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呢?其实这件事的起因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马超和韩遂两个人联合起来反对诸葛亮,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手下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就开始互相争斗起来,最后杨仪被杀,魏延自杀。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在这之后,马超和韩遂两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这个时候的马超已已经成为了西凉的军阀,而韩遂也成为了西凉的一方诸侯。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浪费了当时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式。

马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不听诸葛亮的布置,没有在街亭大路上安营扎寨,而是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全军大败丢失街亭,导致蜀军陷入被动,最后诸葛亮只有斩马谡才能平息众怒,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想起了当年刘备的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后悔没有听信先帝的话,悔恨不已 ,所以流泪。
二、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优质答案1: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侍中马良之弟。马氏兄弟有五人,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古人取字讲究排序,“伯仲叔季”,可见马良是老四,马谡是老五。马良不幸的死在了夷陵之战的战场上。刘备则在临死前对马谡下了一句评语“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并不这么认为,他任用马谡为参军,二人常常谈论军计,从白天到黑夜,并被用为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王平为先锋,助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的攻击。然而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舍弃水源,上山扎营,所下军令繁乱无章,王平多次劝谏,马谡不能用,之后马谡便被张郃击败了。当时驻守街亭的军队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多人,大鸣军鼓,坚持防守。张郃因为看到王平那边似乎很热闹的样子,担心有伏兵,故而没有再去接近王平的部队。于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优哉游哉地率军返回。马谡败走。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诸葛亮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任命马谡为先锋呢?史无详载。我们分析来看,首先马谡主动请缨,主观的积极性高;其次,马谡才华过人,诸葛亮甚为器重,也想给马谡一次立功的机会;再者,马谡是诸葛亮如同兄弟的马良的亲弟弟,从私交方面说,诸葛亮照顾马谡,给马谡机会也是有可能的;此外,诸葛亮对当时战场形势利好的局面过于乐观,也有点轻敌的思想存在,认为马谡只有按照自己的既定安排部署,就可以完全抑制魏军。但诸葛亮却会忽视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马谡的能力问题。从马谡的履历来看,马谡基本上是在地方任行政长官,或在诸葛亮身边担任参军的职务,丝毫没有任何领兵打仗的军事经验,尽管马谡平时喜欢谈论军事问题,对军事理论也比较精通,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如果说马谡担任一名参谋部的作战参谋,应该说还是比较称职的,任命为直接领兵的将领就名不副实了。而马谡的对手,却是魏国文武双全,久经沙场的名将张颌,两项对比,马谡也毫无优势。诸葛亮如此安排,结果可想而知。
尽管诸葛亮安排了谨慎心细的王平作为马谡的副手,协同参战,但自负才智的马谡到达街亭后,他自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没有安照诸葛亮的部署安营扎寨,诸葛亮的叮嘱也早已飘在九霄云外,王平几番劝谏,他也是浑然听不进去,执意上山屯兵。而到达战场的魏将张颌,马上发现了蜀军的失误,立即派兵围山,并且断了汲水之道,然后纵火烧山。不久,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颌趁势进攻蜀军,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则上演了又一出的“纸上谈兵”的历史笑话。
接下来就该讨论马谡是否该杀
历史上关于马谡是否该杀早就有过争论,晋朝习凿齿就批评过诸葛亮杀马谡,是自毁长城。而如果有不杀马谡的理由,诸葛亮为又下达了死刑的命令呢?首先谈一点,马谡是否该杀呢?可杀可不杀。
从杀的角度考虑,街亭战役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这一次也是极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并没有很多的防备,有几个郡县都反水了的,所以说形势是一片大好,而而马谡坏了事,街亭一失,将所有的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所有的胜利成果都化为乌有,几年的辛苦毁于一旦,全都是因为主将的无能与失策,所以身为守街亭最高统帅的马谡,应该担负起责任,也应该杀。
但马谡又可以不杀!如果单纯追究马谡打了败仗,就处与极刑,似乎过重,这世上是没有常胜将军的,整个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也从来不是战无不胜的,他们手下的战将,也有很多的败迹,但却少有被杀戮的,完全可以将马谡撤职处分,或军前戴罪立功等方式处理,而且蜀国本身人才稀少,马谡又是人才,本可以给予“留党察看,以观后效””的处分,蒋琬就曾为此事向诸葛亮进言过。此外,就凭私人关系,诸葛亮也不愿马谡死,因为马谡是他老朋友马良的弟弟,如同兄弟,而且马谡的才华,也一向为诸葛亮器重,在诸葛亮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有这么多理由,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下达了死刑的命令呢?
