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写过些什么呢?其实朱元璋的文采不错,只是不善于写诗而已。但是他的诗却非常有名,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客船。”这首诗就是出自他之手。而且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画画,据说他的画作曾经拍卖出了1.2亿的天价。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他他是一个画家,而且还是一个大画家,所以他的画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朱元璋写过什么诗

历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若论能力和功绩排名,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排在前十名,甚至有机会进入前五。朱元璋一生经历丰富,做皇帝之前,从事过很多职业,少年时期当过放牛娃,之后为了生存,跑到附近寺庙当和尚,没多久又成了乞丐,究竟吃过多少苦,遇到多少艰难坎坷,别人无法想象,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以此为垫脚石,走南闯北积攒经验,阅人无数结交英杰,为成就帝业打下坚实基础。所有开国皇帝中,朱元璋读书最少,甚至比刘邦还少,小时候没条件上学,也没钱买感兴趣的书籍,只能偷偷在教室外边听老师讲课,勉强认识一些常用的字。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朱元璋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严格要求众皇子好好学习,请满腹经纶的大臣传授皇子们知识。另外,他自己也抓紧时间充电,不管朝廷事务多繁忙,总会挤出时间读书,经常挑灯夜战奋发图强。久而久之,朱元璋逐渐成了文化人,虽说不至于出口成章,至少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里,朱元璋最喜欢、最拿手的莫过于诗歌和对联。据说,他曾出过一个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唯有刘伯温对出下联。众所周知,清代乾隆皇帝擅长作诗,留下几万首诗歌,但乾隆的诗质量太差,几乎没有一首知名的。
乾隆自幼接受最高等级教育,他的老师无不是进士出身,跟朱元璋早年相比,乾隆绝对赢在起跑线上。但是,乾隆写诗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而朱元璋却称得上一位不错的诗人,下面3首诗足以证明。
第一首:《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写这首诗的时候,朱元璋尚未称帝,处于创业阶段,率领将士在江淮之地征战。有一天,听说驻扎地附近的山上有一座寺庙,毕竟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对寺庙有种说不出的情愫,脱掉铠甲,换上一身普通衣服,拿着宝剑独自来到寺庙,寻找当年的那种感觉。
方丈并不认识朱元璋,问他姓甚名谁,朱元璋二话不说,拔剑在墙上刻下此诗。前两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非常霸气,一般诗人很难写出来,不是学识有限,而是缺少朱元璋征战四方的经历和格局。朱元璋通过此事告诉方丈:我,朱元璋,天下难寻的英雄,你居然不认识,不是我不够出名,而是你见识太短。
第二首:《无题》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贫困出身的朱元璋,自幼养成勤劳的良好习惯,做皇帝后依旧没有改变。为了把江山治理的更好,他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勤奋程度在所有皇帝中名列前茅,几乎全年无休。朱元璋严于律己,对大臣的要求也很严格,此诗通俗易懂,大概意思为:你们这些大臣,比我睡得早,却比我起得晚,太阳晒屁股了还在睡觉,简直懒到无法想象。
第三首:《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有一次早朝,商议完国事之后,朱元璋心情不错,顿时诗意大发,主动提出作诗一首,让群臣欣赏一下。原本大臣们想早点退朝回家,但既然皇帝发话了,谁也不敢说什么,异口同声说道:“听陛下吟诗,乃吾等之福。”朱元璋嘿嘿一笑,作了“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两句诗。大臣们听后很想放声大笑,却又不敢,只能使劲憋着,差点憋出内伤,心想:这是什么狗屁诗,连几岁孩子的水平都不如,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朱元璋沉浸在作诗的过程中,根本没注意群臣的表情,紧接着说出三四两句诗:“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大臣们全都震惊了,朝堂之上掌声如雷,并非为讨好皇帝而拍马屁,而是这两句诗的意境确实很高,一语双关。一方面,表示鸡叫三声后黎明即将到来,另一方面,彰显朱元璋横扫天下的威武与霸气,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两句是开场白,后面两句才是重点,大俗即大雅,这首诗做到了雅俗共赏。
二:朱元璋写过什么文章
或许按照当时实际情况来讲朱元璋上私塾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毕竟名字都叫朱重八,填饱肚子都是问题,而且有可能朱元璋小的时候心愿无非也就是长大了给地主好好的放牛,做个安分守己的佃农!
