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目的是什么?倭寇用的是什么武器

2023-01-29 20:57:53 456 0
奇闻观察室

倭寇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所以他们不仅仅是劫掠,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说他们会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然后让船只不断的靠近我国的沿海地区,这样一来,我国的渔民就会遭殃了。因为他们的船只经常会被他们的军舰拦截,所以很多渔民都会选择逃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船在哪里,如果贸然前往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敌人发现,从而导致船只被击沉。

一、什么叫备倭兵?

优质答案1:

倭寇的目的是什么?倭寇用的是什么武器

备倭兵的意思是为防备倭寇准备的军队。

备倭兵这个兵种不属于地方政府,也不归属明朝各支军队管辖,而是直属中央管辖。其前身属于朱元璋的卫队,在南兵北调的过程中,这支部队分迁渤海沿海各地,这支部队有二次调动,第一次协助靖海侯吴祯追击倭寇直达琉球列岛,缴获倭寇船只。第二次是参加云南战役,战役结束后返回原驻地,至今山东依然有些村家谱记载小云南,乌撒卫等资料。

这支部分原先归属南京,后来归属北京。这支部队职能,盐务,军马喂养,屯田,防倭寇,这支部队是营级单位。

优质答案2:

所谓的备倭兵,其实就是指沿海都司的卫所。沿海的卫所,主要的目的就是海防。

二、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优质答案1:

民族英雄:戚继光

1朝廷的大力支持!

2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爱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4反侵略战争,使军民将领同仇敌忾!

5戚继光带着忠君爱国爱国之心与贼倭开战。他才智超群,卓越的领导能力!

优质答案2:

1.装备领先

戚继光是一位很厉害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兵器和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车、战船,使明军水路装备强于敌人。

2.会选兵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以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去招募了3000人。

3.会练兵

戚继光在金华、义乌所招募的3000人在他的指导训练下,成为了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戚家军”。他还曾写下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以上三点再加上朝廷和沿海时常被劫掠的百姓的支持,对付倭寇这些装备落后的小矮子,那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优质答案3:

自元朝中后期开始,到明朝中后期为止,在长达200余年的时间内,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为患极深,虽然元朝、明朝皇帝多次出动大军进剿,但每每劳而无功,并导致倭寇的势力愈发猖獗。直到名将戚继光横空出世,倭寇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克星”,并最终被扫荡一空。那么,倭寇是怎么来的?戚继光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完成肃清倭寇的艰难任务?

“倭寇”是对侵略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各地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产生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当时,在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大名们组织起大批流浪武士,与中国境内的不法商人勾结,在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进行劫掠,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所以称呼他们为“倭寇”。而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名将,他平定倭寇的事业,从奉命入浙开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原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管理屯政,后经直浙总督胡宗宪的推荐,升任浙江分守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以抵御愈发猖獗的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深感正规军纪律败坏、战斗力极差,根本不足以抵抗倭寇,遂在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士兵,经层层筛选后,最终组成一支人数达4000余人的“戚家军”。

“戚家军”组成后,戚继光在保存义乌子弟勇猛剽悍性格的基础上,用最严格的军纪、最职业化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他们,使其成为一支军纪严明、职业化水准极高的队伍,跟军纪涣散、贪生怕死的正规军迥然不同。正因如此,“戚家军”的战斗力极强,临阵杀敌时都能做到舍生忘死,每每令倭寇胆寒。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用最先进的武器来装备部队,不仅包括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朗机炮和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等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还配备鸟铳、倭刀、铁甲等中近程攻击和防守装备,其先进程度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这些装备,既能保证尽可能多的消灭倭寇,又能起到减少本方伤亡的效果。

由于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常常令明军防不胜防。而闽浙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作战,由此导致倭寇屡剿不灭。有鉴于此,戚继光开创性地设计出“鸳鸯阵”,从而彻底解决对抗倭寇的最大难题。

“鸳鸯阵”以12名士兵为一作战基本单位,其中1名队长手持令旗站在阵前,指挥全队士兵的进退。2名士兵站在队长的前面,其中1人手持长盾牌,1人手持藤牌,用于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以便掩护队长和后队的前进。除此之外,这两名士兵分别装备标枪、腰刀,必要时可与倭寇近身搏斗。

站在队长左右两侧的,分别是1名手执狼筅(音同显)的士兵。狼筅由南方生长的大毛竹制成,“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见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杂集》),端的是保护自己、击杀倭寇的利器。手持狼筅的士兵,除了用于直接刺杀倭寇外,还承担着掩护前面盾牌手的推进、后面长枪手进击的任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队长身后,紧跟着4名长枪手,用于支援盾牌手、狼筅手,用长枪刺杀倭寇。紧随4名长枪手的,是2名手持镗钯(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的士兵,主要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倭寇进行迂回攻击,则与其进行近身搏斗。站在队尾的还有1名伙兵,主要为队友提供伙食和后勤服务,一般不参与战斗。

