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什么传说吗?”我问。“有啊,我们四川人好吃辣,所以有很多好吃的美食。”小朋友回答。“那你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美食吗?”我继续追问。“我们四川有一种特别好吃的食物,叫凉粉,我们四川人特别喜欢吃,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凉粉仙子”,小朋友一脸认真的回回答我,我们四川人真的很喜欢吃凉粉,可是我们四川人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吃,所以我们今天就教大家做一道凉粉仙子,希望大家喜欢。

一:四川有什么传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神勇的山神达戈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莫色莫,达戈用风云磨成一面宝镜送于色莫,而色莫不慎将此宝镜跌为108个碎片,化作108个海子(高原湖泊),从而成为九寨沟最美丽的108个景观。
这里雪峰玉立,青山流水,交相辉映,这里的瀑布、溪流更是迷人,如飞珠撒玉,异常雄伟秀丽。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
扩展资料
九寨沟的得名
九寨沟的得名来自于景区内九个藏族寨子(树正寨、则查洼寨、黑角寨、荷叶寨、盘亚寨、亚拉寨、尖盘寨、热西寨、郭都寨),这九个寨子又称为“何药九寨”。由于有九个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于此,故名为“九寨沟”。
世界自然遗产组织的官员,在1992年第一次到九寨沟考察时,从沟口进去时,大家被大雨蒙住了视线。
当他们一行来到火花海景点时,天空突然放睛,阳光穿过空中的雾霭,在天空中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妖娆艳丽的火花海呈现在这些世界级官员的眼前。他们不曾想象过,大自然竟有如此的鬼斧神工,将中国的九寨沟点画得如天仙般的美丽。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二:四川有什么传说是比较出名的吗
蒙顶茶、峨眉山茶、青城茶和屏山茶三:四川有哪些传说
四川民间传说:忘忧谷 传说当年竹海里居住有曾姓和杜姓两大姓,祖上因山林地界交恶进而世代为仇,已是第九代。曾姓这一代的子女中有一小儿子名为曾男,而杜家也有一女,小名杜鹃。曾男自幼聪明活泼,三岁即识鸟音,五岁便懂兽语,等长到十八岁时,已成为方圆百里姑娘们倾慕美男子;而杜鹃从小心灵手巧,三岁就能绣出能引来蜜蜂的花,五岁就能织出会发出七色光彩的云锦,到十六岁时,已是远近男子争相渴求的俏姑娘。按理说,曾男完全可以在那千个百个的女子中挑一个称心的妻子,杜鹃也完全可以在那百个千个的男子中选一个如意的郎君。也许是天定缘份,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深深爱恋着世代不相往来的对方。如此一来,美好的事情就有了痛苦的过程。曾姓和杜姓这两个从来就一直针锋相对的家族,却为扼杀一对青年的恋情站到了共同的立场。软禁严守,棍棒相逼,固执地遵从着祖辈已饱尝苦楚的古训。然而,真心的种子,即便是经过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也终究会发芽;真心的花,即便是经过千百次的风雨霜雪也终究会绽放;真心的爱,即便是经过千百回的劫难,也终究会天遂人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只白额大虎咆哮着冲进曾家大院,吓退家丁,咬破牢门,驮起曾男飘然而去。也就是那天晚上,一阵雷鸣电闪之后,杜家的族人也发现软囚在绣花楼上的杜鹃不知所踪。据说后来瑶箐仙子给两姓的族长托梦,说是被二人的苦恋所感动,派使者把他们接云当侍童了,曾、杜两姓在自责中也终于抛弃前嫌,长相友好了。后来就有进山砍柴的人,常常在一条幽谷中看见一个道姑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弟子采药摘果。那两个弟子嘻戏打闹,亲密无间,其神态举止极象曾男和杜鹃。后来又有人发现这条谷中和了一种高大伟岸的树木,与之相依偎的是一种娇柔清艳的灌木,开着一朵朵粉红色的花,恰似少女的脸庞,人们都说,那是曾男和杜鹃,于是就叫这种树为桢楠(曾男),称这种花为杜鹃。并常常有翠色的鸟儿,形影不离,啼唤婉转缠绵,于芳草鲜花中一唱一和,仔细一听,原来是在叫“忘忧忘忧,有情人终将成眷属!”“莫愁莫愁,千难万险终会有尽头!” 于是,有心事有忧愁的人,就爱到这个幽谷中看桢楠和杜鹃,听鸟儿鸣唱,排忧解愁。后来,这个幽谷就叫作“忘忧谷”,那种鸟儿也被称作“无愁鸟”。四:四川的传说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因地区差异而产生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而唯独只有四川地区断言,这是清朝政府下令干的。
一、传说与历史在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中,以“解手”的传说故事最为长久普及,遍及全国各地。“解手”一词,在通行的各种词典上,释义基本相同,就是指解大小便,但对它的
北京《汉语教学》网,选录《中国民间掌故精选》说:“解手”这个口语,大人小孩都懂得,就是“方便”的意思。有谁会想到这个口语的来历却包含着苦难呢!
