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呢?这就要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说起了。当时的明朝已经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断,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且还有李自成这样的强敌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下令处死了魏忠贤。但是魏忠贤毕竟是一个宦官,他不可能一下就将所有的东西都交出来,所以他只能留下一些自己的心腹,然后让他们帮助自己做事。
一: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要啖其肉

二:崇祯该不该杀袁崇焕
你认为崇祯皇帝诛杀袁崇焕操之过急。首先我们来看看崇祯杀死袁崇焕的原因,袁崇焕掌握辽东地区的防务,他在这里已经部署了严密的防御,皇太极纵使天纵之才,也难于逾越山海关这道关卡,这是清朝大军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袁崇焕只要守住这道关卡,大清政权就很难入主中原,但是这不是进入中原的唯一一条道路,有很多小道可以直通京城,皇太极采用了极其冒险的方法,带领一支小分队直插敌人心脏。皇太极这一招可谓是兵行险招,如果成功了可以一举占领明朝都城,宣布大明王朝破产,自己可以登基称帝号令天下,但是这支小分队没有任何后援部队没有后勤保养,一旦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皇太极自己身陷囹鱼,恐怕他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灭掉敌人,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皇太极只要等待时间慢慢流逝,它必将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想到皇太极会如此急于求成问鼎中原,皇太极的人马已经杀到了京城,袁崇焕仍然后知后觉,没有意识到皇太极的战略部署。袁崇焕立刻挥师赶往京城,虽然赶走了皇太极的部队,解除了京城的危机,就下了崇祯的性命,但是崇祯并不相信袁崇焕的行为,认为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有所勾结。
在乱世当中,人心各异越重,真有这样的怀疑理所应当,但是他应该更加准确地分析整个过程,袁崇焕如果投靠了大清政权,它只要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就能够放清朝大军入关,完全没有必要费尽周折演这样一台大戏。崇祯杀死了袁崇焕,辽东防务彻底崩溃,皇太极手舞足蹈,在家里放起了鞭炮,清朝也解决了心腹大患。
三:崇祯杀袁崇焕的后果
只可惜事与愿违,当初袁崇焕蒙 冤人狱之时,朝野为之震动,一些直言敢谏之士迅速行动起来,争相谏疏,为袁崇焕辩 白。在辽东将领中,祖大寿是营救袁崇焕最“给力”的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 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帝不准。在袁崇焕谋反案的审理过程中,东阁 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一直持保袁的态度,年逾古稀,还向崇祯帝叩头,力谏“临敌 易帅,兵家所忌”,“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哭着请求皇上明察,慎重处置,崇祯帝 拒不纳谏。四:崇祯杀袁崇焕的圣旨
这个很正常,因为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因为崇祯还要用袁崇焕平辽也就默认了袁崇焕的所做所为,但一发现袁崇焕根本不能完成五年平辽后抓捕了袁崇焕经过八个月的审讯后以米市资敌、私通敌酋、矫诏杀将为由凌迟了袁崇焕。其中矫诏杀将就已经说明了毛文龙的冤屈,加上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私刑没有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所以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平反。崇祯死要面子还体现在以陈新甲主持议和泄露后把陈新甲推出去顶罪的行为和南迁时被东林党戳穿的死不认账,到煤山上吊之前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过是派人收拢了魏忠贤的遗骨厚葬而不是替魏忠贤平反。至于南明不给毛文龙平反主要是满清四王中有三个出身于东江军。
五:崇祯错杀袁崇焕
对于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袁崇焕,自毁长城一事,史学界的观点几乎已成定性,那就是:崇祯帝昏庸多疑;皇太极的反间计手段高明。
真的是这样吗?作为历史小白的我,却斗胆向传统定论“开炮”:①皇太极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存在着明显的漏洞。②袁崇焕被杀,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崇祯皇帝的昏庸!他在维持“东林党”与阉党势力的平衡。③袁崇焕自己也有责任!他的所作所为,不得不让崇祯皇帝产生无限的“遐想”。
如此综合因素的凑合,才是造成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的原因的拼接。
首先,让我们了解皇太极为什么对袁崇焕非得用“下三滥”的反间计?
