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动物将要灭亡?人类灭亡什么动物可以代替

2023-01-29 17:05:53 560 0
奇闻观察室

有什么动物将要灭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直到现在科学家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有寿命的,只不过它们的寿命各不相同罢了。如果人类真的能够掌握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时间穿梭的方式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这样的想法法在科学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有什么动物将要灭亡?人类灭亡什么动物可以代替

一:什么动物扑火自身灭亡

因为有些昆虫有趋光性啊!有些昆虫根据平行光判别飞行方向(比如月光).只要将身体与平行光保持一定角度,就能保持方向. 还有些昆虫专吃上述昆虫,所以看上去也有趋光性. 还有关于飞蛾扑火,因为火或灯是点光源,光是辐射状发散的,昆虫在飞行过程中不得不不停变换身体的角度以保持身体与光的一定角度.这样就会一直改变飞行方向,最后以对数螺旋的方式靠近光源(象蜗牛的壳的纹路轨迹),直至被烧死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飞蛾扑火”,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二:人类灭亡什么动物可以代替

我们总是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对于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有着绝对的领导权。自我们出生开始,就一直接受着这样的认知。只是也难免会有人有疑问: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灵长,是学会了使用工具。但是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没有掌握这种技能的,那么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地位会不会不保呢?

其实在几万年前,甚至更早,不只有我们如今人类这一个“人种”,还有其他的人种。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世上已消失的4大人种,如果他们还存在,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消失的霍比特人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与霍比特人有关的科幻影视作品,所以大多数人心中这只是

但是在大约70万年前的弗洛雷斯岛,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可以看做是霍比特人的祖先。

这些人的体型比我们在大荧幕上看到的霍比特人还要娇小,并且与世隔绝,在弗洛雷斯岛或者遗世独立的生活。

这些人和我们熟知的原始人一样,一开始过着穴居人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到晚上便回到石穴取暖休息。

因为弗洛雷斯岛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一到晚上,这里就有许多未知的危险,因为霍比特人体型娇小,没办法抵御野兽的入侵,所以只得取消夜间行动。

后来随着人类地盘的扩张,自然也影响到了霍比特人。他们与人类语言不通,而且身形比较小,随着矛盾的激化,这类人的生存地盘也逐渐被占据了。

但是他们已经穴居了无数年,突然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他们无所适从。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他们自然也就被淘汰了。

野蛮的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和霍比特人一样,也是穴居人。他们出现在12万年前的欧洲地区,可以说当时的欧洲大陆就是这些人的地盘。

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连带着亚洲西北部也是他们的囊中之物,可见,这类人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比霍比特人应该强出不少。

由于当地的气候问题,寒冷的时候尼安德特人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取暖措施,所以才会采取穴居的形式。

这些人不仅仅战斗力爆棚,而且还会使用火,这可是文明进程中一个相当有意义的里程碑。因为会使用明火,所以一些野兽都是这些人的手下败将。时间久了,哪怕是一些体型硕大的野兽,也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对手。

于是尼安德特人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们渐渐地还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只是这并不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就开化了,相反,他们是非常原始和野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学家们在阿斯图里亚的洞穴中发现了8具尼安德特人遗留下来的尸骸。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尸骸是被同类吃剩下的。

可见,尼安德特人的残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并没有类似“人道主义”之类的认知,是非常野蛮的。所以如果尼安德特人还活着,那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不过正因为尼安德特人分别居住在洞穴里,互相之前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由于他们近亲结婚的情况太过频繁,所以在与智人之间的斗争中还是落了下风,逐渐就被淘汰了。

不见的丹尼索瓦人

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中,丹尼索瓦人存在着。而且这类人和我们国家的居民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根据美国的《科学》杂志显示,早在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就已经很好地适应了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环境。要知道,这种环境是许多现代人都无法忍受的。

而且丹尼索瓦人到达青藏高原之前也是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他们在28万年前,就来到了我国辽宁地区,经过长达8万年艰苦的奋斗,他们终于淘汰掉了当地的原著居民。而后又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迁徙,这些人才来到青藏高原。

丹尼索瓦人最终灭亡的原因其实也是在与智人的斗争中没能脱颖而出,成为了败者。不过丹尼索瓦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聪明的海德堡人

早在60多万年前的欧洲,海德堡人就存在了。根据了解,海德堡人不仅仅能够适应当地的寒冷环境,而且还有着相当聪明的大脑。

因为早在几十万年前,海德堡人就已经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了。并且海德堡人并不像其他的穴居人一样,分拨行动,他们已经学会了互相合作。

海德堡人会使用弓箭,一起射杀大型的动物。这足以见得他们的智慧程度。科学家表示,海德堡人的脑容量是相当大的,甚至比起现代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体型壮硕,身材魁梧,有着非常棒的咬合能力。所以不管是从身体素质来说还是从智慧程度来说,海德堡人都是人类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如果不是海德堡人灭绝了的话,那么对于后来的人类生存应该也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毕竟他们的作战能力本来就很强,一旦合作起来更是令人生畏。

