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的背叛说明了什么,这个刘邦的兄弟不简单,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想要成为皇帝,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兄弟居然不知道珍惜,最后还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了。刘邦死后,吕雉开始独揽大权,她的儿子刘盈继位,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因为他没没有一点治国之才,所以他的朝政一直被吕雉掌控着。
一、雍齿卢绾谁最后背叛了刘邦?
优质答案1:

卢绾。
公元前194年,卫满假传汉朝派大军来攻,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西汉初年,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其臣卫满亦一同出走,并带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哀王箕准的厚待。
扩展资料: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人为了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兵仙韩信被封楚王,燕王是臧荼,长沙王是吴芮,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彭越是梁王,张耳是赵王,还有韩王信(不是韩信哦)。但是封这些为王是因为他们有功劳。
优质答案2:
卢绾最后背叛了刘邦 雍齿 早先背叛过刘邦,最终又归顺了,还封了候,善终。
二、刘邦诛杀功臣真的是因为“敌国破,谋臣亡”吗?
优质答案1: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分封天下,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在刘邦眼里,汉室宗亲才是最可靠的,其他异性诸侯王是非常不可靠的,这是由历史佐证的。周王室衰落,导致其他诸侯王逐步做大,最终导致周王朝的覆灭,项羽分封天下,各路诸侯不断叛乱,导致西楚灭亡。刘邦的分封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剿灭异性诸侯王在逮捕韩信之前已经作为他的基本国策。而历史确实印证了刘邦的猜想,陈曦、英布、彭越等分分叛乱,最好的兄弟卢绾最终也背叛了刘邦,而汉室宗亲是他剿灭各路诸侯的铁杆,在最后一个诸侯王被剿灭之后,刘邦提出了“非刘而王,天下共击之”,诸侯王必须由刘氏宗亲所担任。但刘邦的思想仍有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宗亲也开始离心离德,最终在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一直到武帝时推恩令的实施,才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在以后的王朝中,叛乱还总是反反复复,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中央集权制永远是一条铁律,动摇不得。
优质答案2:
异姓王不能算臣,只能算同盟。因为异姓王有自己的领土,军队。他们打仗是为了自己,是与刘邦联合一起对付最大的敌人项羽。异姓王的势力过大是大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刘邦死后,异姓王必反,同姓王有时都反何况是异姓王?异姓王造反就会天下大乱。当时正当冒顿统一了匈奴,匈奴强大,有南下中原之势。晋因为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汉如果因为诸侯王叛乱四分五裂了,匈奴承机入侵,后果将不堪设想。刘邦平定诸侯王叛乱,虽遭非议,然亦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给刘邦扣上杀功臣的帽子是非常不公平的。要说功臣只有淮阴侯韩信算功臣,但是他挑唆陈郗谋反,与家臣秘谋造反都是事实。况且是被萧何吕后所杀,萧何对韩信有知遇知恩怎么可能害韩信?除非韩信是真的谋反了
优质答案3:
严格来说异姓王根本不是刘邦的“臣”,
在刘邦眼里他们和项羽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家先联合起来干掉一家最大的,诸侯的实力和心态不会因为刘邦自己称个帝就改变的,所以诸侯眼里刘邦还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么时候联合起来也把他干掉了。
拿韩信来说,他强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又在约定共讨项羽时失期不至,直到刘邦正式宣布把齐地分封给他时(前面只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才领兵助战,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更不要说他后来的确造反了。可以说在韩信逼迫刘邦封他为王时,刘邦杀心已起,他终究是难逃一死的。
再比如彭越,和韩信一样,当初刘邦追击项羽时,他也不出兵助战,致使刘邦在固陵大败,直到刘邦承诺事成之后封其为王才肯出兵,完全是一副投机者的讨价还价的心态,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让他非常的不爽。
后来,彭越被封为梁王,本有发兵追随天子作战的义务。但在刘邦征讨陈豨时,他却称病不往,只派手下带兵前往,犯了和英布当年一样的错误,引起刘邦的猜忌是必然的。
楚汉之争是战国的延续,平定异姓王的战争是楚汉之争的延续,七王之乱是诛杀异姓王战争的延续。
刘邦生在战国长在战国,在当时的人看来,秦朝的大一统只是一个小插曲,诸国并立才是正常状态。
如果站在刘邦同辈人的角度,就不难理解项羽大封诸侯,和刘邦杀了异姓王又封同姓的举动。也不难理解诸侯称“臣”时的心态。
商周数千年形成的秩序不会因为秦国十年的统一战争就突然消失,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影响后世又几千年,统一的帝国秩序,是在汉初几代皇帝手中缓慢建立起来的。
按照马教的观点,历史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如果把分封制到大一统看作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战国并立——秦统一战争——秦末列国的复国和项羽大分封——刘邦剪除异姓王战争的统一——刘邦分封同姓——汉初削藩的统一叛乱战争——武帝时的大一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杀功臣”的举动,和后世的开国之君杀功臣,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别人是怕子孙被中央的权臣篡权,他这是在削藩。
三、如果卢绾不背叛刘邦,会不会得善终?