明太祖以前,由于长期的战乱,南方各地的老百姓大都逃往比较安稳的山西省,这就使江南缺乏劳动力,而山西人口过分稠密起来。明太祖登上皇位后,为了尽快恢复南方的生产,巩固自己定都南京的政权,便下令要逃走的老百姓回到南方。从山西到江南路途很远,朝廷担心这些移民不肯返回,便派人强行押送,还用一根绳子把他们的手捆住,挽一个结,一个连一个鱼贯而行。
在整个漫长的步行过程中,人人都要“方便”,怎么办呢?移民们便请求押送的役吏把捆住手的绳扣解开,“方便”之后再重新捆上,于是“解手”成了移民们“方便”的同义语。由于这次的移民时间延续很长,人员又数以万计,这个词儿使用的人数又多,渐渐地就变成为专用口语而流传下来。(《解手》)
类似的传说,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地区广为流行。为节省篇幅,不一一俱列。仅引述一位山东的
明初山西移民山东……对山东民俗语言的影响以“解手”一词最具代表性。民间传说中“解手”一词是这样来的:官兵们在押解的过程中用长绳串连着把移民们反捆起来,由于长途跋涉,途中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就把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都明白了是要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并且在有洪洞移民的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解手”的传说,不仅在北方地区十分普及,而且,在南方地区也广为流行。有一位武汉的
史载,明初有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北。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解手”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只不过,它摇身一变,成为发生于清代的事情了。
《四川传说》中,对“解手”故事的来历,作了与众不同的解说:
四川人上厕所大小便为“解手”,大便叫“解大手”,小便叫“解小手”,这种叫法真怪。不过,这当中却有过缘故由。
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义军入川,官府出兵镇压,双方你来我往,死伤很多,加上天灾瘟疫,四川不少地方,十室九空,断绝人烟。清朝皇帝坐天下以后,害怕四川人烟绝了,没人交税纳粮,就在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强令大批百姓到四川安家落户。中国也有很强的乡土观念,都不愿离乡背井到四川来。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迫老百姓搬迁。为了防止移民中途反抗,就把他们的手统统捆起来,用鞭子赶着走。但是,屙屎屙尿,正明公道,官府再凶,也不能不让百姓拉屎拉尿。在捆送途中,移民要大小便,只好叫押送的人松开绳子,解放手足。久而久之,“解大手”、“解小手”就成了拉屎拉尿的代名词。 (《“解手”的来历》)
归源于不同时代的“解手”传说,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还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历史研究之中。由于众多的版本中,只有四川一家与众不同,因此,这里仅以四川为例,着重剖析一下传说是如何在附会历史中产生作用的。
早在抗战时期,寓居四川的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就曾经以杂记的形式,对流传于该地的“解手”一词的含义和来历做过一番考证,并把它同“清初政府强迫移民”联系在一起:
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乃知明末蜀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 “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
后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终于在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张献忠屠蜀”与“湖广填四川”考辨》中,第一次把“解手”这个民间传说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并试图在清初四川移民潮流中,把传说中那些属于被捆绑押解的对象寻找出来。
四川民间曾传说:“从湖广来的人,祖先是被捆绑着双手押来的,他们要解大小便就得松绑。现今四川人把大小便叫‘解手’,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传说,可能指的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前面说到的,清王朝命令清查流移离川之贫苦人民,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所谓“接”就是“查令回籍”,押还故里。另一部分则是这些曾经参加起义的人,被押解落业归农。
移民“奉旨入川”即“诏入川”,其性质就是由(清)政府倡导, 由居民所在地的职能部门强行实施的。在有的居民尚不愿意移民到四川、或是尚不知移民的好处时,当地职能部门强制进行。再就是有的基层官员为了多招民,不管愿意不愿意,一声令下集中,成群捆绑移送入川,虽然笔者在查阅族谱等文字记载时,这种强制入川的资料不多,但在民间的口碑流传中,不少涉及到关于四川人为何喜爱双臂反背在背上走路,为何称解小便为“解手(相传“湖广民填四川”时,是双手反剪在背上,捆着上路入蜀的。途中要小解,只有松绑解手才能方便,于是把小解――小便称为“解手”了)。
二、失落的洪武大移民时代
