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秦国要灭掉他的国家?这些问题都是历史爱好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公孙鞅是一个什什么样的人,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让秦国如此恨他。公孙鞅出生于战国时期,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学习习上十分刻苦。后来他考上了魏国的稷下学宫,成为了一名博士。在学习期间,他不断的钻研学问,最终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学者之一。
一、卫鞅的儿子怎么死的?
卫鞅本人是车裂,但他儿子史书上没说,只是说卫鞅被灭族了,儿子当然死了。

二、甘龙和商鞅谁先死?
商鞅先死,商鞅公元前338年去世,甘龙公元前335年去世,两人是政敌。
商鞅,姬姓,卫国人,卫国国君后裔,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在秦国实施严刑峻法,重农抑商,还改革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
三、商鞅为什么会死在自己的法则之下呢?
优质答案1:
秦国走向强大,商鞅居功至伟,事后商鞅为惠王所杀,我们都知道,但是传统的说法是秦孝公的离世加速了商鞅的悲剧,孝公是商鞅的保护伞,改革商鞅得罪很多人,孝公一死,这些人必定反扑,所以商鞅的结局注定不好,不过就算孝公长寿,商鞅也难逃一死,这又是为何呢?在《战国策》有过一个记录,其内容大概是孝公计划死后将自己的位子禅让于商鞅,如此反常的决定为何英明的孝公会这么做?从夏开始,“禅让”就告别历史,开始成为嫡传,在这之后,历史实行“禅让”的诸王基本都是昏君,帝位就是他们玩乐的根本,一个正常的皇帝是不会把位置赠送给外人的,显然,孝公并非那些昏庸之辈,难不成他真的大公无私到如此地步?为了秦的发展,甘于让与有才的商鞅?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啥!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孝公不会让帝位给商鞅。其一,秦国不奉行禅让,尧舜之流根本不入孝公的法眼,儒家那套孝公看不上,商鞅作为法家的佼佼者,正是他富强秦国所需的人才;其次,孝公去世前,秦国的强大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位子给了商鞅多此一举;其三,孝公并非昏君,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也并非笨蛋,完全有能力带着秦国走下去,所以商鞅的能力他已经不太看重,更不需要商鞅为秦国的大方向做政策性的指导。《战国策》有一定的权威信,一般来说它是不会忽悠人的,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孝公的做法就很难理解了,难不成孝公是在忽悠商鞅?鉴于老商给秦国带来的改变,实在是不知道如何表示感谢了,于是乎,就说出这样的话,让商鞅感动,继续为秦国卖力。答案并不是这样,孝公虽然没有商鞅改革的能力与魄力,但是他有作为帝王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对于未来的形势他看得比商鞅更为清楚,以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其实商鞅已经没有用处,是时候该让他告别世界了,于是为商鞅策划这一个局,作为谢幕,这又是为何?其一,商鞅变法,商鞅的威信之高是惠王不能不及的,孝公考虑自己百年后,会无人镇住商鞅。秦律基本都为商鞅所创,其严酷性百姓望而生畏,举国上下,无人不对他惧怕,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甚至是将来的惠王也受过法律的照顾。这样的商鞅如果没有孝公的威慑,想要做老大是很简单的。所以,孝公聪明啊,那我就把我的位置给你吧,趁我还活着的时候,商鞅自然是要拒绝的,那孝公有话说了,我给你,你不要,那以后可就不要考虑我家祖传的位置了啊。其二,激励自己的宝贝儿子,惠王听到爸爸要把位子传给一个外人,惠王怎么能不生气,当然在怨恨父亲的同时,只能把怨恨给了商鞅,若非你的存在,爸爸和我还是好关系,都怨你,这样秦惠王和商鞅的关系就如同水火了。其实早在变法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积怨太深,现在位置归属弄出这么一个事儿,惠王对商鞅的怨恨可就更深了,不管自己能不能上台,商鞅必须收拾!其三,将改革中激发的矛盾都推给商鞅,改革必然是突破旧制创立新制的过程,所有必然触动守旧势力的利益,怨气产生在所难免,老百姓自然无所谓,上面是啥政策,我们就执行什么政策,对于秦国贵族来说,那可不一样,商鞅是断他们的财路,所以变法产生的怨气必须有人背锅,孝公护犊子,总不能让别人怪儿子,于是乎,怨气自然在自己和商鞅身上,反正自己要死了,那商鞅就得好好“背锅”了,位置传给商鞅,无异于把所有矛头都指向商鞅,商鞅智商高,但是情商低,等到惠王上台,那就是他的离别之时了。或许商鞅临死之前怀念孝公,但真相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孝公为他准备好的,他只能去那边咨询孝公了。故事就到这了,商鞅可以说是秦国走向强大的牺牲品,看官大大对于此可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