第一,平息众怒。首先诸葛亮北伐,在蜀国朝廷内部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到不少,这次他越级提拔马谡,不用魏延、吴懿等人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第一次北伐成果化为虚有,自然人怨沸腾,不杀马谡不足平众愤,为了安抚人心,诸葛亮不得不下了杀令。
第二,依法治国。诸葛亮一向主张依法治国,这次马谡在关键时候打了败仗,如果不处罚,难以服众,以后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难了。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诸葛亮也必须处理马谡。正如诸葛亮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显示了法治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政治平衡。蜀国内部本就有荆州、东州、蜀地等三股势力较量,马谡本身属于领导层的荆州势力。他的失败,自然会让其他势力集团就此向朝廷发难,为调和蜀国内部矛盾,起到平衡各处的因素,达到安定团结的局面,诸葛亮也必须杀马谡。
第四,刘备遗言。刘备临终时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了,是不能大用的,诸葛亮没有重视才导致现在局面的发生,诸葛亮如果不处理马谡,就会有人拿先帝遗言说事,所以,诸葛亮必须处理马谡,表示对刘备的尊重。所以,杀马谡是从现实局面出发的,唯一选择了。
马谡死后,诸葛亮在处理街亭失利的问题上,十分得当,显示了其高超的领导艺术,杀马谡、贬赵云、赏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贬三级,表现其敢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赏罚分明的高贵品质和领导水平。这也将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国第一次北伐失利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蜀国内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对北伐的声音也不强烈了。就在当年冬天,在距第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这和诸葛亮合理处置马谡事件,有很着大的关联。
优质答案2:
导语:心有敬畏,才能砥砺前行。
诸葛亮不是曹操,曹操在北方那是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没有任何约束。而诸葛亮不能这么做,虽然都是丞相,都是帝国实际的掌权人,可诸葛亮最可贵的就是自己制定法令约束自己的权力。
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手下有四位忠心耿耿的大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相继在日后都成为了北洋政府的领袖。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声势正隆,所以他公然废除了限制总统职权的法律,甚至废除了国会,再往后就公然称帝自立了。
所以说一个人权力大到了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曹操、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想办法加九锡称王称帝,可是诸葛亮却完全相反,他制定了法令来约束自己的权力,并且举国上下都要遵循这些法令。
以身作则的风范,实在是让无数枭雄汗颜。这就是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有些专家抨击诸葛亮不会打仗,他们说诸葛亮只懂得搞后勤,并且借此来贬低诸葛亮。甚至有狂妄之徒,将诸葛亮比作曹操,实在是哗众取宠,不知所谓。
01马谡是诸葛亮真正的传人,但是法令必须要实行。街亭是出祁山最重要的要道,谁掌握了街亭,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想到了这一点,但是诸葛亮的动作快,所以他们先夺取了街亭的控制权。
只要后续大军能够跟进,那么进入曹魏的地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见,街亭的重要性是其他城池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守街亭的人选,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马谡一再主动请缨,诸葛亮认为马谡对兵法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让他去了。
其实这个选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因为马谡一方面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一方面自身又有极高的兵家造诣,镇守街亭应该是问题不大。
可是事情可大可小,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守不住那就要掉脑袋,谁都清楚这件事。就算马谡是诸葛亮最看重的徒弟,那也不能违背法令。
结果马谡果然把街亭丢了,诸葛亮得知消息以后,担心曹魏大军乘胜追击,所以果断将大军撤入了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
马谡本人在魏延援军的保护下勉强逃回来了,可是他应该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虽然全军上下痛哭流涕,各路将士苦苦哀求,但是法令就是法令,绝对不能违背。为此诸葛亮自己也自降三级,留在军中效力。
02诸葛亮为何要斩杀马谡?人才缺失的蜀汉岂不是损失很大?诸葛亮斩杀马谡,其实很多人是表示反对的。尤其是那些跟马谡关系不错的人,他们认为军中的人才本来就少,像马谡这样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杀一个少一个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杀马谡呢?