四川地区之所以与全国流行“解手”传说的其他地区不同,把这一传说归源于清初,而不归源于明初,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四川失落了一个明初洪武大移民时代,因而对这一时代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中国移民史》研究成果表明,有明一代,人口的迁移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以规模计,则首推洪武时期的大移民。据统计,明初的移民规模宏大,人数达到1100万之众,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7%。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在元末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移民活动,遍及中原大地、长江南北。其中以华北、江淮和四川三个地区为主要移民输入地。这三个地区之所以成为明初大规模的移民主要迁入区域,与它们在宋元之际及元明之际的社会动乱中,所遭遇的战争和瘟疫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使得这些区域的人口损失甚多直接相关。
以四川地区为例,在经历了宋元战争之后,四川人口由南宋的最高峰259万户,锐减至元初的20万户约60万人。元朝统治四川不及百年,撤并了许多州县,人口一直没有恢复。元末群雄纷争,四川又是重灾区。明玉珍入据四川后,本有割据一方的打算。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从湖广招募的移民,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这时的移民人口也只是接近或超过四川原有的土著。对于一个泱泱大省四川说来,是亟需输入外地人口加以补充的。
因此,到了明初,当朱元璋平定四川以后,他把四川和华北、江淮地区一道列为全国重点的人口迁入地区。而明初向外输出人口的主要地区,则是与这三个地区相邻近的较少遭受战乱影响的人口富裕地区,它们是山西(主要是平阳府洪洞县)、江西(主要是吉安、南昌)和湖北(主要是黄州府、麻城县)地区。根据史料和调查表明,山西省的移民主要外迁至河北、山东、河南地区,江西移民主要外迁至湖广地区,湖北移民主要外迁至四川。
环顾国内流行“解手”传说的地区,无不在这一时期的重点人口迁入迁出区域范围之内,包括四川地区概莫能外。
《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选录的17例“湖广人”族谱资料中,有12个源出于湖北麻城县,占总数的70.6%,可见在元末明初确实存在一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迁出地以湖北为主,而麻城居首。在这17个家族中,迁自元末的有5个,占总数的29%。明初的9个,占53%。
《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附录的“四川地区100部家谱中关于四川人
四川地区之所以忽视洪武移民时代,与民间存在的一种倾向有很大的关系,即把元末与明初湖北移民迁川的现象混为一谈,当作同一个时代来看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发生于明初的“奉旨”入川的时间,都归结于洪武二年。正如民国《荣县志》所说:“明太祖二年,楚人入蜀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关于明代政府在洪武大移民的作为问题,虽然明代的官方文献缺乏记载,但在四川地方志和族谱中,却有迹可循。例如,民国《名山县志》称:“洪武十四年,徙楚实蜀,名山号为乐都,来者尤众。”民国《汉源县志》说:“明代之初,秦楚填蜀”。光绪《内江县志》云:“俗传洪武二年,徙楚实蜀。”民国《简阳县志》载,胡彪三兄弟于“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宣统《广安州新志》引《大竹志》载:“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黄麻人来实兹土。”咸丰云阳《县志》载:“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洪武时由湖北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这是地方志上的记载。
见之于私家族谱的,如民国《吴氏族谱》载:“明初抽填四川”。同治宣汉《周氏族谱》载,周氏世居荆州府公安县大舟里周家营,“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奉旨入蜀,而创业重庆府涪州”。嘉庆仁寿《高氏族谱》载:“我祖始甫公,大明洪武七年入蜀,安插陵阳”。民国泸县《王氏族谱》载:王氏居湖北麻城孝感乡,“不二载,奉旨填籍四川。孝感乡人尽搬入四川。故祖自明洪武四年八月入蜀,落业泸州大佛坎。”民国仁寿《王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始祖定公由湖广麻城孝感乡奉檄入川。”民国蒲江《杨氏续修族谱》载:杨氏祖“系湖北麻城孝感乡踏水桥民籍”,“自明洪武三十二年奉旨来蜀”,于邛州落业。
民间收集的大量族谱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关于明朝“诏迁”移民的生动事例。例如,民国《魏氏族谱》中载:洪武三年,部奏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民,“当徙荆南、黄州等处,任土耕插落业……不得不徙。……此年四月,路邑催逼,遂各泛舟南渡。”民国《孙氏宗谱》载:“前明定鼎,下诏抽迁江右士庶以实兹土。”民国《陈氏祠碑》载:“自大明洪武二年,湖广大乱,我祖奉旨分丁,迁居随州县南乡圣四家焉。”民国《罗氏族谱》载,洪武七年,罗氏先祖“领南京凭”,由江西来湘潭定居。同治《李氏族谱》载:原籍南昌的李氏先祖,于明初“奉户帖来居”湘潭。
出自湖北地区族谱上的这些“抽迁”,“路邑催逼”,“奉旨分丁”,以及“奉户帖”来居之类的用语,显然是明朝政府对移民行为而产生出来的,是施加了“外力”的结果,是带有一定的组织的产物。在这里,迁移对象比较明确,主要是士、庶中丁多之家和无田农民,原籍地的基层官吏积极执行了移民令。移民上路时,持有“户帖”,反映出迁移的程序性和政府对它的控制。他还认为,“明初的强制性移民,不仅在江西移民中存在,同时由两湖迁往四川的移民中也有。”
事实上,在四川族谱中,也不乏关于明初政府施行强制移民政策的记载。如民国资中《陈氏宗谱》的
这直接说麻城人被绳索捆绑入川的现象,发生于明太祖时期,而不是发生在清初的第一例。虽然这种说法未必可靠,但是,它起码从民间传说的角度印证了:一是在明初移民中,除“奉旨”入川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流罪”入川的情况;二是与四川众口一词说捆绑入川发生于清初的传说不同,民间也有把它归源于明初的传说存在。
