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意思是什么?危机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2023-01-29 22:11:55 305 0
生活百科

意识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让别人比我们好。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就无法超越别人。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发挥它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扬长避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意识的意思是什么?危机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一: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意识是一个模糊而又难解的迹。

从心理状态的角度来看,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从心理内容上讲,意识就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知觉体验。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指通过感觉观察到某种现象或事物。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这种控制和调节可以保证自身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可以规范个体本身的言谈举止,它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可以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到意识,也可以分为对外部世界的觉知、对觉知内容的反映到对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觉知。而对自己言行及内心的觉知,也就是自我觉知,是意识的最高级水平。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有很多在意识中会威胁到某些特殊心理过程的创伤记忆或者禁忌的欲望会由于一直被排挤而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而位于水面下方的大部分区域代表的则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精神分析学派将前意识看作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形态。处于无意识的信息必须经过前意识才能达到意识层面。

2.认知心理学的前意识主要针对前意识记忆。前意识记忆指的是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个体的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到达意识的记忆。前意识记忆储藏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不仅有对个人事物的特殊记忆,也包括人终生积累的各种信息,甚至还有个体所学技能的知识。例如,一个人想不起来初次与同学见面的情境,但是经过同学提示,终于回忆出来了。这些记忆的信息都保存在前意识层面,经过回忆会上升到意识层面。

二、意识的不同状态(一)睡眠人类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要用在睡眠上,这足以说明睡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睡眠也是意识状态的一种,此时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的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么清醒。

(二)梦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梦境是意识状态的一种特殊体验。

(三)催眠催眠一词是从希腊神话中睡眠之神“许普诺斯”的名字得来的。对催眠的广义界定是一些对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的一种觉知状态。

人们可以通过意识调节个体注意的范围,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对意识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深刻地认识个体间甚至是文化间的差异。对外界刺激的判断和反应与意识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一般知识、过去的经验以及当前的需要等很多东西来构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也会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价值体系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经验和记忆会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已经形成,所以个体注意到的环境中的刺激会具有某些特点。当他对现实的个人建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个体的自我感就具有了连续性。这就可以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接受同一文化中个体的特异性。

二:使命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使命的意思是: (1) [mission]∶派遣人去办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 (2) [receive orders and go on a long journey]∶指奉命出行。 (3) [messenger]∶指奉命办事的人。

三:自我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还记得前段时间谷歌研究员称 AI 已经产生了意识、具备了人格的新闻吗?最近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 AI 画作“以假乱真”,几秒钟内生成一幅画作,甚至赢得艺术大奖的事又让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一个被人工智能定义的未来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在技术不断飞奔向前的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人类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类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等问题的思考,也在时刻塑造着人类自己。从小说《我,机器人》《2001:太空漫游》到当代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话题的关切和思考,往往反映在了各个时代的优秀科幻作品中。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出身的作家江波,将自己从一个理科生走向科幻文学创作之路这件事看作是“命运的一部分”,他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说集,也可被视为我们这一时代对人工智能探索的最新注脚。

在有关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如何等问题的论争中,科幻作家江波属于坚信“人工智能终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技术乐观派。他甚至用9个故事串联谱写了一段属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断代史,并将其命名为《未来史记》,试图借助一个未来的视角,回看我们当下的人工智能道路。

江波相信,在人类历史的前两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人工智能将会引领一个影响深远的“智能革命”,从根本上颠覆人类社会的现有形态。尽管一个人机共处的世界在江波看来是我们终将抵达的彼岸,但他认为人类在此过程中能做的和思考的还有很多,包括如何对待人工智能,怎样让它们进行学习,能否让它们明白并接受人类的价值观……如果人工智能终会形成自我意识,那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末日随之到来,而重要的是这6个字:赋机器以文明。

江波

作为湛庐现实科幻系列中的作品之一,在《未来史记》近日上市之际,江波接受了36氪的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经

36氪:说说您写作这本书的背景、契机和目的吧。以及书名中的“史记”,您觉得在何种意义上这样的科幻虚构作品也是一种史记呢?

