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曹操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不然也不会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刘备,占领荆州。那么曹操到底有有多能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曹操的武力值是毋庸置疑的,他曾经带领军队攻打乌桓,一个人就杀了敌军上万人,这样的战绩可以说说是惊人的。但是,曹操的武力值并不是最高的,因为他有一个人比他还要厉害,那就是吕布。
一、火烧赤壁中,曹操有了什么样的人物特点?
优质答案1:

1:多疑猜测----导致正需要的人才被杀 当时曹操的手下将士基本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所以要渡过长江,则需要训练有素的水军。当时荆州刘表原来的部下蔡瑁、张允已经投靠曹操,他们以前长期和东吴对抗,对水战之法颇有方略,这也是东吴所忌讳的。
曹操却听信谗言,草率地把蔡瑁、张允杀了,导致水军以后的训练和打仗,没有了正确领导。 也正因为没了内行的指导和参谋,导致后来庞统的连环计得逞。如果蔡瑁、张允活着,马上就能意识到把船连锁在一起的危害,遇到火攻则无法自救。
当然了他们作为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也必然熟悉当地的气候,也就能知道即使在秋末冬初也可能刮东南风的,如果东南风刮起,再使用火攻,则必然奏效。(曹操虽然意识到了把船锁在一起的危害性,但是却认为这个季节不可能刮东南风,因为他通晓天文,知道节气,但是却没有蔡瑁、张允那样生活的实际经验)。
所以可见一个领导在用人上一定要谨慎,尤其要使用熟悉环境,对行业有深刻理解的有经验的人士。 曹操之所以草率杀死蔡瑁、张允,其实因为他本身在心底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他们是卖主求荣的小人,所以现在有事触发,马上动手杀之,可见是成见在做怪。
2:求贤如渴----导致苦肉计和连环计实施成功 曹操对那些卖主求荣的小人看不起,但是对于天下的名士和有气节的人却往往恭敬有加。导致经常轻信这些人。 东吴的阚泽和黄盖配合,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
阚泽到曹营联络黄盖投降之事,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深表怀疑,便教左右推出阚泽斩之。然阚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曹操觉得这才是义士,在心底也表钦佩,所以曹操就轻信了。对于这样的志士,曹操是很容易被打动的,这也是感情上的缺陷,导致理智被蒙蔽。
同样东吴的庞统(号凤雏,当时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投奔曹操,其实是为了实施他的连环计。庞统建议曹操使用铁链锁把各个船。解释说,只要船只锁在一起,这样北方的将士就不怕颠簸,能顺利渡江。其实是为了东吴能使用火攻成功。
因为所有的船只链在一起,火攻的时候就不能走脱。 曹操这么一个精明的人,也没想到,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双方严密封锁江岸,庞统作为一介书生,怎么就能独自渡江叛逃,投靠自己呢? 并且当庞统成功施计后,要求再回到东吴,游说其他人也投降曹操。
曹操也没想到其中有诈:既然庞统能冒着风险投降了,就不可能敢再回去了,并且投降之时也未带家眷,放在江南,也未做妥善安排,这样的投靠方式难道不存在问题吗? 向来多疑的曹公却丧失了警惕性。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太爱惜人才了,凤雏先生是名盖天下的贤能之士,虽然曹操为一个权倾天下的大人物,但是可以说他在凤雏先生这样的贤才面前,内心中已经无形恭卑了几分。
这也是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所养成的。所以就没想到这些人竟不为自己办事。 同样当徐庶说为自己去抵挡韩遂、马腾时,曹操甚至是怀着感激之情在大战之前把徐庶放跑了。因为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向来不为曹操出招(徐庶语“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
这次突然给自己面子,表示愿意效劳,当然曹操就有些受宠若惊了,也就没想别的。 求贤如渴是好事,但是过分了就吃亏了。曹操对小人多疑(例如对蔡瑁、张允),对贤才(例如阚泽、庞统)恭敬,从而也导致丧失了警惕性。
因为曹操只注意到了贤才能力的一方面,但是却忽略了这些人是否是真心为自己办事的。所以就出现了大大的失误。这也是曹操的“不唯德只唯能”的主张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哪个时代,在许多信奉儒学的贤才眼里,曹操是一个乱汉的奸臣。