“鸳鸯阵”的长处在于,它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通过整体配合的方式杀敌,并且阵形随地形、战斗需要不断变化,异常的灵活多样,端的是无懈可击。“鸳鸯阵”演练成熟后,戚继光率“戚家军”进剿倭寇,在台州之战(1561年)、福建之战(1562年)、兴化之战(1563年)、仙游之战(1564-1565年)等战役中连战连胜,杀伤十余万倭寇,战果极为辉煌。

仙游之战后,为患中国东南沿海200余年的倭寇基本上被肃清,戚继光因盖世功勋,被晋升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以抵御漠北的鞑靼骑兵。戚继光在蓟州任职期间,“戚家军”易步为骑,并且全部配备火枪,由此成为中国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戚家军”在北疆同样战绩辉煌,曾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的三万铁骑、长秃率领的五万兀良哈铁骑,每每令敌军闻名丧胆。

本文图片全部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

史料来源:《明史》、《练兵实纪杂集》、《明史纪事本末》、《戚少保年谱耆编》

三、历史上明朝的倭寇横行,朱元璋想要攻打倭寇却被刘伯温阻拦了,对此你怎么看?

优质答案1: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说法啊……

朱元璋时代倭寇还谈不上横行,但朱元璋对于倭寇还是很重视的。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命令汤和巡视东南沿海,筹划建设海防,汤和则向明太祖推荐了原方国珍的儿子方鸣谦。在回答明太祖的御倭政策中,方鸣谦回答:“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置其间,俾倭不得入,入亦不得传岸,则可制矣。”在明太祖与方鸣谦的问答中,有明一代的海防建设的规划被正式确定下来。即沿海可登陆地点修筑堡垒要塞,使一切可以大规模登陆的地点均有士兵驻守。同时,用战舰在沿海守备据点之间巡逻交错,使得倭寇不能轻易从海上靠近陆地。即便靠近陆地,也被堡垒和驻军所阻,不能再构成危害。

汤和按照方鸣谦的建议,在浙江西部沿海修筑城池五十九座,设立备倭行都指挥使司。从当地每户有四个男丁的居民家庭中,抽一名青壮年为兵,一共抽兵五万八千七百人,分驻沿海各地。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完成浙江西部沿海防务后,又以浙西海防建设为例,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重新规划沿海卫所防御。福建共新修城池一十六座,增设巡检司四十五个,水寨五座,募兵一万五千余人,构成了严密的水、陆防御体系。广东则在洪武十七年开始,新增沿海卫所并修筑烽火台,以防备倭寇。至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下诏沿海卫所和巡检司,每百户办置战舰两艘,在海上巡捕盗贼。至此,东南沿海的防御设施基本构建完成。

明代倭寇的初露狰狞是明成祖朱棣时期,这跟靖难之役导致海防军力空虚有关。

永乐二年,倭寇劫掠浙江穿山千户所,又于“大谢、桃渚、赤坎寨、胡家港诸处海寇登岸,杀掠军民”。

永乐四年,“倭寇威海卫。指挥扈宁力守三日,都督统兵来援,始退”

永乐六年,“倭寇成山卫,掠白峰头、罗山寨,登大嵩卫之草岛嘴,又犯鳌山卫之羊山寨、于家庄寨,杀百户王辅、李茂。不逾月,寇桃花兰寨,杀百户周盘。郡城、沙门岛一带抄掠殆尽”。

永乐七年正月,“倭寇犯东海千户所,退依鹰游山”。

永乐八年,“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户所,福州罗源等县,杀伤军民,劫掠人口及军器粮储……遂乘势攻围平海卫城池。指挥王儁督战,百户缪真等战死。自辰至戌,贼始退散” 。

永乐十一年正月,“倭贼三千余人寇昌国卫爵溪千户所,攻城。城上矢石击之,贼死伤者众,遂退走至楚门千户所。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之,贼被杀及溺死者无算”。

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四, “倭贼入旅顺口,尽收天妃娘娘殿宝物,杀伤二万余人,掳掠一百五十余人,尽焚登州战舰而归”。

永乐十四年五月,直隶金山卫奏:“有倭船三十余艘,倭寇约三千余在海往来。”六月,登州卫奏:“有贼船三十三艘泊靖海卫杨村岛。”

永乐十五年六月,下西洋宦官张谦等一百六十余名官兵在浙江金乡卫沿海猝遇倭寇,“贼可四千,鏖战二十余合,大败贼徒,杀死无算,余众遁去”。

永乐十六年五月,金山卫奏称“有倭舡百艘,贼七千余人,攻城劫掠”,“敕海道捕倭都指挥谷祥、张翥,令以兵策应。又令各卫所固守城池,贼至勿轻出战,有机可乘,亦不可失。务出万全”。

