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那个国家发明什么东西?

2023-01-29 18:05:53 529 0
奇闻观察室

谁在那个国家发明什么东西了?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传统的,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导致我们现在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跳出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地,不敢迈出第一步。其实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因为只有敢于跳出舒适区,才能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是哪个国家的?

中国。

谁在那个国家发明什么东西?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二、自行车最早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优质答案1:

1817年,德国男爵卡尔杜莱斯制造了有把手的脚踏木马自行车,被公认为自行车的发明人。但在他之前的1791年,法国人曾发明了一种两轮的木马车。

更早的还有自行车在十五世纪发明的说法,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曾经设计过自行车、飞机、降落伞、坦克、机器人、自动挡变速箱等草图,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在他去世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达·芬奇因此被人们誉为“穿越者”,堪称难得的天才。

达·芬奇的自行车设计草图都是木质的轮子、脚蹬、辐条、车链,后世的自行车虽然和他的设计如出一撤,但严格地说,达·芬奇算不上发明者,他只有设计图,没有造出实物,因此充其量是一个想象大师而已。

二十世纪时,德国有一位叫汉斯的学者,发表文章,质疑达·芬奇设计了自行车,他认为是某个意大利画家的伪作,究竟是真是假,至今也没有定论。

中国也有一位奇才,有人认为他才是自行车的发明者。因为封建时代,重文轻理,导致这位奇才的名字淹没在浩渺的史海之中。

这位奇才叫黄履庄,关于他的记载见于清代安徽歙县人张潮编撰的《虞初新志》一书,此书中收录了同时代人戴榕写的一篇《黄履庄小传》:“黄子履庄,予姑表行也,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

——黄履庄是我的表兄弟,自幼聪颖过人,读书时看过几遍,就能背诵下来,尤其喜欢搞小发明,做一些稀奇的小玩意儿。

“七八岁时,尝背私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七八岁的时候,曾偷偷背着老师,偷人家工匠的刀、锥等工具,制作了一个一寸多高的木头人,把它放在桌案上,能自行走路,手脚都能动,人们看到之后啧啧称奇,觉得这事情太神奇了。

戴榕说黄履庄十岁时,姑父去世了,他家就投奔了广陵的舅舅家——也就是戴榕家,和戴榕一起居住。黄履庄后来学习了“几何比例轮捩机轴之学”,经常做一些奇巧的小玩意儿自娱自乐,很多人竞相出高价求购。

黄履庄体质不好,常年生病,不合群,讨厌别人纠缠打扰,从此就不再制作了,因此他留下的作品很少。黄履庄有过很多发明,令戴榕记忆犹新是,黄履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制造的一辆小车。

这辆双轮小车“长三尺许,约可坐一人,不烦推挽能自行;行住,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

——这辆三尺多长的小车,能坐一个人,不用推拉,就能自己行走,车轴两边各有一个木拐,可以摇动,一天可以走八十里地。

黄履庄生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发明手摇式双轮自行车的时候才二十八岁,可惜这位天才被埋没了,如果他的发明引起朝廷的足够重视,说不定,现代意义的自行车,真的会出现在华夏之邦。

除此之外,黄履庄还发明了“木狗”,像真狗一样趴在门口,触动机关就能发出叫声,和真狗几乎一样。他制作的“木鸟”,放在笼子里,可以飞跳起舞,像画眉鸟一样鸣叫。

戴榕最后说,黄履庄制作的东西不能一一记录下来,有人怀疑他有一部奇书,或者得到了高人的传授,事实上,他没有什么奇书,也没有师父,他的灵感来源于奇特的想象,和顽强的毅力,有时候没有思路,黄履庄就蒙头躺着思考,等到想出点子,便手脚不停地开始忙碌,直到做出成品。

优质答案2:

中国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自行车洪流载着人们悠然而行,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甜蜜果实。个人自行车中国保有量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甚至连共享自行车中国也是遥遥领先,据2014年自行车共享世界地图网站调查统计,中国的共享自行车总数,是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5倍,达到了43万辆。这个数字会让中国人惊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据《广州日报》走访调查,近两年来中国各大城市投放的共享单车已经超过2000万辆,这个数字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既然自行车在中国如此普及,那你知道自行车是怎么发明的吗?为什么要发明自行车?这个说来话长,要从200年前的一场火山爆发说起。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次年的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因为天气巨变,导致粮食大幅减产,让人不寒而栗的饥荒悄然而至。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充饥果腹。

但是马被吃了,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代步工具没有了,难道以后倒要靠走路吗,于是发明一个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

德国的卡尔·德莱斯爵士是一位充满奇思妙想的年轻发明家,他生活在莱茵河流域的曼海姆,那里的灾情非常严重。因此他们需要代步工具的愿望也比别的地方更为迫切。

当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各路发明家已经在尝试淘汰马匹这种昂贵而受限的交通方式。18世纪的德国曾与法国联手设计了一些所谓“无马之车”和“机械车厢”,它们大多是由人力驱动的踏板车,效率极低。1803年法国推出的快速公共马车和1810年英国制造的两轮座车,但它们实际上属于轻型马车,虽然远胜于笨重的驿车,但也仍然由马力驱动。

在各种发明纷纷涌现的背景下,卡尔·德莱斯首先在1813年改良了一部“无马之车”,随后又在1817年创造了一种他称为“运行机器”的车。这部车仅容一人,乘着它可以行如疾风。它的轮子一前一后,两轮中间有个小座位,人骑在上面两脚着地,靠两条腿交替向后蹬地面而前进,车身由前轮上的一根辕杆控制方向。6月12日,德莱斯骑着它从曼海姆一口气到达施韦青根驿站,14.4公里的路程只用了不到一小时,远比驿车快得多。这个原始版的自行车,怎么想怎么奇怪,其实就是一个能坐的人力车。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自行车,不能蹬只能靠脚去拨地,就是这个机器了。

当然后来德莱斯对自己的发明进行了充分的改良和简化,制作出一辆木质自行车,1818年4月7日,德莱斯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将它展示给在场的3000名观众。然而,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只有一些纨绔子弟和少数非主流的人对它一时兴起,短暂的风头在法国只持续到1820年便消散殆尽,在德国、英国和美国也只是稍稍长久了一点而已。

1861年,巴黎马车设计师皮埃尔·米肖和他的儿子厄耐斯特回收了一部送修的德莱斯自行车。他们给这部车前轮的轴承上安装了踏板,这样一来不需要双脚蹬地了。这项革新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1865年,这对父子在奥利维耶兄弟的资助下创办了公司,专门制造“米肖自行车” 。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米肖自行车大出风头,吸引了将近1000万人,为自行车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不久之后,它更名为“迅捷自行车”,再后来终于干脆地称为自行车。

当然,这个自行车的雏形还是十分简陋的:木质包铁的轮胎舒适感较差,前轮上的踏板只能算小小改进,整个车身运转起来仍然很费力,刹车也并不十分管用……要想让这机器更加实用,大胆创新必不可少。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发明家们各显神通,一方面努力满足现有用户的挑剔需求,另一方面也奇招百出地争取更多新用户。就这样,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领域涌现了许多专利,进步飞速。由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自行车走向了工业化生产,一部车的1500个零件先由流水线大规模地制造出来,再以精确的手法被拼装组合,现代自行车终于风行于世。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2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