃;为了能够留在齐桓公身边,还一狠心把自己割了。真是个狠人啊!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历史上最后一个有名的主动自宫的太监,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李莲英,不过李莲英完全是因为活不下去了。

——原创首发,欢迎或吐槽——

优质答案2:

一说到太监,在人们心目中或是在影视屏幕上出现的,都是大白脸、没胡子、说话娘娘腔的,一看就知道是被阉割了的男人。给人的感觉都是魏忠贤、李莲英这样的,都不是啥好东西。年龄大、主事的称大太监;年龄小、跑腿的叫小太监。

其实不然,太监本是官名,虽说后世一般是指被割了命根子送入宫去,伺候皇帝、宫妃以及在一些王侯府中做事的阉人,但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称呼的,这个说起来还相当复杂。

皇帝的名称还没有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已经存在了。《礼记》、《诗经》中对这个事都有记载,但那时候一般称作宦官。周王朝和各诸侯王都设置了宦官,建立了宦官制度。但宦官并非都是阉割了以后才能从事这个工作,最初没有阉割的人也可以从事。到了东汉以后,才完全由阉人专门从事这个工作。

之后,又称作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但不管叫啥名堂,想要应聘这个工作,不看文凭、不看学历,但必须是阉割了的男人。这是硬指标,像吕不韦那样,弄一个假的去糊弄秦赵太后的情况,比较特殊,但也不是唯一的个例。或许是没有嫪毐本事大,整得动静比较小,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罢了。

之所以需要阉割的宦官充实内宫,一般是因为深宫内除了帝王,全是女人,也毫无生趣。弄些男人出出进进,难免会出现暗度陈仓的情况,帝王宁肯让自己的女人闲着,也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就想到了把男人全部阉割了才能充任的想法,虽说不很完整,但还能凑合着使用。再说,皇宫内院有些粗活、重活,也不适合女人从事。搞一些五大三粗的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去,也大煞风景。为了让女人们袅袅婷婷,还把小脚丫给缠起来,就更没法干活了。

要不说老祖宗聪明呢,就想到了这个好办法。

一般情况下,男人不太会愿意随便割掉了命根子,去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周围都是美女,但只能看不能用,更是悲催的事。因此,给宦官们的待遇都比较好,还允许他们与宫女们结对过家家,一般称作对食。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就是相互陪着吃饭。至于睡觉的事,纯粹就是睡觉了,也整不出啥名堂来。

宦官仅仅是负责宫廷杂务,不得干预朝政。但在内宫混久了,这群人精力过剩,既不能生儿育女,也不需要养家糊口,自然就多事了。特别是遇到小皇帝的时候,太后喜欢干政,不适合出头露面,就依仗宦官们通风报信。一来二去,就掌控了大权。

这些是宦官们从事这个工种的基本情况。

但宦官称作太监,那是唐朝以后的事。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让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宦官才称作太监。而且并不是只有被阉割的人才称作太监,如巡、元官署称其主官为大监,这个”大“就是”太“,这与宦官毫无瓜葛。

唐太宗时规定,宦官最高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唐中宗时,被授予七品以上的宦官多达千人,县太爷一般才是七品,这可比十年寒窗弄个县太爷要轻松得多。安史之乱后,有的宦官甚至被封为王爵,位列三公。

到了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但主官以下的宦官,则没有太监之名。

明朝宫廷外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如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主官就不称太监或大监。钦天监的主管称作主薄,设监副辅佐,有时主官直接称作钦天监,也不叫太监。因此,这些事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明朝时期,只有内十二监,全部事务都由宦官管理。所谓的监就是相当于具体的政府部门及职责,只有总领事才称作提督太监,太监位居四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人们才把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专有名词。

宦官们听了倒很高兴,可把一个好端端的名字搞臭了,以后除了宦官,再也没人愿意被称作太监了哈。

到了清朝,就延续了把所有宦官称作太监的习惯,一说宦官就以为是太监的,这就是太监的由来。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3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