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皇位怎么来的?赵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后周建立后,柴荣去世,年仅四岁的赵匡胤继承了皇位,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对手下大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杯酒释兵权”。这一举措,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为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赵匡胤又又开始了北伐之路,最终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大宋王朝。
一、赵匡胤传位之谜完整版?
优质答案1: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他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在中国历史上皇位传授的祖制一般是父死子承,很少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帝位。那么赵匡胤为啥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烛影斧声”,另一种是“金匮之盟”。第一个是说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急着要当皇帝,但赵匡胤武将出身,身体好,一时半会死不掉,赵光义要想当上皇帝,必须先干掉自己的亲哥哥。赵光义就晚上进宫用斧子干掉了赵匡胤。另一个说法是金匱之盟,是说赵匡胤对母亲很孝顺,他非常听母亲的话,他母亲临终前要他百年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为了不让母亲死前留有遗憾,就立马答应了,并写下传位诏书放在金匣里。
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可靠 ,历史学家普遍的看法是,赵匡胤将帝位传位于赵光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北宋王朝刚刚建立不久,政权还不稳固,如果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帝位的话,他怕自己儿子年轻威信不足,难以威震群臣。会造成江山遗落旁人的危险。他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对大宋江山的稳固会更好些。从传位这个问题上看,赵匡胤是一个有超高智慧的君王。
优质答案2: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出人意料的是继承皇位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是为宋太宗。
这种兄终弟及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除非长兄没有子嗣不得已让弟弟即位的特殊情况外。
公元976年,北宋虽然刚刚灭亡南唐,但还有吴越、北汉等政权,特别是还有强大的辽朝,看起来刚刚建立十几年的北宋政局并不算稳固。话虽如此,但宋太祖赵匡胤似乎也没有绝对的理由非得让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不可。为什么呢?
首先北宋建立之初,政局虽然不算稳定,但也没想象中那么严重,吴越、北汉政权都是弹丸之地,对北宋的威胁非常有限,强大的辽朝当时没有摸清楚北宋的军事能力,不敢轻易向北宋开战,顶多派兵间接支援一下北汉,北宋暂时是没有太过担心的事情的。
其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都已成年,已经完全具备平稳交接权力的能力。赵匡胤虽然是北宋开国皇帝,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熏陶下,几乎不可能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
另外,相比自己的弟弟,赵匡胤肯定更相信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传位给弟弟的话赵匡胤这一脉会有好结局吗?显然是不容乐观的。相信秦朝胡亥为当皇帝杀哥哥扶苏、隋朝杨广为当皇帝杀哥哥杨勇、唐朝李世民为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哥哥李建成的故事赵匡胤都很熟悉,总之在权力面前,骨肉亲情算什么呢?事实也是如此,赵光义当皇帝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在二十多岁就非常正常死亡了,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出自赵光义的毒手,但其嫌疑非常大,很可能赵光义篡改史书了。
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为什么把王朝定"为宋“?
优质答案1:
与封地或发迹前的官爵有关,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所以叫齐国,刘备在四川称王,所以叫蜀国,赵匡胤发迹在宋州,所以叫:宋朝,李渊发迹前叫唐国公,所以叫:唐朝,朱元璋发迹前在明教,所以叫:明朝!
优质答案2:
公元906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以“宋”为国号建立王朝。
那么这个“宋”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来自于赵匡胤在称帝前,也就是后周时期的官职有关。
周世宗柴荣死后,周恭帝柴宗即位,加封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
那个时候的军队都有对应的治所,而归德军的治所便是在如今的河南商丘,当时称为宋州。
所以,赵匡胤在担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同时,还兼领宋州最高长官,所以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官职:宋州节度使。
然而,周恭帝还是低估了赵匡胤以及其手下将领的野心,最终赵匡胤黄袍加身,挤走了他,自己当了皇帝,而在定国号时,则“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
这就是宋朝国号的由来。
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优质答案3:
这个问题很简单,赵匡胤当过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陈桥兵变后,就定国号为宋。因为古人通常采用封号,封地等方法来定国号,如刘邦初封汉王,立国后就以汉为国号。李渊初封唐国公,立国后定唐为国号等等。
三、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优质答案1:
说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我们才能知道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代十国绵延了50多年,政权更迭的很快,一个中央政权没过几年、十几年就会手下将领反叛或别的地方政权给灭掉,造成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在50年内连续换了五个,其他地方政权往往也因为将领的反叛从而导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让人。
赵匡胤就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死得早,留下了没有手段能力的孤儿寡母,才致使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正是因为手下武将的强大,节度使制度的余毒,才致使五代十国一直战乱不息,久久不能统一。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扫平十国之后,建立了一统,非常有远见的废除了节度使制度,用文官压制武将来防止武将的反叛篡位,正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灭亡,都未曾有一个武官反叛,终结了五代十国王朝短命的诅咒。
就是这样的雄主,见识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时候是49岁,那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 ,根本不足以当大任,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又短,帝王武将中很少有人活过50岁的。
赵匡胤在母亲的建议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赵光义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话,便由弟弟继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儿子继位,年龄不够没有足够的手段、实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会如五代时期的历史一般拱手让人。
所以赵匡胤传位自己的弟弟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合理的,但赵匡胤无法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还是要传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所以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烛影的故事,这件事情争议太大,所以我们假设历史上确实有斧光烛影这件事情。
赵光义看着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长大,懂了好多东西,怕是再过几年侄子们就可以成长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务的地步了,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只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因此赵光义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和一个道士合谋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赵匡胤,趁赵匡胤的妻儿无法掌控朝局与军力时,自立登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这就是无法分辨真伪的斧光烛影事件。
总结来说,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继承人,以做万全之备,但是赵匡胤迟迟没有留下将自己弟弟立为皇帝继承人的书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儿子长大再将位置传给儿子,然后就被权欲熏心、担心会有变故的赵光义杀害、夺位了。
优质答案2:
根据正史记载,赵匡胤传位与兄弟主要原因是遵照母亲杜太后的遗愿。杜太后病重的时候,曾经问赵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吗?”赵匡胤哭着说:“我之所以得天下,都是祖宗以及太后所积累的福德。”
杜太后
太后说:“你错了,正是由于周世宗立幼儿当皇帝,如果周代立年长的国君,天下还能有你的份?你百年以后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四海之大,万民之众,能立年长的君主,这是天下社稷的福分啊!”
赵匡胤磕头哭着说:“怎敢不尊从母亲的教诲。”太后还是有点不放心,对赵普说:“你记下我说的话,不可违背。”命令赵普在榻前写下约定誓言,赵普在末尾还写上“臣普书”。
把誓书藏在金匮中,命令由严守机密的专人保管,这被后世称为“金匮之盟”。
杜太后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世,她懂得朝代更替的道理。作为母亲她教子有方,为大宋培养出了两位明君。
太祖
当杜太后听到儿子当了皇帝时,心中大喜:“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当赵匡胤继位,朝野庆贺时,她面露忧色。
大臣问:“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太后说:“我听说为君难啊!天子居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道,那么此位就非常尊贵,如果治国无道,那你即使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可能。”
太宗
杜太后非常英明,有远见卓识。她提出皇位继承尊循兄终弟及。一方面是为了赵家江山能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为了大宋的社稷能安居乐业,免遭战乱。自古忠孝难两全,赵匡胤没能做到忠,如果再不遵守母亲的盟约,那可真得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了。好在赵匡胤是个大孝子,兑现了母亲遗愿,驾崩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