蜀汉正是用人之际,北伐尚且需要很多时日,诸葛亮目前也只有马谡这么一个接班人。将来诸葛亮如果老去,北伐还没有成功的话,那马谡这样的接班人岂不是显得更加重要?
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马谡》
他们看不出杀马谡会有怎样的好处,但是可以看得出,只要不杀马谡,那么军中就会多一个人效力。可是诸葛亮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杀了马谡,这是为何?
其实诸葛亮是为了维护军中的纪律,带十个人的兵好带,只需要跟这十个人处理好关系。带一百个人的兵也不是很难,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了。带一千个人的兵那就有难度了,因为你一个人无法同时管理这么多士兵,甚至连人都人不齐。
在管理一千个人的时候,那就需要动用军规了,只有军规严明,这一千个人的队伍,才能劲儿往一处使。一千个人的队伍尚且如此,何况诸葛亮所带领的是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呢?
如果军规不严明,后果就是谁都可以犯个错,回头大家跪下来求情就可以化解了。这件事对整个蜀汉大军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
所以杀马谡不仅仅是因为他犯了军规,而是因为杀了他,可以树立军规。当军规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宝典以后,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蜀汉大军都可以保证严明的纪律。
03杀马谡诸葛亮当然心疼,不杀诸葛亮就只能回家种田了。杀马谡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出戏,为什么如此出名呢?因为这里面所深藏的道理,是非常可贵的。你相信封建社会存在依法治国的人吗?
按照道理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掌权者一家独大,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的命令那就是法令,谁敢不从那就杀了谁便好了。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
就算是到了清朝,最靠近我们的封建时代,其实也是这么个状况,文字狱的兴起,言论自由的限制,这像个依法治国的朝代吗?当然不像。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蜀汉帝国,却真正实行了依法治国。法令是诸葛亮亲自与高层商讨制定的,实行是从诸葛亮这儿开始实行的。
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谁都得按照法令在蜀汉存活下去,不管是皇宫里刘禅的手下,还是丞相府中诸葛亮的下属,全部都要依法做事。
马谡违背了法令,害得蜀汉大军损失严重,北伐大业严重滞后。这条罪名足够让他担负杀头之罪,因为诸葛亮依法治国,绝不是靠卖人情来治理国家。
总结:多少枭雄依靠人情治理国家,只有诸葛亮依法治国。我们看三国之中三个国家,其中东吴是跟元始封建社会最贴切的,孙权为了收买人心,一方面继续实行贵族垄断官场的制度,一方面采取独裁主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法令可言。
曹魏比东吴要先进一些,因为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措施,遏制贵族集团的扩张。我们可以看曹操的部下当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却没有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独裁主义者,他不会管什么法令,更不会用法令来约束自己。
可诸葛亮完全跟他们不一样,诸葛亮采取依法治国的方针,对自己跟对别人是一样的要求和标准。诸葛亮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还政刘禅,没有培养子侄接手自己的权位,试问那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得到?
千古名相并不只是说他的能力很强,而是他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一枝独秀的王朝。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属于独一份的那种。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诸葛亮为何执意挥泪斩马谡?真正目的是什么,赵云为什么也怕了?