后金在与袁崇焕的数次交战中,屡战屡败使得皇太极不得不使用“反间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南下,向明王朝发起进攻。
镇守宁远城的是明末悍将袁崇焕。皇太极深知其厉害。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虽能征善战,一世英名。可就在三年前(公元1626年)的“宁远战役”,在与袁崇焕率领的明军对垒中,裁了个大跟头。在明军的炮击中,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八个月后,后背疸发而死。
继位后的皇太极于次年又率后金军队兵分三路南下进犯明朝,同样又被袁崇焕打败而退。
由于与袁崇焕的屡战屡败,皇太极终于得了个“教训”——袁崇焕善于用兵,将士守城意坚,宁远固若金汤。
皇太极不想与袁崇焕正面硬碰硬。于是,他便换一种打法——改变进兵路线,绕开宁远、锦州,从龙井口、大安口(今河北遵化)绕到河北,直扑明王朝京城北京。
这大出袁崇焕的意料。当他得知后金军队的去向后,便和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赶了两天两夜,火速驰援北京。到达北京城下,丝毫没顾得上休息,便投入了与后金的激烈战斗中。后金虽然进行了数次猛烈的进攻,但均被明军打败。
城池久攻不下,皇太极只得下令退兵回营。由于与袁崇焕交战的屡战屡败,他对与袁崇焕正面鏖战硬碰硬失去了胜利的信心。为了实现后金灭明的抱负,首先得除掉袁崇焕。
可在军事上又讨不到便宜,怎么办?正面交战不利,那就来阴的吧!于是,皇太极想到了“反间计”,离间崇祯皇帝与良将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借崇祯帝之手,除掉袁崇焕。
这就是皇太极要施行“反间计”的原因。
皇太极的反间计并不严谨,可偏偏崇祯帝就轻易中计后金军队刚到北京城郊时,曾俘获两个明朝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德成”,现正羁押在后金军营中。
皇太极深知崇祯宠信宦官,便决定借助杨、王二人,来实施自己的“反间计”。他找来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先”,对他们面授机宜,你们去“这样,这样……”。二人心领神会,领命而去。
他们故意来到两位太监睡觉的地方,然后煞有介事地耳语:“今天撤兵是大汗的计策。”
“什么计谋?”
“在撤兵前,我看见大汗一个人骑马向前行去,敌营中这时有两个人出来,面见了大汗。他们好象在商量什么事,很久才分开各自回营。”
“看来,袁崇焕与我们大汗有密约。”
“应该是。我们就等着马上大功告成吧!”
几天后,高、鲍二人制造了一个看管俘虏松懈、疏忽的假象,让两位太监“有机会”逃跑了。二人到了北京后,便将“偷听”得来的“情报”密告了崇祯皇帝。
崇祯帝深信不疑,便以“议饷”为名,将袁崇焕、祖大寿召入皇宫。他对袁崇焕指责了一番,逮捕入狱。不久之后,便处死了袁崇焕。祖大寿知道后非常惊恐,便率辽兵逃出了关外。
崇祯为什么就轻易相信了两位太监的“情报”呢?首先,他认为“情报”是太监“偷听”得来的。“偷听”得来的“情报”才最可信。其实,这哪里是“偷听”啊?是后金兵明知太监是醒着的,却假装以为二人睡得很沉,故意“泄漏”给两位太监的。
我为什么说皇太极的“反间计”不严谨呢?
既然假装与袁崇焕有“密约”,那马上就会有军事行动。那么,部队的调动、部置就会悄悄有所变化。军营的境况、士兵的迹象就会有所不同。而皇太极只是让一副将和一参将“泄漏”消息,却没有相应的“配套表演”。这让一个皇帝如何相信呢?
我为什么说崇祯帝此时是“昏庸”的呢?
①他想问题显然没过脑子。如此机密之事,后金兵怎么敢私下谈论呢?还特别来到敌军俘虏睡觉的地方?难道他没有产生怀疑吗?