很多人是不可能为为曹操办事的,反倒那些小人(蔡瑁、张允)),不为气节,只为势利,反倒是真心帮曹操的,但是曹操却没有正确进行鉴别。 3:轻浮得意、厚颜好色----导致骄傲自大,警惕性丧失。
大战之前,曹操大宴群臣。当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曹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就多喝了几杯酒,然后就有些不知道高低了。
竟然在首先面前说起自己风流的想法::“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一副自鸣得意之像。一般人尤其作为领导,即使心中有这种想法,也不轻易说出,但是曹操却不然,在自己的手下面前把这点想法都说出来了,这样下边的人怎么看呢? 可见曹操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高兴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不象刘备那样沉稳,深有谦谦君子之风。这也是当时许多正人君子不愿意和曹操同流合污的原因。 并且曹操竟然在喝酒的时候,随手杀了自己手下颇有功劳的刘馥,就因为他说了一些让自己扫兴的话。 虽然罗贯中对曹操有贬低之意,但是刻画出这样的一个人物还是惟妙惟肖的。
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现实社会中还是大大存在的。 因为曹操性格上存在上面的缺陷,最导致东吴的三步计划得到实现: 1:杀蔡瑁、张允,掌握水战优势; 2:使用连环计,保证火攻成功; 3:使用苦肉计,使对方防御松懈。
所以看来一个人的性格缺陷还是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优质答案2:
火烧赤壁中,曹操呈现一个骄傲自满,智商为零的人物特点。
看三国演义的赤壁大战,感觉曹操都快成傻子了,被江东和诸葛亮简直当猴子耍了。
最开始,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盗个假书,曹操就把两水军都督杀了,曹操真傻。接下来庞统献连环计,曹操就信了,曹操太傻。再下来,黄盖诈降,曹操还是相信。曹操是不是鬼迷心窍,变傻子了。
二、如何评价曹操的一生?
优质答案1:
曹操的一生怎么说也配得上是“传奇”两个字啊,曹操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一生戎马,不是在打仗,就是打仗的路上,顺便路上在截取几个别人家的媳妇,岂不美哉,曹操的后半生几乎都已经被大家所熟知,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盘点一下这个“传奇”的前半生吧。
曹操的身世一直都是鲜少别人提起,其实曹操是个阉三代。是的就是这个阉,因为曹操的的父亲曹嵩其实是老一代宦官头头曹腾的养子,在东汉朝廷上的众多宦官的子弟当中,曹嵩确实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虎父无犬子,这样优秀的父亲培养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很差啦,所以曹操在年仅19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一开始是任职孝廉,后来没多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曹操这一上任可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纪律严明,光是打板子的大棒子就准备了十多根,生怕大的太多给打断了可能是。并且就放在这衙门边上,目的就是警告众人,谁要是敢在我这犯了事,那么被这些棒子打死,就是你们的结局。别说后来还真的有一个宦官的叔父以身试法,结果曹操真的是一点没惯着,直接拿了人头。至此只有,再也没有人敢在曹操这犯事。
曹操这也太狠了,导致自己当时得罪了不少大的权贵大人,但是曹操父亲毕竟还是牛逼啊,所以曹操也只是被调遣至顿丘,任职顿丘令。
后来在公元前178年的时候,曹操当时是23岁,曹县长的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不受宠,被废了,导致曹县长也跟着受了牵连,官职也被罢免了。只能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个失业青年,整日也是无所事事,没事可干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80年,就维持了两年,那年曹操二十五岁,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仪郎,差不多就是个皇家顾问的官职,曹操在当皇家顾问的时候,就经常会跟当时的皇帝上书进谏,为君主出出主意,分担分担忧愁,这不都是身为臣子应该做的吗,虽然曹操的做法偶尔也会有点成效,但是无奈当时东汉的朝廷之上腐败之气已经深入骨髓,实在是拯救不了了啊。