结语

这么看来,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能够在这些人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者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除了我们本身能力比较强之外,或许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这也告诉了我们,自然环境本来就是残酷的、是物竞天择的。当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环境的时候,只有让自己适应外部环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否则只会被时代前进的巨轮甩在后面。

图片

三:灭亡的动物有什么

已经灭绝的动物一楼差不多都说全了

下面是:世界十二大濒临灭绝的动物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另外,1980年曾捕获一头雄性白鳍豚,饲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取名“淇淇”,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原希望能有雌性的个体与其配对繁殖,但所饲养的一头雌性白暨豚,不多久就死去,至今一直未能如愿,2002年7月14日“淇淇”因年老去世“。去世前,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年龄约25岁。白暨豚的保护成为我国当前濒危野生动物抢救的大问题。

我国尽管对大熊猫的克隆研究已经起步,但对于同被列入中国三大濒危动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白暨豚而言,克隆尚存在诸多技术性困难。

生活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苏门答腊虎,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虎种之一。它们世代居住在岛上的雨林之中。早在上世纪初,苏门答腊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兴旺。然而,在人类的肆意捕杀下,苏门答腊虎的数量急剧减少。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最新的调查显示,自1998年到2002年间,每年至少有50只苏门答腊虎死于偷猎者的枪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统计显示,当时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境内的苏门答腊虎仅有400到500只。

世界动物基金会的官员表示,印尼目前这种大规模的偷猎行为,是由于其国内市场需求所造成的。在印尼的市场上,苏门答腊虎的虎皮就是许多不法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摇钱树,一张完整的虎皮可以卖到两千美元。

而雨林栖息地的消失,也同样威胁着苏门答腊虎的生存。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按照目前的状况,苏门答腊岛上的雨林保护区将在2005年全部消失。尽管如此,世界几家最大的造纸商仍在以每月上千公顷的速度吞噬着苏门答腊岛上的雨林。

一边是愈演愈烈的非法捕猎,另一边则是日益缩小的生活空间,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怎能让人们不为苏门答腊虎的命运而担心?于是,有人想起了巴厘虎和爪哇虎,这两种已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灭绝的亚洲虎。

苏门答腊虎的命运已经引起了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日前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大会上,专家们纷纷呼吁要加大对苏门答腊虎的保护力度,打击非法捕猎,保护正在走向灭绝边缘的苏门答腊虎。毕竟苏门答腊虎不仅是印尼的财富,也是全世界的财富。

世界上曾有许多种海豹,它们是鳍足目海兽中最大的一个家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渐萎缩,现在只剩下19种了。就在20世纪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多岛屿上还生活着一种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体长在2.6~2.8米,平均体重可达400千克。它身上没有普通海豹那样的斑点,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线颜色很深,吻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僧海豹与其他海豹一样,没有外耳,可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它还有一对敏锐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里的东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体。

僧海豹的体型比海狮海象更适宜在水中生活,如它的后肢不能曲向前方,这在水中运动十分重要。还有它的身体外表平滑,几乎成了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游泳、潜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再加上水中的灵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种鱼类。而一旦到了陆地上,它的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了。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只好缓慢的匍匐爬行。陆地上的笨拙也成了它们日后灭绝的原因之一。

在哺乳期间,僧海豹的警惕性很高,一旦发现危险,会立即将小海豹推下水去,然后自己潜水而逃。如有小海豹被擒,大海豹会不顾自己安危,抢夺小海豹。如果是人抢走小海豹,大海豹就会怒气冲天地向人发动攻击。可是,最终它们也没能逃脱人类的手掌。

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难觅其踪,而仅仅在夏威夷群岛北部生存着一个不大的群体。

与一般的喜欢生活在冷水当中的海豹不同,僧海豹喜欢热带温暖的海水。在碧波荡漾的的太平洋中部,有一个碧玉般的小岛,叫尼豪岛,是一个牧场岛,僧海豹主要是在这个岛的沙滩上繁衍生息。这个岛是属于私人的,为了保护岛上的环境,岛的主人一般不允许科研人员上岛考察,所以没有人知道岛上到底有多少僧海豹。

世界上有4种因滥捕杀和受到环境污染威胁的鳄鱼,其中一种是生活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鳄鱼。它是美洲最大的鳄鱼,也是委内瑞拉动物中的珍品。多年来委内瑞拉有关单位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处于濒危的奥里诺科鳄鱼,并取得了成效。

1990年由环境部和私人机构发出倡议,制定了保护奥里诺科鳄鱼的计划,通过人工保护和养殖,增加这一珍贵动物的数量。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繁殖已不可能。这种鳄鱼只生存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原来估计只有250条。经过10年的保护工作,已繁殖和放回自然界2150条奥里诺科鳄鱼,其中1400条在阿普雷州。估计一岁以上的鳄鱼现在有3000条,也可能5000条。