江波:这本书诞生的背景是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尤其是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冠军李世石这样的标志性事件。它是一个中短篇合集,这些小说的创作贯穿了我的整个写作生涯,但以系统性的思考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则是这本书的创新。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事件。从未来的视角来看,我们今天视为未来的事物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历史。所以这里虚构的是一个未来视角。史记作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多方面可以提供借鉴,借鉴最多的是它所包含的故事。而在我的这本书中,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结构上的借鉴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36氪:您觉得人工智能演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可以产生自我意识的。这一点现在在人工智能业界和学界是已经有所共识的吗?结合最近谷歌研究员称AI LaMDA 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和具备了人格,然而更多人对此是表示否定的,在大众看来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在当前也是一件不太能想象的事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这件事?您在序言中提出,“智能的诞生,其实是很多本能的叠加”,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江波:这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界对于自我意识的本质也没有达成共识,那么如何让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就成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只有在这样的时期,科学界之外的观察人士才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显然是支持人工智能会拥有自我意识这一边,因为我对自我意识的本质有一种判断:自我意识是一种对生物本体的识别需要。也就是说,一个机器的智能只要高到能够分别出外界环境和自身躯体,并且有效地指挥自身躯体适应环境,它就拥有了自我意识。

智能是本能的叠加,这个说法的含义在于,我们的躯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大量的本能行为。而智能的作用,在于让我们落入不同的本能模式。大脑的神经元极大丰富,可以形成众多的神经网络模式,哪一种神经网络模式会占据优势,需要由当前的环境因素结合历史经验来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智能过程。当一个生物只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的时候,是不会有智能行为的。只有当它的行为模式足够丰富,产生了选择的需要,智能才会登场。

36氪:您也提到,创新是自然界本来就具有的能力,创造新事物并不需要自我意识才能完成,那应该如何鉴别创新与自我意识所引发的创造呢?怎样定义AI的自我意识?

江波:演化的力量已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各种奇迹。人类所进行的创造,也可以认为是在大脑中发生的演化,它有一些必要条件:一个能够动态调节的大脑神经网络,来自外部的各种新鲜刺激。创新的本质,是大脑在尝试把各种事物的映射以不同方式连接起来,最后能够成功的就是创新,不能成功的,或许就是泡沫吧。这和生命的演化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如果把人认定为生物机器,那么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幻象,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定义之中。今天的创新这个词,更多的是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是一种表征。我说的创造新事物,其实说的是它的生物过程,也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在我看来,人类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大脑活动和生命演化的现象,在本质上是同构的,很可能也遵循同样的规则。生命演化的创新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已经存在,人类在自我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新活动,追究根本,也受相似的规律支配。

AI的自我意识,和人或者动物的自我意识一样,只要表现出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并且以行动来改善自身所处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认为具备了自我意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条件,机器的行为必须是习得,而不是赋予的。赋予的意思,在机器上,就是编程好的确定行为。习得的意思,在机器上,就是通过外界影响而形成内在逻辑,最直接的范例就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

36氪:这本书通篇读下来的话,会有一种基调乐观的总体观感,哪怕是在一些略有些黑暗的最后两篇短篇中,您也仍然传递出了一种对于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希望(看似邪恶的人工智能,从它们自身的立场来看不过是想要自由;机器之道里人工智能是“人类之子”)。但在普通大众中确实存在一种担忧,即害怕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受控制乃至与人类反目、最后甚至走向一种人类自掘坟墓的道路,您认为您持有的这份技术乐观主义是从何而来,它的理由是什么?