②对于守边重要将领,崇祯竟然没有审问,没有给袁崇焕辩解的机会,不由分说,便将袁崇焕打入大牢。
袁崇焕被冤杀,自己也有过错当然,崇祯冤杀袁崇焕,不单是听信了太监的密告。袁崇焕之前的所作所为,也使崇祯对袁崇焕的叛敌深信不疑。
袁崇焕违背朝廷意愿,执意与后金议和——袁崇焕虽然在“宁远战役”中打败了努尔哈赤。但他深知:此时明王朝的实力,与后金不在一个量级。所以,他主张,不能与后金硬碰硬,希望双方言和。
努尔哈赤去世时,为了缓和双方的紧张气氛,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后金继任者皇太极虽然把他看做“杀父仇人”,对他恨之入骨。但在表面上还是热情招待了袁崇焕派来的明朝使者。
后来,袁崇焕多次表示想与后金议和。但皇太极当时正在出兵朝鲜,他生怕袁崇焕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偷袭后金,便同意了议和。
本来,此次议和得到了朝廷的准允。但是,朝廷又考虑到这样不合适,便又下旨禁止了议和。但在袁崇焕看来,只有议和,才是收复失地、保全大明王朝的最好办法,便极力坚持议和。后来的议和,朝廷不予承认。
这一条,后来成为崇祯指责袁崇焕叛敌的“罪证”之一。
虽然后来有人说,袁崇焕是“假议和,真备战”。他议和是想拖延时间,暗里却在急修城桓,为积极备战争取时间。
但我想说:不管袁崇焕是真议和,还是假议和,他是边将,不是兵部,无权代替国家作出外交或军事上的决策。不管议和有益无益,决策也只能由兵部商议,由皇上作出。没有皇上的授权,他私自与后金议和,就是越权了。不管朝廷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他作为一名军人,他的天职是绝对服从。而不能认为你的方案是正确的,朝廷的方案是错误的,就越权代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国事,这尤其牵涉到战争,尤其关系到敌方。
袁崇焕擅杀守边大臣毛文龙——毛文龙在王化贞手下任“练兵游击”时,因率兵200攻破了后金镇江(今辽宁丹东九莲城),大获奇胜。明朝在“皮岛”(今朝鲜椴岛一带)设置“东江镇”时,毛文龙被任命为副总兵。次年,又加授“平辽总兵”,赐尚方宝剑,加封“左都督”。后来势力逐渐扩大,他似乎成为了稳坐岛中的“海外天子”。
(毛文龙)
他开始居功自傲,目无法纪。他虚报军饷;他杀降,又假冒战功;他擅开马市;他劫掠商船,强娶民女。
面对朝廷对毛文龙的质疑声浪日高,崇祯便遣派袁可立核查毛文龙的战报和军饷等事。袁可立本是毛文龙的“恩师”,毛文龙是在袁可立的一路举荐和扶持下,才不断加官晋阶的。
现在,袁可立奉旨核查毛文龙,这加剧了二人的矛盾。
毛文龙所居东江,远离海岸,靠近北岸。北岸与后金只相隔八十里的海面,他的东北海就是朝鲜了。其所居东江,形势足以牵制后金。
袁可立为难了。法办毛文龙吧?二人生隙倒是小事,重要的是毛文龙的重要性无人可以替代。而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急需将才。特别是明王朝有被后金灭亡的危险,牵制后金的东江尤为重要,法办了毛文龙,后金更加能够轻松挺进中原。
不法办毛文龙吧?阉党势力又在朝廷极力鼓噪,要求惩办毛文龙以整肃军纪。袁可立在左右为难,两头受气的情况下,选择了辞职,为的是保护毛文龙,保存东江实力,保障东江作为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袁崇焕对朝廷对毛文龙的“纵容”很是不满。他以阅兵为名,约毛文龙前来见面。袁崇焕在历数了毛文龙的罪状后,借助“尚方宝剑”的权威(古时皇上赐予的“先斩后奏”的权力),将毛文龙斩杀于军中。此事在朝在野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后世有不少人为袁崇焕辩解,说是毛文龙目无军纪,就该被斩。袁崇焕替国除害,应当褒扬。
然而,我想说,毛文龙的种种罪行,固然该杀。但国家已势如累卵,国难思良将,况且东江处于牵制后金的特殊地理位置,就必须保存东江的战斗力。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杀了毛文龙,东江的实力将大打折扣。
况且,毛文龙身挂尚方宝剑,袁崇焕无权擅杀。他只有将毛文龙押送入京的权力。至于是该杀,还是不该杀;是立即斩杀,还是等到局势稳定后,秋后问斩,都是由皇上、由朝廷、由刑部定夺。
说崇祯冤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又何尝不是毁长城呢?