为了保护鳄鱼,有关部门在科赫德斯州和波图格萨州建立了三个鳄鱼养殖场,让成年鳄鱼在那里繁殖,然后人工喂养一年,鳄鱼长到80厘米后,在雨季开始时放回河里。为了跟踪观察,技术人员在鳄鱼腿上系一个环,在鳞片上作标记。保护鳄鱼的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大力支持。喂养一条成年鳄鱼每月需要15万玻利瓦尔,它吃马肉、鱼等成本高的食物,养殖场还在食料中加入维他命,以增强鳄鱼的体质。养殖场90%的预算用于购买鳄鱼的食品。环境部正在寻求国际援助,以便增加资金更好地保护奥里诺科鳄鱼。

在距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752千米的阿普雷州生物保护区,一名生物学家拿着几只刚出生一天的奥里诺科鳄鱼。作为保护奥里诺科鳄鱼计划的一部分,130多只在笼中出生的一至两岁的鳄鱼被放归大自然。

6、小嘴狐猴(Mouselemur):

非洲东南部印度洋中马达加斯加岛,有“狐猴岛”之称。岛上有20多种狐猴,主要有大狐猴、小狐猴、鼠狐猴、灰狐猴、丝狐猴、绒狐猴和环尾猴等。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它们在热带森林里神出鬼没地活动,喜欢吵闹。不同种之间,外形、大小和习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大狐猴是现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长约1.2米,身躯壮硕,头顶和背腰为白色,其余都为黑色,黑白相间。小狐猴只有20厘米,胖乎乎的,两只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躯稍短,在酷暑干燥的季节,有夏眠的习性,此时依靠尾巴里所贮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鼠狐猴身躯与老鼠差不多,外貌像鼠,有长而突出的吻部和湿润的鼻瑞,好似狗鼻子。灰狐猴体形和身长同犭蒙猴相似,圆脸孔,嘴前端尖而突出,下颌的前齿特别大,栖居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森林中,只有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才能见到雌雄成对地在树上活动,平时很难看到它们共同生活。狐猴比猫大些,浑身披着纯白色的丝状软毛,一条长尾巴美丽灵活。原狐猴有蓬松的尾巴,头上像围着白围巾,活动灵敏。

另外,加勒比海托里科海岸附近的卡约圣提阿高岛和我国云南抚仙湖孤山岛以及海南陵水县的南湾猕猴岛,都是著名的猕猴岛,其中尤以海南省濒临南海的陵水县南湾猕猴岛出名。猕猴又叫“小猢狲”“恒河猴”,毛呈灰褐色,胸部以下为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为深灰色,脸部和耳朵裸露,臀部有红色的臀胝。从海南省陵水县的新村港乘上游艇,只需10多分钟,便可到南湾半岛的猕猴岛。猕猴岛本叫南湾猴子岛,南湾半岛三面临海,只有一面同陆地相连,12座大小不等的山峦绵延起伏,隔海相望,仿佛是一个孤岛,因这里栖息了许多猕猴群,所以人们都叫它“猕猴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猕猴乐园,岛的面积为9平方公里,山体长15公里,中间有一座小山峰,两侧由各50米宽的河滩把山体分成东西两段,可见层层山峦,条条沟壑。来到旅游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漫山遍野的猕猴,有的在山顶上,有的在山沟里,有独占一个山头的,也有两三群分居在一个山头。每群猴子都有“大王”和“二王”。山峦上有观猴亭,游人在此可以观看猕猴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一种与在一般公园里明显不同的野趣。猕猴有的在井边喝水,让人想起“猴子捞月”;有的在两树间飞奔蹦跳或在地上翻筋斗,使人仿佛在观赏“孙大圣”在“花果山”的精彩表演……

7、兰.坎皮海龟(L.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KittisHog-nosedBat)

生活在泰国北碧省瓜耶诺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猪鼻蝙蝠,头和身体的长度为2.9厘米,翅膀的宽为13厘米,重量为1.7克。

10、夏威夷蜗牛(genusAchatinella)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金刚鹦鹉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美洲的长尾大鹦鹉,羽毛色彩斑斓,但这种人见人爱的鹦鹉可能已经灭绝了,至少野生的已经不存在了。据生物学家说,有只蓝色的野生金刚鹦鹉是这一种类的最后一只,但已有好长时间不见了,它可能已遭不测。

生物学家一直在密切地观察这只已有19岁高龄的鹦鹉,但近两个月来他们一直没再见它露面,它可能已成为鹰的美餐或是被偷猎者捕捉走了。

12、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四:将要灭亡的动物有哪些

由于人工养殖的沙丘猫不能繁殖,为了获得这种珍贵的猫咪就必须要到野外捕捉,这使得野生猫咪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知的沙丘猫六个亚种中,巴基斯坦沙丘猫已经在1940年宣告灭绝!其余的五个亚种(尼日尔亚种、阿拉伯亚种、指名亚种、撒哈拉亚种、伊朗亚种)的数目也非常稀少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6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