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什么时候死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儿子朱棣篡位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允文继位,但是朱允文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朱允文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削藩。他先是把燕王朱棣封为藩王,然后又把自己的叔叔朱高煦封为藩王。朱棣在位期间,对藩王的管理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朱棣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藩王的不满。

一:刘伯温什么时候告老还乡的
马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及统治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朱元璋也常常将马皇后比作唐朝时期的长孙皇后。朱元璋脾气暴躁,而马皇后则从容优雅,在很多时候能够很快平息朱元璋的怒气,这不失为大明臣子之福。很多大臣都得到了马皇后的庇护,比如著名的谋臣刘伯温。刘伯温在元朝的时候并不被重用,大部分时候他都处在隐居状态,后来出山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最终建立了大明江山。
朱元璋脾气比较暴躁,登基之后,对过去跟随他的那些臣子很少会手下留情,所以很多功臣都被处死,而刘伯温也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了脑袋,但即便如此,生性耿直不圆滑的刘伯温还是被朱元璋盯上了。
朱元璋越看刘伯温越觉得刘伯温有不臣之心,有时候在和马皇后一起的时候,朱元璋也显露出想要除掉刘伯温的意思,马皇后心里很忧虑,要知道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马皇后知道想刘伯温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别的心思的。
为了不让功臣含冤而死,有一天马皇后就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了一篮子水果。刘伯温感觉很奇怪,自己最近并没有立什么功啊,皇后怎么突然就赏赐了水果呢?等刘伯温打开篮子的时候,就更加奇怪了,因为偌大的篮子只有三个水果:两颗枣一个梨子。三个水果静静地躺在篮子里。
刘伯温知道,马皇后既然送水果来了,还送了这样奇特的水果,必然是有深意的,究竟是什么呢?突然,刘伯温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早早离去”吗?看来皇帝是真的容不下他了。本来他最近就一直在寻思要不要告老还乡,看来得加快步伐了。
于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刘伯温就乞骸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本想解决了刘伯温的,但现在他要回老家,倒也可以,眼不见为净,就留他一命吧,于是就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然后刘伯温就回到了老家。
正是马皇后善意的提醒,救了刘伯温一命,虽然后来刘伯温还是不免一死,但至少在那一刻,他是感激马皇后的。以上内容并非出自正史和野史。而仅仅可能是民间传说,甚至可能都不是民间传说,而是现代人编造的一个故事。
其实细想一下,这个故事就不可能发生。如果朱元璋真的对刘伯温动了杀心,马皇后会这样提醒刘伯温吗?答案是否定的。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是大明的皇后,她会护着大明的臣子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其实就是为了朱元璋。所以在史书中我们会看到她数次劝谏朱元璋饶恕大臣。
比如有人告发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想要杀死郭景祥,朱元璋就决定杀了郭景祥的儿子,而马皇后就劝住了朱元璋,她对朱元璋说: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查了一查果然如此。马皇后还救过镇守严州的李文忠,再就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
宋濂的孙子被牵扯进胡惟庸一案中,宋濂因此被牵连,朱元璋决定杀了宋濂,马皇后对朱元璋说: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但朱元璋置若罔闻,还是想要杀了宋濂。等朱元璋再和马皇后吃饭的时候,马皇后置办的饭菜中既没有酒也没有肉,朱元璋好奇,就问了一下,马皇后就说了:
“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气的朱元璋不清,太子朱标还因为救宋濂跳了湖。朱元璋最终决定流放宋濂。
所以,如果马皇后真要保一个功臣,那么她会直接劝谏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执意要杀死功臣,那么马皇后也不可能去提醒那功臣告老还乡,即便这个功臣是冤枉的,也是如此。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妻子,夫妻本为一体,她尽了力,如果就是保不住,那就只能如此了。
刘伯温告老还乡并不是马皇后提醒的,而是他自己决定的,大明建国之后,刘伯温的政治理想其实很难在朝堂上得到实现,所以时间一长,他不免心生倦意,就有了远离朝堂的准备。朱元璋曾想让刘伯温做宰相,但是被刘伯温拒绝了,他对朱元璋说: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等到了1371年,61岁的刘伯温被准许告老还乡,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真正远离京城的政治。后来还是被胡惟庸抓住了错处,朱元璋动了怒,虽然没有问罪于刘伯温,但却把刘伯温的俸禄都撤了,而进京后的刘伯温也被扣留在京城。