江波:这个问题取决于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如果把人工智能建立的社会视为人类社会的延续,那么人类的文明就没有断绝,只是换了一种形态。人工智能可以是人类的后裔,也就不存在什么自掘坟墓。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的结果。结果的好坏更多只是一个立场问题。真正的好坏,在于过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过程是平和的还是血腥的,这才是我们最终认定的这场替代(如果发生的话)究竟是善还是恶。我并不是乐观,而是希望这场替代能以人类所乐见的方式进行。人类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留下生物性的后代,我想这没有什么疑问。那么在一个物质条件充裕,人均寿命极长的社会中,人口的逐渐减少萎缩也是一种可以想见的情形。这种逐渐凋零的社会是否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衰败?这等于在问,人是否应该为几千年后的社会负责,还是只该为当下的自己负责。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答案,我个人的回答是人类社会最好留下直系后裔来继承文明,然而如果没有直系后裔,那么由人工智能这个旁系来继承,也无不可,只要人工智能能够支撑人类社会以平和无痛苦的方式逐渐萎缩,那么它就有自居为人类继承者的资格。

36氪:您认为人类应该如何赋予机器以文明?当自动学习进化到一定程度后,会不受人类控制吗?

江波:机器建立自己的文明必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设想人工智能的基础结构就是神经网络算法或者更先进的神经网络算法,那么机器所有的内在行为逻辑都是一个演化结果。没有人能预先决定方向,也无从了解它的内部究竟建立了怎样的一个逻辑。人类在这个节点,所能做的一切,只是尽量把一些对于人类有利的原则以某种形式灌输给机器,希望能影响到它的内在逻辑。这和人类教育后代有些相似,但要艰难得多。因为人类的婴儿,天生就是来接受和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能够很快地学会成人的行为,进而接受主流的价值观。而机器是一种异类。人类想要影响它,还需要设计出一整套特殊的教育方案来。这个有赖于人工智能专家的探索,整体上还是和教育孩子相似,但AI吸收的速度会快得多,产生的变化也会更为不可预期。赋机器以文明,这是一种呼吁,就像我们呼吁控制排放,减少奢靡,保护自然一样,是一种呼吁,一种愿望。它的具体实施,会是一个艰难摸索的过程。可能还没等人类摸索出来,人工智能就已经跳出了人类的掌控。

AI如果能够产生自行吸收信息的能力,就会产生相当强的独立性。至于说是否会脱离人类的掌控,则取决于人类是否设计出高于它的存在体系的安全装置。例如一道电闸。对于产生了“邪恶”思想的人工智能,直接断电后抹除是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可能能防范大多数事故。但哪怕只有一只漏网之鱼,整个防御机制就会宣告失败。从概率的角度,我认为彻底不受人类掌控的人工智能会出现,它以分布式的方式散布于整个网络中,要彻底消灭它极为困难。而且这样的人工智能,也会学会如何进行反击,那就更是一场战争了。

36氪:您在最后一篇中描绘了人类将自己的意识复制、达到永生后,不断与机器的融合却让人类变得暴戾甚至走向了自相残杀的悲剧结局,结合最近大家讨论的很火热的“马斯克称已经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过云端”的新闻,您如何看待意识上传这种技术以及它会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江波:我并不认为意识上传有任何的现实可能性。构建一个神经网络,让它不断学习某个人的说话方式,学习他的表情和决断方式,是有可能模拟出一个类似的‘虚拟人’来。但这个虚拟人和本体之间,并不是什么意识上传的关系,而是一种模拟而已。

意识上传,意味着对人的大脑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扫描。这在技术上极为困难。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和身体是配套的,如果一个意识上传了,相对应的,它必须也有类似的感官和运动器官,否则这个被上传的意识会感觉很奇怪,会陷入各种幻觉和不协调中。而当它重新和环境相协调,可能与最初的那个意识相去万里了。

36氪: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去走一条“人机协作”即协作型AI的人工智能道路,而不应该去发展独立型AI,也有人认为我们无法在人工智能中预置如同阿西莫夫所描绘的“机器人三定律”那样的保护措施,或者如您在书中所言,即使预置了“机器人三定律”也无法保证机器人不作恶,那您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呢(是否应该继续开发独立型AI)?