那么识字的过程也是比较艰难,毕竟饿死或者识字哪个更重要,以上情况我得出的猜测是:从朱元璋的亲人都死了以后,为了讨活路而剃度出家,被和尚们欺负而外出化缘见过了世面和结识的人开了窍,在到后面被逼起义从了军在郭子兴部潜力爆发,后来取了马皇后,马皇后可不简单,她才是朱元璋背后的第一谋士!我的结论是朱元璋真正系统化的识字和写字应该是有马皇后相助!还有朱元璋名字的本意是诛、元、璋,前面两个字无需在解释,璋是古代的一种质地比较坚硬的玉!
三:朱元璋写过什么书你好!《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法语名称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与“昆虫的史诗”。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 论文:《关于兰科植物节结的研究》和《关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及多足纲动物发育的研究》《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爱健祝你愉快!四:朱元璋写了什么
背景:朱元璋裁撤中书省,杀掉开国功勋,罢处宰相位,完成空前皇权集权后,感到国事繁多,忙也忙不完,有感而发。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上三竿犹拥被!
五: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写的什么
古代文臣武将,想要的最高赏赐是什么?不是万顷良田美宅,也不是大量黄金珠宝,更不是美貌出众的佳丽,而是在性命攸关时,能够躲过一劫的护身符,即所谓的免死铁券。经常看历史剧的朋友,对免死金牌并不陌生,通常是开国皇帝,为表达对功臣的感激,给予的特殊奖励,表面上只是一块刻有文字的铁牌,意思却非同一般。
可以获得免死金牌之人,要么拥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要么作战时身先士卒,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战绩,帮助皇帝征战四方,奠定王朝基业。
如果大臣被赏赐免死金牌,绝对是无上荣耀,奉若神明,恨不得睡着都放在枕头下,当成床架宝,传给子孙后代。
免死金牌的作用不言而喻,遇到宽宏大量的皇帝,甚至能保子孙无忧。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镠曾被赏赐丹书铁券,实际上就是免死铁卷。
上面刻着十八个字:“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简单来说,哪怕钱镠九次犯下死罪,都可以免死,等同于九条命,而且其子孙也能免死三次。
早在战国时期,免死铁券就已经有记载,只是尚未流行。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命人打造不少免死铁券,赐给张良、萧何及韩信等大臣。
众所周知,韩信虽然握有刘邦颁发的保命符,却没有起到作用,最终还是死于吕后之手,韩信临死前非常后悔,当初若听谋士之言,不至于如此结局。
唐朝以后,颁发免死金牌几乎成为常态。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对于拥护他的大臣们,出手也相当阔绰,升职加薪不,并且赏赐免死铁券。
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赐给功臣免死金牌,为了照顾柴荣的后代,临死前专门弄了一个石碑,上面写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由此可见,赵匡胤算是比较厚道的帝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效仿之前历代帝王,也弄了一些免死金牌,只是数量不太多,李善长的功劳位居百官之首。
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的萧何,毫不掩饰称赞:“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当然,口头表扬没有意义,加官进爵才是重要环节,李善长被任命为左丞相,加封太师、韩国公,连徐达、常遇春都比不上他。
不仅如此,李善长还被赐予群臣都想要的免死金牌,而且独得两块,《明史》:“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九年后,李善长的儿子迎娶临安公主,他又成了皇亲国戚,称得上权倾朝野。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况且朱元璋多疑,不相信任何大臣,李善长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三年,年近八十的李善长早已辞去丞相之职,却被御史告发,说他与当年因谋反被处死的胡惟庸关系密切。
或许朱元璋早就想除掉李善长,下令严查此事,并定为死罪。李善长几乎绝望了,但在即将被斩首时,他从怀里掏出免死金牌保命,本以为朱元璋能兑现承诺,饶他不死。朱元璋冷笑道:“你看背面写着啥?”
原来,在免死金牌的背面,明确写着一行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说,只要有谋反的嫌疑,多少免死金牌都没用。最终,李善长被拉到刑场处死,其家人也未能幸免。
因为反面写的是“其罪可免,除谋反外”。我们在电视上都看过,君主每当震怒到极点时,就会想要去处死一个人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