1375年的春节,刘伯温生病,朱元璋终于决定派使者将刘伯温送回老家,但是朱元璋回到老家后,很快就去世了,至于死因,则和胡惟庸脱不了干系。当初刘伯温在京城生病的时候,胡惟庸曾带医生去看望刘伯温,还给刘伯温开了药方,抓了药。
结果刘伯温吃了那药之后,感觉“有物积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说刘伯温之所以那么快就死了,和胡惟庸有很大的关系。可怜刘伯温,为大明鞠躬尽瘁,虽然没有被朱元璋除掉,但也算是冤死的。
二:刘伯温什么时候洪武几年死的
朱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病逝。1375年5月16日一代军师刘基去世(传胡惟庸毒死)。
三:刘伯温什么时候出生的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纵观刘伯温的一生那也是轰轰烈烈,早年间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后来被朱元璋请出山,开始为他出谋划策,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民间有很多关于刘伯温的传奇故事,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能掐会算,尤其是在军方面更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一直深受朱元璋的赏识的原因。其实刘伯温在文学上也是有着很高的造诣,整个明朝的读书人中,也只有刘伯温、王阳明、杨慎、唐伯虎等人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少年时代的刘伯温便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公元1311年7月1日出生于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也就是今天的温州文成县,自小便是开始接受传统的教育,十几岁便是在当地小有名气,不仅文章写得好,同时诗歌也是很出色。
虽然现在只要一提起刘伯温,人们立马会想到他的政治功绩,从而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其实作为当时的一代文学大师,他也有很传世名篇。
笔者今天为大家推荐刘伯温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诗,也就是这首《绝句·人生无百岁》,这首诗虽然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很显然写得最为深刻,毕竟明朝的诗人与唐朝和宋朝的诗人那是有区别的。
这一时期的很多文人,其实是失去了对于诗歌正确的理解,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创作,前面的唐诗和宋诗高度摆在那里,想要超越前者,那几乎是不太可能。所以要么就学习唐诗的抒情,要么就学习宋诗的哲理,很显然刘伯温在这两者之间拿捏得很到位,他的这首诗不仅抒情,同时还充满了哲理。
《绝句·人生无百岁》
明代:刘基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刘伯温后来虽然很悲惨,当整个大明王朝安定了之后,他失去了影响力,从而被朱元璋以一碗毒酒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嘘。那这首诗到底写于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已经是无从考证。
这首诗其实是很普通,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只是那么漫不经心地描写自己的对于人生的感悟,但由于是历经了风雨,也就令这首诗处处充满了哲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会有帮助。
第一二句着实是很平淡,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并没有引经据典,但同样写出了
属于他的个人风格,充满了一种独特韵味,以及深刻的哲理,“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这两句从字面上来看,那是比较好理解,一个人那是不可能活到一百岁,这根本就不可能,也是违背了自然规律,退一万步说即使是能够活到一百岁,可那又能够怎么样呢?诗人最后这一反问,立马令此诗意境全出,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沉思之中,进一步去思考人生。
第三四句同样经典,诗人正是举出例子来,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英雄豪杰,可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早已是化为了尘土,撒入到了江河湖海之中,当真是尘归尘土归土,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最后这两句写得最为通透,把人生解读得更为深刻。
刘伯温的诗自有一种独特的感伤之怀,不过这种独特性,也正是他作品最突出的一个品格,诗人正是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进这首诗中,从而使得这么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却又是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章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四:刘伯温什么时候出山
刘伯温的称号:曾经古人有一种说法,大梦先觉刘伯温,神机妙算刘伯温。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1360年已近知天命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其打江山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之为得力的助手可见当时刘伯温是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