显然,流传于各地的“解手”的传说,就属于这一类的“关于先祖流徙而至的动人传说”。各地传说中内容与细节的相似性,证明它们是在同一个明代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四川作为大明王朝下的一个行政区划、自然摆脱不了推行强制移民的背景,因此,同其他众多地区一样,流传同样内容的“解手”传说,应该是毫不奇怪的。
三、失真的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在经过元末明初湖广麻黄一带人口大量迁入以后,四川人口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四川又一次遭遇了空前的灾难。频仍不断的天灾,连年不断的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动乱,使刚刚恢复元气的四川,更加雪上加霜。在明末清初的半个世纪中,四川接连发生的战争有:永宁土司由川南攻打成都,张献忠五次入川,并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摇黄十三家”地方势力雄踞川东,互相厮杀,清军进入四川,与农民军、残明军队对垒混战,清藩吴三桂的反叛。所有这些武装势力,无不围绕争夺成都、争夺四川而进行生死拼杀。其结果,便杀了个四川人口“靡有孑遗”,“鸡犬不留”。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估计全川人口仅存50万人,使四川人口又一次跌落到了最低点。
在四川再度荒残,亟待从外地迁入人口进行补偿的局势面前,四川历史又回复到了元末明初的时代:大量外省移民连绵不断地涌进四川,历清前期的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前后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这是继明初洪武时代大移民之后,四川又一次在全国掀起移民高潮;加之外省迁川的民人,以湖广籍占多数,故民间沿袭明初洪武时代大移民时的说法,仍把这次移民浪潮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其实,“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在清初即有流行。如在康熙七年(1668年)外省移民入川浪潮尚未形成之前,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奏折中说:“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道光年间魏源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清初)“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所以到了后来,当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移民涌入四川时,人们仍以“湖广填四川”称之。
但是,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清初这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与洪武大移民时代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清初各地区间的移民虽然不断,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而全国需要输入人口的重点地区,并由此掀起大规模的省际移民高潮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四川盆地;一是东北地区。这就意味着,在以四川地区为迁入地的移民潮流中,有着比明初时更多的富裕人口
其次,随着明末清初全国人口,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的消长演变,这时除了湖北地区以外,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以及岭南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也加入到向四川输送人口的行列。这就决定了,类似明初政府那样强迫某一地区向四川地区迁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换言之,四川地区在接受移民的
再次,从清朝政府在四川地区推行的移民政策看,强迫某部分民人来填四川是行不通的。诚然,在康熙年间,曾有四川官员上疏朝廷,多次要求各省采取行政手段,给借故滞留外省的四川士绅下达催促回川的命令。例如:在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一封奏疏中说:蜀省绅士,“旅寄于秦、楚、滇、黔、江、豫等处”,拒不回籍,其“子弟依然阀阅翱翔于他省”。为此,他请求朝廷下令,“通行各省督抚,将蜀绅[查]发施行”。康熙六年(1667年),张德地再次上疏,强调了发遣蜀绅回籍的必要性,建议朝廷采取措施,颁诏天下:要求各省督抚,对所辖的郡邑来一次“挨查”,“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一经查出,即刻发遣回籍,“敢有抗拒不归者, 即以违旨悖祖”论处;地方官“仍敢隐匿容留者,亦以违旨例处分”。
对于这些建议,朝廷即使采纳,也难以生效。因为,当时全国普遍面临田园荒芜,亟待复业的局面,此举无异于与临省争夺遗黎,因此,很难想象会得到各省的配合,其效果必然是不佳的:加之,紧随其后的是在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间,吴三桂发动叛乱,占据四川,使在外地的蜀绅有充足的理由继续留在外省,以至到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朝廷还在依四川巡抚姚缔虞奏,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由此也反证出,对蜀绅“查令回籍”成效甚微。而民间族谱中关于外逃蜀籍人士返川过程,并非强迫所为的个案实例,也证明所谓“捆绑入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正因为强制移民政策行不通,难收成效,所以,到了康熙中叶,清廷开始招民开垦,官给耕牛、籽种。为鼓励外省移民入川的积极性,康熙二十九年清政府还出台了“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的政策。继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可以一视同仁参加科举。这些政策的推行,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入川所引起的诸如土地所有权、子弟考试权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为移民的大规模入川创造了条件。所以,到了康熙末期,外省移民及其后裔迁入四川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推测达到平均每年移入、增加8000多户的速度。