优质答案2:
因为商鞅主张酷刑,不可否认,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搞出了一套非常严苛的法令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户籍制度。让每一位老百姓都有户籍,也就是身份证。随时都能查得出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没有户籍的人是没办法住旅馆的。
商鞅拿不出户籍,所以压根就不给他住店。如果查到你没有户籍却也住了旅店,那么对不起,旅店老板跟你一样有罪。所以旅店老板是不可能收留没有户籍之人的。商鞅在这个时候才感叹,原来是自己的新法害死了自己。那个时候商鞅的依靠秦孝公刚刚去世,他自己都没想到报复来得这么快,因为他的变法导致了秦国内部刑罚严苛,而且贵族集团对商鞅非常不爽,他们一直想要置商鞅于死地。
新上任的秦惠文王对商鞅也是恨之入骨,所以商鞅只能逃离秦国。当时满秦国都在追查商鞅的下落,他是通缉犯,是拿不出户籍来住店的,所以旅馆老板就没让他住店。如果换到现在,公园躺椅上躺一个晚上,其实也就过去了。可是当时的秦国大晚上是没人出来的,基本上都处于宵禁状态,而且有巡逻兵在外面巡逻。
魏国拒绝商鞅引渡,商鞅无奈,只能回封地起兵。商鞅如果没有住店的话,一定会被秦国的巡逻队给发现。他原先的计划是逃到赵国去,可是现在压根就没有时间出关。所以他很无奈地想要去魏国,魏国之前跟秦国打过仗,当时商鞅抓了魏国丞相公子卯,所以魏国一口拒绝了商鞅的引渡想法。
无奈之下的商鞅,只能选择偷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这是他在秦国唯一能够逗留的地方。到了商以后,商鞅开始组织封地上的人马,对秦国的郑县发起了进攻。这其实已经算是谋反了,所以商鞅死的不冤枉。秦惠文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刻发兵攻打商鞅,结果商鞅兵败被杀。他的尸身被秦惠文王吩咐带回咸阳,车裂泄愤,此外商鞅全家也都被秦惠文王杀害。
商鞅得罪了众多权贵,所以他的结局只有死。商鞅在秦国变法,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得罪了所有权贵。他居然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贵族自古以来都是世代相传,这个时候商鞅废除这一制度,无疑就是在向全秦国的贵族做出挑战。
这是这些贵族们所不能容忍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他废除奴隶制度,鼓励奴隶和普通百姓为国建立军功。这一制度虽然激发了普通人的斗志,却再一次伤害了贵族的利益。家里从此没有奴隶可以用了,这些贵族还不闹翻天?
其实商鞅就是要跟这些人斗,不斗变法就没办法进行下去。秦孝公活着的时候,是百分之百地支持商鞅变法的,可是他四十多就死了,所以商鞅失去了大靠山,后来上台的秦惠文王也遭到过商鞅的处罚,所以商鞅必死无疑。
商鞅差点成为秦国国君,这也是商鞅必死的原因。因为变法大成,秦国从弱小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西方大国,让诸侯们都不敢小觑。所以秦孝公是相当赏识商鞅的,在《战国策》里甚至讲到,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是想要把秦国国君的位置让给商鞅来坐的,他担心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秦惠文王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商鞅知道这话说出来以后,自己必死无疑。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商鞅连连磕头表示拒绝,不过这件事传出来以后,秦惠文王包括秦国那些贵族,对商鞅更加充满敌意了。商鞅本身是镇不住秦国这些贵族的,所以就算他接受了王位,也不可能做得下去。
我认为秦孝公是故意想要商鞅死,因为商鞅活着,对秦惠文王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能存在。变法已经大成,说实话商鞅的作用已经不大了,他再活下去,那就是子孙们的障碍了。
总结:商鞅变法得罪贵族,所以不得不死。商鞅在逃跑的时候,想要住旅店,可是他是通缉犯,拿不出户籍来,所以没法住。这是他自己定的户籍制度,最后害死了他。无奈之下的商鞅,只能选择偷渡魏国,可魏国因为被他击败的事情不接受他,所以商鞅只好回到封地发动起义,结果兵败被杀。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废除了奴隶制度,这些政策虽然有利于国家,却不利于这些贵族,所以贵族们对他恨之入骨。商鞅变法大成,秦孝公在临死前甚至希望将王位传给商鞅,其实这是希望商鞅去死,因为商鞅功高盖住,阻碍了后世之君的发展之路。秦孝公深谋远虑,商鞅其实是他害死的。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