优质答案1:
对于马谡问题上的处理,蜀汉的许多重臣看在马谡非常真诚的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态度端正,理应给他一个重新悔过,戴罪立功的机会。另外,马谡和诸葛亮的私底下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那为什么诸葛亮依然要斩了马谡呢?这个决定在当时可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包括诸葛亮自己的接班人蒋琬也极力反对。再加上蜀汉相比于占据中原大地的曹魏以及江东大地的孙吴,人才本就是匮乏的,让马谡这样的大将显得难得,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诸葛亮下定决心去杀掉马谡?其实诸葛亮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诸葛亮并不是瞧不起马谡的才干,也不是觉得马谡会屡教不改,更不是怀疑马谡的能力,就是因为马谡和自己的私交不错,同时还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才要杀马谡的。至于后来的接班人蒋琬本不是诸葛亮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可以考证的是蒋琬的年龄不比诸葛亮小,这一点就可以推测诸葛亮心中的接班人选择里面不会有蒋琬,蒋琬的接班只是最后马谡已死,诸葛亮去世之后不得已的选择。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首次北伐,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形势一片大好,在关键位置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力排众议,不用魏延、吴益等将领,而用了参谋出生的马谡,这分明就是把他当接班人去培养的。没想到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失去街亭这个战略地位极高的要地后,只好被迫撤军。
这件事情中,马谡擅自违背诸葛亮的战前部署和临阵逃脱这两个罪名都是重罪,马谡在蜀汉大臣、将军和士兵中的威望已经一点不剩,辜负了众人对他的期待。在马谡战败后,诸葛亮以自己用人不当的名义将自己从丞相降为右将军,这是他对自己的处罚,也是对全国人民宣誓,法令高于一切,自己也逃不过法令的处罚,在马谡这个事情上,若是诸葛亮为了惜才而饶过马谡,又加之自己与马谡私交甚好,定会引起猜忌。
这个时候诸葛亮只好忍痛斩马谡以明军法,想全国人民宣示自己治军严明,公正无私,想朝中百官表明自己的大公之心,威慑朝野,稳定人心。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样的决定哪怕令你非常痛心,但是你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一条路走到底,这样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也面对像诸葛亮那样不得已的抉择?
优质答案2:
虽然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斩了马谡,然而史书《三国志》却有三种记载,都出自原作者陈寿,说明马谡并不是被斩而亡:第一种记载,出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意思是说:马谡畏罪潜逃了。
第二种记载,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 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意思是说:马谡在牢中病亡了。
第三种记载,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意思是说: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马谡出现在《三国志·蜀书》各种记载,人们猜测可能马谡的确是逃跑了,但又被抓了回去,并且关进了大牢。诸葛亮下令斩首,但没等行刑呢马谡病亡了。
这样看来,就比较合理了。
所以,如果是参考史书,去分析诸葛亮斩马谡这件事,是不好把握诸葛亮心理活动的。
《三国志》里没有表明马谡写过军令状;仅仅是在《马良传》中提到马谡是诸葛亮执意任命的,并且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马谡并不是最适合的人选,并且此前刘备遗言是“不可重用”马谡,诸葛亮作为一深谋远虑的军事家,难道不清楚马谡不合适么?
那为什么执意要选马谡?
我想,诸葛亮当时已经做好牺牲马谡的准备了,马谡是一枚弃子。
当时的街亭,没有什么地理优势,这种情况下,胜是几乎不可能的,并且马谡与诸葛亮经常讨论军事,有没有可能诸葛亮已经把握住马谡的性格,或者马谡喜欢跟诸葛亮唱反调。
所以,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执意要通过"斩"的方式杀掉马谡,但是他要做给主和朝中大臣看,二是做给其他兵将看。
失守街亭是不是真的很严重?
据这些史料来看,失守街亭是于己方不利,但并没有到再无还击之力的程度,毕竟,诸葛亮后来又出征两次,还洗刷了失守街亭的“前耻”,表明,尽管街亭失守,但也没有影响局势转变多少。
所以,我觉得马谡是因为某种原因背了锅。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