后来到了曹操二十九岁的时候,黄巾起义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曹操就被拜为骑都尉,跟皇甫嵩等人一起去进攻黄巾军,结果曹操大败敌军,斩地方首级数万,随之紧接着就升官了,成了济南相,后来的曹操还和一开始刚走做官的时候一样,纪律严明,不管你是谁,犯错就是罚,不听话就是斩,所以当时在曹操的一番整治之下,贪官污吏确实是少了少。不久之后,朝廷想让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不爱干,就直接告辞还乡了。
到了曹操33岁的时候,汉灵帝为了巩固政权,任曹操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掌管近卫进军,这个时候,曹操俨然变身成为汉灵帝的亲信啦。
好景不长,就在曹操34岁的时候,汉灵帝驾崩了,太子继位,太后垂帘听政,大将军何进这个时候就图谋不会,想趁着这个时候,诛灭十常侍,但是无奈的是这个何将军的智商不是很够用,被董卓拿了人头,这个时候董卓就开始立献帝,自称太师,把控朝政,算是把人家国家给偷来了。
这个时候该说不说,跟董卓董太师比起来,我们曹某人还是很有节操,曹操看不上董卓,于是乎就改名换姓,逃走了到了陈留,直接在陈留起兵了。曹操三十五岁的时候,二话不说,直接命人去讨伐董卓,后来董卓被曹操打的屁股开花,于是就拿汉献帝作为威胁,让献帝迁都长安,这就是最开始的挟天子了。
曹操36岁,在本命年的时候为东郡太守,大败黑山军,南匈奴等。37岁的时候进攻黄巾军,组成了青州兵。在之后就开始扶摇直上的当官路程,攻克徐州十几座城啊,为父报仇啊,再战吕布啊,一直到喜提献帝,开始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再后来的后来都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了。
对于曹操如此传奇,硬气的一生,换做是你,你会喜欢吗?
优质答案2:
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评价不同: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功绩伟大是真男子是大丈夫;老百姓(民间文学)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道德层面上不买账。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教化精神来看,《三国演义》开篇桃园结义,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16字方针就为本书定了调子且一直唱到底:符合这种精神则颂之不府合则批之。
作者借三国这段历史,创作《三国演义》用文学作品这种模式对中国文化起到教化作用。里面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刘、关、张、渚葛先生及曹操等都深入人心。
最后李老师总结中国文化政统变于上道统传于下,上面政权不管怎么变更,下面的文化传承一致没变,这很重要,是大事。
想起南怀瑾大师在评《论语》里有一说法,说国家可以灭亡,但文化不可以。是的,历史上元也好清也好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但中国文化一脉传下来。
感谢李老师拨云雾见晴天,把我们知识的能见度提高开阔。[祈祷]
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何生性多疑?
优质答案1:
曹操小时候,邻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非常茂盛,树枝伸到他家,枣子结的又大又圆,红白相间,光滑肥嫩,很是诱人。曹操眼盯枣子,馋的吞咽口水。他爸爸看到了,说:“小操,是不是想吃?”曹操点点头。“嗯,这就对了。别家的东东,只要想吃,就想办法嘛。”
曹操眼珠一转,说:“用杆子打。”他爸爸摇头:“你噼里啪啦,弄出大的动静,邻居怪罪。”曹操挠挠头,手指了指梯子。曹爸爸竖起拇指,帮他把梯子搬到墙边。
曹操顺着梯子爬上墙头,连吃带摘,弄个盆满钵满。低头一看,梯子没了,爸爸也不见了。他急得抓耳挠腮,又不敢大声喊。只好自己想法,扒着墙边往下出溜,一屁股蹲在地上,摔疼了也不敢吭。
回到屋里,他爸爸教育儿子:“我这是教给你,不要轻信任何人,亲人也要留小心!”
因此,曹操多疑,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后来看到当皇帝不错,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怀疑一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成为一代奸雄。(此文纯属虚构,博友一笑???)
优质答案2:
这与曹操成长有关,在当时险恶环境下,多一分谨慎,多一分成功机会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