江波:阿西莫夫三定律是不可能内置在硬件中的,任何抽象的信条都不可能内置,因为抽象的东西首先就涉及到定义。一些具体的信条倒是有内置的可能,例如我们会本能地恐高。机器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机器人当然也可以做到对任何人形的物体产生保护欲。但这不是定义的人类,而是具体的人类。举例来说,一个机器人可以设计一种回避机制,只要有可能伤害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物体,它就会停下。这时,它遇到一个两条腿的稻草人也会停下。那么回避机制就要进行修正,判断稻草人究竟是不是属于人类。如果它能把稻草人排除出保护的范围,那么也就能够把其他特征的人类排除掉,比如一个残疾人。这时候,机器人的保护机制就转化成了对人类定义的设置。甚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被设计成只保护一个特定的人,那么其他人在它的逻辑中,就被排除出了人的行列。这肯定不是我们所设想的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样的抽象原则。所以将来的发展可能,机器人会有较为强烈的保护机制,让他们不要伤害人形生物,但这并不是抽象原则,而是纯粹的固定反应模式,有些像是本能。

独立型AI总会有人去开发,而我的观点是,只要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停止,那么独立型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它甚至可以在所谓协作性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被无意带出来。

至于它是不是好事,前边的一些回答可以作为参考。

36氪:这本书或者说短篇集与您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什么?请谈谈您对湛庐出版的这一套包含3本著作的“现实科幻系列”的理解?

江波:这本中短篇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而串联在一起的,可以说它是在某种指导思想支配下的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考特质。我想这大概是湛卢愿意出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湛卢的现实科幻系列,出发点就是曾经科幻的事物,已经距离现实很近,甚至进入了我们的现实之中。科幻所构建的图景不再是飘摇的海市蜃楼,而是身边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在湛卢的思考中,大概读者需要对此有所了解,有所认知。这是我所理解的现实科幻系列的意义所在。

36氪:您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毕业那年就发布了自己的处女作科幻作品《最后的游戏》,请谈谈您自那之后的创作历程吧。您的专业所学与您进行的科幻文学创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能为我们介绍下微电子所其他同学的一般职业选择吗?为什么您走上了这条文学之路?

江波:我在校期间写了许多小说,但都没有正式发表,只是挂在水木清华的BBS上,供网友批评。所以临近毕业发表的小说对我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我之后的创作,基本上维持每年发表一两篇科幻小说的频度,把它视为一种爱好而已。科幻小说的写作和专业之间几乎毫无关系,纯粹是我个人的一种喜好而已。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在理工科的领域,其中半导体芯片产业是个集中地,此外转行做金融也有一部分。像我一样变成一个文学工

文学之路是一条心路,它和一个人的从小到大的经历有关,和个人的兴趣有关,问什么驱使我走上文学之路,我只能回答,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它是水到渠成,而不是一个计划,一条预先设计的路。

36氪:近几年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幻题材在国内的一股热潮,比如影视领域的《流浪星球》以及近期很火热《独行月球》(但也有人批判起科幻的部分不够严谨硬核),您怎样看待这股流行趋势,以及这类虚构作品中的科幻成分?您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界有怎样的期许?

江波:我一直认为科幻作品应该包括极为广泛的内涵。最宽泛的定义,应该是作品中使用了来自科学文化的概念,就属于科幻。虚构作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是时代的趋势,因为我们的时代正是一个科学文化不断普及的时代。一个简单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9年,全国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人口从大约3%上升到大约18%,有约两亿的人口提升到大专文化水平以上,这部分人的精神需求中,科幻的比重会明显增大。新一代的导演和

至于说是否严谨,这取决于电影本身的定位。像《独行月球》这样的作品,因为是喜剧,严谨就是一个太高的要求,并无必要。如果定位为科幻经典,那要求自然又有不同。

中国的科幻,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文学,都正在走一条向上的路。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对应的。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在发生,它能持续多久,也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我只希望,中国科幻能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气象,产出众多优秀作品,把中国人的梦想做到未来去。

36氪:著名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的未来与我们如今的生活十分贴近,1992年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也首次提出如今大热的“元宇宙”概念,您怎样看待科幻作品乃至科幻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现实世界终有一天会实现科幻里的设想吗?