当然最后就是著名的“望海堝大捷”了。

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望海堝下属墩台斥候发现东南王家山岛上有火光,上报辽东总兵官刘江。

次日拂晓,倭寇一千五百余人,分乘三十一艘船,闯入青云河口常江澳,船泊马雄岛,弃舟登岸。倭寇头目率领部众,成一字形,鱼贯而行,直扑望海埚城堡而来。当倭寇进入堡中,发现堡中并无守军,怀疑中了埋伏,正准备退出望海堝城堡。此时天已大亮。刘江披发仗剑,举旗鸣炮,明军伏兵四起。猝不及防的倭寇尸横遍野,残军且战且退,进入望海埚下樱桃园空堡中。刘江指挥部队将空堡团团包围。明军为减少己方伤亡,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只攻三面,留下西面不打,逼迫倭寇往西面海边撤离。倭寇败退中自然很难保证队形完整,明军骑兵趁机在中途围追堵截。登岸倭寇几乎全灭,少量率先出逃的倭寇退至青云河口,也被等待已久的姜隆擒获。至此望海堝战斗结束,此战杀死倭寇七百四十二名,生擒八百五十七名,合计一千五百九十九人。

望海堝之战的胜利,永乐皇帝的战争恐吓,加上李朝已亥东征的影响,使得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持,开始真的害怕明朝和朝鲜来东征日本了。在“元寇再次袭来”的阴影下,足利义持派遣使节前来明朝。这回的足利义持已经没有了“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的狂妄,国书上老老实实的为自己署名日本国源义持,早期倭寇自此平息。

优质答案2:

明朝的航海业和军事力量经济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处于领先地位。

但当明朝面对东南沿海遭受由日本落魄武士组成的倭寇长年累月的骚扰时,明朝政府却也无计可施。

这些倭寇经常骚扰明朝沿海地区,在海上肆无忌惮地进行抢劫,并且还和明朝的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走私活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重困扰。

朱元璋对此早有不满,十分痛恨日本国因内战而使得中国倭寇泛滥。

以明朝当时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打到日本国,永绝后患,但是明朝百年来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只求防卫。

其实历史上中国真正进攻日本的行为仅有元朝忽必烈时期有过。

但是蒙古三征日本都失败了,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国内的反对、海上作战的困难等因此进攻日本的确需要严密的考虑。

1369年时,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日本,希望怀良亲王可以管束好自己的国民,以防止大量武士流窜中国成为倭寇,还要求怀良亲王缴纳岁供,表示臣服。

但朱元璋如此不客气的行为另怀良亲王很不满,于是他就把杨载拘禁了起来,同时放任沿海的倭寇进行抢掠,准备给朱元璋一点教训。

被扣押的杨载以绝食抗议,展现了大明使节的气度,这深深折服了日本亲王,杨载对日本王讲述着明朝先进政法制度和大明的强大与包容,这另日本国王心生敬意。

之后朱元璋没有等来消息,认为是海上风浪作祟,使者意外落海。

于是在次年,朱元璋再次派出使者,这次的使者赵秩被怀良亲王好生款待,同时他还把之前扣押的使者返还。

后来怀良亲王派遣使者出使明朝,缔结两国友好合约。

此次缔结合约的经过,在近代一位日本学者于1988年公布的三封古代日本官员遗书中有所记录,这份遗书出自日本出使大明的使者祖来。

他写到了朱元璋对日本的愤怒,但也写到了朱元璋面对日本的无奈,朱元璋认为不能出兵日本,因为他自有考虑。

第一,当年天下无敌蒙古人进攻日本时都无可奈何,失败而终,避免重蹈覆辙,朱元璋可不会傻到轻易出兵远洋渡海进攻日本。

第二,倭寇虽然是日本人但不是日本军队,而是海盗武士等日本国民,并且其中的一半都是受日本指示的明朝的人,如果凭此就进攻日本的国家,就显得十分不智和不合理。

第三,明朝时期的舰队船队并不适合海上作战,而日本的船只上已经装备了火器,明朝没有把握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北方的蒙古实力还在蠢蠢欲动,这才是明朝当时的第一大敌,而那隔海相望的日本威胁并不是太大而且就算打下来对明朝也没什么用。

这几点原因分析可见朱元璋长远的见识,中国之害在于倭寇,倭寇之因在于日本的内战导致的大量武士民众出海。

进攻日本本土并不能起到实际上的作用,反而会给明朝政府造成比倭寇之乱更严重的损失。

明朝政府需要的只是进行恰当的防御,此时与日本交好让他们来管控倭寇才是最好的方法。

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也将中国的理念发扬光大,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郑和也不会轻易地冒犯他国,而是将明朝的包容与友善传播世界赢得万国来朝。

虽然后来日本统一后野心越来越大,妄图侵占大陆,但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日本也算给当年的朱元璋出了一口恶气。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5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