随后,由于清政权日益巩固,勿须继续移民实川,朝廷不再采取鼓励湖广移民入川的措施。到了雍正时,清廷又开始清丈土地,限制移民流入。直至乾隆年间,清廷继又采取放任态度,大肆纵容外省移民涌入四川,于是从乾隆二十五年起,一个移民入川的新浪潮随之掀起,致使移民及其后裔的人数增长至100万之多。显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很难相信,数量如此众多的移民,会是被清朝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捆绑押解入川的。
最后,从移民入川的动机看,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闽粤等省移民迁川过程,其性质除少数为避难流民外,大多数都是经济移民。趋利致富是这类移民的主要动因。总之,不管是谋生还是致富,这种移民都是属于移民自愿的行为,与带有政治和军事原因的强制性移民,是根本不相同的。
正因为经济移民具有自愿特性,因此,移民在迁徙方式上一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规模可大可小,家庭迁移方式上,大多采取分阶段入川的方式迁徙,也有一次性举家迁移,裂变性家庭迁移(即部分留原籍,部分迁川)的方式迁徙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迁徙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分散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与通过军事化编制来推行的强制移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就是在目前所及的族谱资料中,尚未见到哪个家族的先祖是以捆绑方式,强迫进入四川的原因之所在。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长期以来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文化人的整理、加工、修改的产物。作品内容离不开一定历史时代,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在创作加工的过程,有的得到提高,有的难免不被篡改。其中,附会历史的成份尤其值得引起注意,如果作为史料来运用,需要加以比较、鉴别和考证,不可全然盲从。 二、流传于中国各地的“解手”的民间故事,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与发生在明代洪武移民时代的强制移民现象分不开的。四川地区的民间传说之所以不把“解手”与明朝挂钩,并不是因为四川不存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是因为这一时代被长期湮没了,有待重新认识。四川地区之把这一传说归源于清初,并不是清朝政府真的如同朱元璋那样,开启了一个强制移民的时代,恰恰相反,各种迹象表明,在清初的四川,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采取类似的强制移民的政策。只是由于四川地区在明初兴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之后,又在清初再一次出现了规模更大的外省移民填川潮流。由于这两次移民活动都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所以,在民间很容易发生混淆。“解手”一类故事,原本是前一次移民运动的产物,难免不被附会到后一运动身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张献忠屠蜀”的刺激和影响,四川一些文人在用文字把这一类故事加以整理、加工和修改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采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段,从而在“解手”的民间传说故事上,炮制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四川版本。
五:四川恐怖传说地点
四川南充有僵尸事件传说,所以叫恐怖之城。我经常去南充,南充有南充百年清朝古尸事件的传说。2005年四川南充百年清朝古尸事件,老一辈的人依然有记忆,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绘声绘色的传说人惊叹不已,虽然时过境迁,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考古人员初步判定四川南充僵尸事件中所发现的这具百年僵而不腐的古尸是一具男尸,埋于清末民初。根据一些目击者描述的线索。尸体正面贴着一张黄色的符印,被奇怪的方式捆绑。面部很生动,部分有角质光泽。之所以此次考古事件在很场一段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古尸全身被九条结实的帆布宽绳绑着,尸体并未全封闭,头部露出,这明显不是以防腐为目的,更像是刻意捆绑尸体而使它不能行动。
干尸的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据传,有关专家到来后,当即组织人焚烧了干尸。这样的处理方式引起了舆论广泛的不满,并且有传说南充有关当事人等十人在此次挖掘后不久后就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真假无从可考。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