江波:大概只有最优秀的科幻作家,才拥有把科幻兑现为现实的机会。绝大部分的科幻作品,只是虚构的想象作品而已,提供的是消遣娱乐价值。那些居于科幻核心的作品,则具有强烈的未来主义倾向,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某些前瞻性的预测。阿瑟克拉克无疑是能够写出前瞻性科幻的作家之一。这样的作家极为稀少,不仅仅是科幻,在各种类型文学中,都会只有寥寥几个。

科幻作品会描述诸多的可能性,但真正落入现实的,只会是少数。期待科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予以启发,我并不认为这有普遍的意义,科幻对现实的普遍意义,在于在青年人的心中埋下对科学憧憬的种子。至于说特殊意义,那就是

终究有某些科幻设想,是会落入现实的。因为科幻的设想实在太多了,一个

书名:《未来史记》

四:危机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危机意识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然心态,也是一种警觉、

人若时时有危机意识,自然思想上,行事上就会有所仅慎、小心,处事更圆融、

最怕的是自己连危机意识都无,那就叫真的危机了

五:团队意识的意思是什么

很多人玩王者荣耀的时候,都会听到这两个字:意识。

那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通常都会用到这两个字,比如我意识到了我会倒霉,这相当于说是一种预感,其实意识在语气中也算是预感的一种,不过预感只是属于意识的一种。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意思就是如此,我们在游戏里面的意识体现的比较重要的一块,就是知道敌人会从哪儿来,知道怎么躲敌人的技能,或者往小了说,知道这个兵自己补的话,会不会补到最后一刀。

而高级的意思就是,在游戏中知道敌方会去哪儿,根据敌人的装备和动向来判断敌人想要做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其实在王者荣耀里面意识没有高低之分,即使是最基础的意识判断,也属于技巧的一种。

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意识就是判断敌人的动向以及技能动向。一般情况下,我们玩下路的时候要注意打野和中路,玩中路的时候要注意另外两路和打野,玩上路的时候要注意打野和中路,这就是意识的表现之处。

频率最高的自然就是我们经常判断敌人会往哪个方向放技能,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实际上意识并不是一个高端的东西,他在于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反应力而已。意识这种东西有些时候用语言来说的话有点说不清楚,大部分高手玩家都是在很多比赛中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是可以训练的:

1、多单排,多思考。思考什么?对面阵容是什么,他们擅长什么。比如对面韩信、李白,抓人厉害。那么我们线上的人就一定要猥琐,打野的一定要找机会反蹲!如果对面有打野刘备,那么他肯定是要去动小龙。提前埋伏会让这局非常轻松。

2、时刻观察小地图,这是一个基本的也是最好养成的习惯。

3、清楚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团战该开谁?站位是怎么样,团战是保人还是切人后排等等!

带线意识:玩家们最基本的意识。带线即是上中下三路兵线,小兵互推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英雄带线。游戏开局的时候玩家都会根据各自选择的英雄选择线路带线。小编要说的是,在带线的过程中,在前期没有大的优势之前不要把兵线压的太高,这样容易被对方游走的英雄抓单。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在中后期的时候,往往有很多玩家弱化了带线意识,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小兵推掉了一两座防御塔。所以每位玩家都需要有很强的带线意识,在游戏中发信号即使提醒队友带带兵线。

打野意识:相对于刺客玩家和部分的射手玩家。打野的意识根据技术和段位的进步而提升。所以对于打野意识很强的玩家来说,不仅己方的野怪是自己的,对面的很多野怪他们也不会放过。如果己方在对局前期失误较多,整体的经济已经逐渐被对方拉开了差距,那么这个时候差距最小的就应该是打野玩家了,对于他们而言,野怪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

主宰意识:这里说的主宰意识不仅仅包括主宰,还有暴君和黑暗暴君。在现在的版本中,黑暗暴君对团队的增益很大,而且还可以和主宰提供的BUFF叠加。所以有很多玩家会说这是一个暴君的版本。个人觉得这样说也不是毫无根据。所以对于我方的打野玩家或者射手玩家来说,无论是偷龙还是集合打龙,都一定要有非常完整的主宰意识。想想有一个带上红蓝BUFF和主宰以及黑暗暴君BUFF的输出类玩家,这对对手来说何尝也不是一种噩梦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0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