优质答案1:
卢绾背叛了吗?在我看来和其他诸侯相比,卢绾这个刘邦得发小,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胆识,说他谋反不过是口实,目的是夺取他手中的权力,不然刘氏宗族怎么办呢。因此卢绾做了燕王,就决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太好,哪怕他是刘邦的发小也不会例外。
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很铁,铁到什么程度呢?穿一条裤子吃一口饭,两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父亲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此,从小两个人便形影不离,哪里有刘邦,哪里就有卢绾,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后,更是没忘照顾自己这位兄弟,卢绾犯错的时候,刘邦都出面袒护他,照顾这位老弟。
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后,随着汉军队伍的逐渐壮大,手下的能人异士越来越多,勇将有樊哙、周勃,谋臣如张良,陈平,可谓人才济济。卢绾尽管没有什么军事作战能力,也没有什么谋略,但却做了汉军中的太尉,也就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因此虽然刘邦登台拜帅,让韩信作为汉军主将,但从规格待遇和信任程度来讲,卢绾才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尽管这个太尉的主要工作是陪在刘邦的身边,并不到前线指挥作战,也不用去冲锋陷阵。
天下已定,刘邦想封卢绾为王,但实在找不到什么合理的理由,因为那个时候,封侯封王都是要凭真本事要算人头的,卢绾在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难以服众。于是刘邦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带上了卢绾,并把功劳都归结于卢绾,暗示大家要封卢绾为王。知趣的人自然按照刘邦的意思,建议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卢绾的燕王不是靠打出来的,而是靠刘邦赏赐得来的,他也是异性诸侯之中,不是凭借实力,而是凭借宠幸为王的唯一一个人。
卢绾做了燕王之后,随着权势不断的增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做出了一些背叛刘邦的事情。尽管他并没有实质上背叛,但是刘邦已经不能容忍他,吕后也不会放过他,作为异性诸侯掌控兵权,对中央政权构成实际威胁,就算没有能力,最终也难逃一死。
归结一句话:哪有对与错,权力惹的祸。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优质答案2:
从卢绾当上燕王那天起就注定不会善忠了。英布造反就是因为韩信和彭越被杀造成的,刘邦问下边的人,好好的英布为什么要造反呢?前年杀彭越去年杀韩信,今年英布必反。英布造反也不是因为有什么野心,只是要自救了,正常人都能看出来兔死狗烹,刘邦要杀尽异姓王了。如果卢绾聪明一点的话,封他为燕王应该坚决不接受。卢绾和刘邦关系非常好,让他富贵不是问题,但当了王就不行了。身怀利刃杀心立起,一个人没有权势时没有威胁,有了权势,哪怕你再没有野心,下边有人推着走,上边也会猜忌。说卢绾没有野心不会反的,韩信又哪里有野心了?当齐王时项羽劝他独立天下三分,他都不同意,要效忠刘邦,当了楚王后刘邦说要游云梦泽,下边人不让他去,劝他反也不听,去见刘邦被当场拿下,真有反心刘邦打得过韩信吗?所以只要当上王,不管会不会反,皇上都会担心他反,被皇上猜忌了就很危险了。
刘邦定下白马之约,非刘不封王,非功不封候算是给异姓封王这事划了个句号。异姓王多数不得善终,要么就造反当皇帝这基本上是唯一的活路,要么就等死。印象中例外的只有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打金芝的戏剧提高了知名度。如果谁还能想起下场比较好的异姓王欢迎见告。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