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地宫什么时候挖掘?秦始皇地宫什么时候能打开

2023-01-27 19:35:53 472 0
奇闻观察室

秦始皇地宫什么时候挖掘的?秦始皇地宫是如何建造的?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大的地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直到197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骊山发现了一一座古墓,这座古墓的规模非常大,里面的陪葬品也非常丰富,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陵墓。经过一系列的勘察,专家确定这座古墓是秦始皇的陵墓,并且在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的名字叫做“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一、秦时黄帝陵什么时候才能挖开?

1974年春季,秦始皇陵墓被发现,可以说秦始皇陵作为现如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精巧奇特的一座陵墓之一。

秦始皇地宫什么时候挖掘?秦始皇地宫什么时候能打开

然而,到现在已经40多年过去了,令人纳闷的是,其陵墓却一直没有开挖,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地宫大。其实,从卫星地图上的位置看起来,从骄山到华山横扫一条腾飞的巨龙,而骊山正位于龙眼的位置,其风水当然是绝佳。

而如果走近骊山,其规模巨大,整体占地面积达到了将近6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这么大的规模,开挖起来难度很大。

二是地宫深。据悉,秦始皇陵墓地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而考古钻探得出结论,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深度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深,但也是普通陵墓难以企及的。

三是地宫悬。

秦始皇陵地宫设计的十分巧妙,有数道门。据《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

地宫三道石门也是寻常手段难以破解的。​

四是地宫水。

据悉,考古学家利用无人机进行了光谱扫描探测后,绘制出了一张比例尺为1:5000的完整图像。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进行的核磁共振,发现了大秘密——秦始皇陵上有着不同寻常地热异常,而秦始皇陵下的温度非常低。原来当年秦始皇陵修建时,为了防止秦始皇被地表水破坏,修陵人就在封土堆的东南侧修建了阻止地下水入侵的地下排水渠,正因为地下排水渠的水分挥发,带走了较多的热量,所以其陵墓地表温度自然就很低了。

如何处理好这些地宫水也是开挖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五是地宫毒。

秦始皇陵最令人胆寒就是水银。据《史记》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可见水银之多。据现代地质学专多次到秦始皇陵采样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 “汞异常”,得出的结论是,其地下有大量水银是事实。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同时,水银还有“防盗”的功能。这也是不敢轻易开挖其陵墓的一个原因。​

其实秦始皇陵的发现,能够揭开很多秦朝的谜团。秦始皇陵中,发现了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就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国家之所以一直没有开挖,除了这些秦始皇这些的惊天内幕,还有就是对文化的保护技术还不成熟这个原因有也有关。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秦始皇陵幕内的真相了。

二、秦始皇陵地宫开放了吗?

优质答案1:

没有开放,一方面秦始皇地宫尚未挖掘,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地上景区已经被摘牌了。秦始皇陵位置在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也称骊山园。秦陵地宫位置问题经过专业人士的勘测已发现,在秦始皇陵的大山丘里,因为下面有下水道,整体复杂,不敢贸然去挖。2016年10月14日,秦始皇陵地宫因存在游客中心位置不合理、功能不全;部分标识牌不规范;残疾人厕位未正常使用等问题,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决定对秦始皇陵地宫3A级景区予以摘牌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3A级景区处理名单中,秦始皇陵地宫被摘牌。

优质答案2:

没有开放,因为秦始皇陵就未挖掘考古。兵马俑只是陪葬坑。

三、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优质答案1:

说说我听过的万历皇帝棺椁杀人的事儿吧!

以郭沫若为首的***,其实本来是想挖长陵的,结果朱棣因为陵墓规模宏大,这帮没经验的人根本无从下手,因此躲过了劫难!

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倒霉的万历皇帝,打算拿他的定陵下手!

具体时间是1956年,这帮人雇佣了民工,在号称是专业考古人员的带领下,开始在定陵周围勘探。一帮乌合之众乱挖乱撅之下,偶然发现了一块带文字的石条,上面指明了地宫金刚墙所在的位置,由此开启了万历皇帝的陵墓。

地宫开启,文物因为过了数百年后突然接触到空气,有些丝织品瞬间腐败,还有的因为氧化而受到损毁。珍贵的文物被如此糟蹋,败家啊!

后来的动乱中,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抬出来扔到了附近的山沟里,结果被当地人抬回家,打成了放东西的木箱子。

据说,这户人家有几个孩子,躲在箱子里玩耍,结果箱子盖突然关上,把箱子关的死死的,结果孩子在里面缺氧,都不幸丧命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十几年前的一本老书《风雪定陵》,写的比较全面!

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也不必做过度发散,但定陵的挖掘给文物带来的损坏,的确令人惋惜!

欢迎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优质答案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长陵作为明十三陵里最大、最完整的帝陵,自然是吴晗等人的首选目标。因此,他们的计划一经上级批准,便带领自己的考古队直奔长陵而来。

考古,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寻找古墓,则是今人与古人智慧的博弈。

历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最终被盗墓贼放弃。比如说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元代帝陵、秦始皇陵等等。

墓道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宝库的最后一把锁。一旦失守,后果无法想象。

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故而从用料、做工、规划、建设工期来看,它都是十三陵里最费心思的。

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封土)上直接下铲儿,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

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

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

这第一条探沟刚刚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重要信息:城墙上刻有“隧道门”三字。

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

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

第二条沟并没有像第一条沟那么顺利,不仅发现了隧道门,还找到了砖隧道。考古队连续挖了一个月,除了土,什么都没发现。然而,沟已经挖了这么深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

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

1957年5月,考古队才最终找到金刚门,打开进入地宫的大门。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儿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

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72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