崇祯杀害袁崇焕,实际上是在为阉党发声明朝后期,“朋党之争”现象严重。东林党与阉党互相攻击,相互排挤。在崇祯登基前,阉党一直处于上风。
崇祯即位后,处决了魏忠贤,基本清除了阉党势力。他本以为自己可以独理朝政了,没想到东林党又抬起了头。庞大的文官集团开始膨胀,并迅速把持了朝政。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就与东林党人斗争了十七年。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地位,崇祯后来又重新起用宦官。于是,当时并未处理干净的阉党残余势力又“卷土重来”,并深受崇祯宠信。
皇太极攻打宁远时,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佯攻锦州,实图宁远。袁崇焕看出其诡计,只派四千人去援救锦州,自己镇守宁选。此一战役,战功又被阉党归到自己名义,还诽谤说袁崇焕放任后金攻打锦州,是谓“通敌”。袁崇焕感受到了被排持,于是,干脆辞职不干了。
崇祯即位后,重新起用袁崇焕。而阉党总是要找机会除掉袁崇焕,便到处散布袁崇焕通敌的谣言。
而崇祯正宠信阉党,他要借助阉党势力来对抗东林党。在阉党要求处决袁崇焕日益高涨的鼓噪下,崇祯不得不顺从阉党的意愿,杀掉袁崇焕。
崇祯的多疑性格,是冤杀袁崇焕的主因崇祯刚登基时,朝政大权为魏忠贤所把持。他手下的“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之流通布朝野,正直的官员多遭贬斥,甚至杀戮。崇祯别说治政了,连自身安危也提心吊胆。
他刚入宫时,甚至不敢吃宫中的食物,生怕有人下毒;他入夜时不敢熄灭蜡烛,唯恐阴暗处闯入一刺客。可谓步步显惊心,处处有杀机。他感到随时随地、每个人都有可能谋害他。
这就使他养成了多疑的性格。
就象此次战役。大家都没有想到皇太极会绕过宁远、锦州,直扑北京。袁崇焕急忙千里驰援,赴京勤王,并打退了后金的进攻。
这本来是其心可鉴,其功该褒。但崇祯却怀疑是袁崇焕不作抵御,故意放过后金攻打北京。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在袁崇焕赶赴京城救援时,后面的后金部队尾随而来。而京城告急,袁崇焕根本没有顾及后面的追兵。
(袁崇焕)
而崇祯却认为是袁崇焕在为后金将士引路。这更加说不清楚了。
当袁崇焕打退后金后,因兵士疲顿,便请求崇祯打开城门,让士兵进城休息。崇祯帝更加怀疑了:入城是不是想“里应外合”?于是,崇祯拒绝了袁崇焕带兵入城的要求。
待到两个愚蠢的太监将“偷听”得来的“情报”密告崇祯时,他更加“深信不疑”了。
他将袁崇焕召入皇宫,当即责问:“为什么擅自斩杀大将毛文龙?”袁崇焕正要为自己分辩时,崇祯的第二个责问紧接着又来了:“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这更让袁崇焕一下子摸不着头脑。
袁崇焕正不知如何回答时,崇祯帝没有给他辩解的机会。不由分说,令锦衣卫把他捆绑了起来,投入了大牢。后不久将其杀害。
皇太极本来对自己的“反间计”能否成功并无把握。他不相信崇祯会因此而杀了袁崇焕。于是,在放走两个太监后,皇太极并没有马上攻打北京,而是亲率大军向西行去,攻占了良乡(今北京房山境内)。当探子来报崇祯冤杀袁崇焕的确切消息后,心中大喜,马上又率兵杀回北京。
袁崇焕破杀,对后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皇太极的入关围京,此后有如入无人之境。在永定门外斩杀明朝大将“满桂”,生擒明总兵“黑云龙”和“麻云”。一路上又接连攻克永平、滦州、迁安等处,并分别派兵驻守。
文章看到这里,诸位会不会与我一样,开始质疑传统的、已经定性的历史观点——皇太极的“反间计”高明;崇祯要对冤杀袁崇焕,自毁长城负全责。
真的是这样吗?那我就想问问“老学究们”:①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的高明吗?那为什么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有把握?他还先向西去攻打良乡,听到探子来报袁崇焕被杀后,才折回北京。他如果有把握,还不如在北京城外休整军队、器械。那样,攻取北京才更有把握。
②崇祯真的要负全责吗?袁崇焕他自己难道不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吗?他撇开朝廷,私自与后金议和;他不顾国家危急,缺才少将的情况下,擅杀守边重臣毛文龙。所有这些,难道不会让人猜疑他有通敌的嫌疑吗?
当然,崇祯的多疑是冤杀袁崇焕的主因。他将后金绕过锦州、宁远,直扑北京,以及袁崇焕没有攻打后面后金的追兵,都被崇祯怀疑其为“欲与后金联合攻明”。对“偷听”的情报也没有深究其可信度。
所以,我认为:崇祯冤杀袁崇焕,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的擅自决定给人的遐想,崇祯的多疑,这三者缺一不可。无论缺少了哪个环节,皇太极的“反问计”都不会成功。
谢谢诸位的阅读!接下来,本人还会写两篇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如果诸位有兴趣,请点击“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