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朴树歌曲《New Boy》歌词蕴含的文化研究

2022-10-24 18:48:02 401 0
头条哲学

如果仅从歌词文本出发,《New Boy》的情感基调一定是“向前看”:它热烈地表达了对未来的高度期待,并努力调整自身姿态,迎接千禧年。文本不断强调“新世纪像梦一样”、“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猜猜未来给你什么礼物”,最后则以一句英文结尾,以国际化点明了“New Boy”的特点。

然而,文本的矛盾在于:它以一种对未来的抽象遐想和对过去的抽象否定完成了对“New Boy”主体的建构。这样的建构,看似是在场的、向前的、参与的,其实是在一个名为“未来期待”的表面下,同时隐藏了两种心态:怀旧和迷新交织的心态。

关于朴树歌曲《New Boy》歌词蕴含的文化研究

在90年代末这个思想多元的时期,青年的心态来自各个领域的重构。对此,在具体分析怀旧和迷新的心态前,我们必须要把时代放在一个语境中,不能对“New Boy们”一刀切。

将目光拉回90年代。若是给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做一个大致归纳,大概能分四类:“走向融合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政治挂帅到经济至上”“从禁欲主义到享乐主义”“从娱乐到傻乐:大众文化社会批判功能的消退”(陶东风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这个时代是观念杂糅、互渗的时代,New Boy身处其中,必然受到观念冲突的影响:一方面,向前的力量开始出头:经济发展与开放、观念变革、物质生活、人文主义精神大反思……另一方面,旧意识形态话语依旧强大:集体主义、官本位、朴素生活观、传统思想……二者的交织使得New Boy同时接受两种观念,两种意识形态。他们心态本身的矛盾性,在如此的时代语境下其实是必然的。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作用下,最首先出现的心态是迷新。迷新,顾名思义,是一种人们对于新兴事物极其文化语境的迷恋。对于他们而言,新世纪无疑更具有新鲜感和陌生感。大而论之,时代本身的“新”,使得身处时代的每一个人也是“新”的。换言之,见证历史和时代的参与者们,都是New Boy;若是把眼光放在让他们迷新的部分上,最好的一个概论则是“消费文化”。

注意:这里不仅指的是消费本身,更是由消费诞生出的一些意识形态和专门语境,正如罗兰·巴特的观点: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New Boy们见证新世纪的来临,很大程度上通过见证新事物来达成:新商品、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许如此种种新事物并不一定都是向上的、先进的,但对于他们而言,新事物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正如歌词里“Oh my international cool play boy”一句,最后以自身的国际化完成新的身份认同)。

然而,怀旧的心态一定会伴随着迷新的过程。New Boy们毕竟不是完全在新世纪中长大。多为70、80后的他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朴素的生活:节衣缩食、观念传统、官本位思想渗透、保守道德观等。这一切同样构成了他们的人生底色,也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思想。当他们不得不在共时的新世纪中生活,之前历时的旧时光必然会与此形成一定的冲突:他们必须要完成与过去的和解、告别。

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仪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未来和过去的“幻想”。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一旦长大,便停止了玩耍……成长中的孩子在停止玩耍时,他所放弃的只是与真实事物的联系,别的什么也没有放弃,这时他以幻想替代了‘玩耍’(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选自《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他们所怀旧的正是这种过去已经模糊的时光,这样的时光本就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但面对着新世纪的“新”生活的不确定性,旧的文化记忆本能的与新的混沌产生冲突:怀旧成为一种存在进入未来的构建中。

在歌词里,怀旧和迷新的心态其实已经达成了微妙的共存:二者同时在场,却不显得突兀。值得一提的是,歌者在演唱时通常会侧重于一种情感的抒发:以70后朴树为例,他在演唱中注重表达过来人面对新世纪的沧桑感(怀旧),而以90后“房东的猫”主唱王心怡为例,她的演唱则更有一种小清新的、小资产阶级风格的慵懒的轻柔风格(迷新)。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0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