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怎么死的?四世祖怎么称呼

2023-02-03 16:15:20 501 0
奇闻异事录

清世祖怎么死的,他的儿子们都是什么下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是最倒霉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皇帝沦落到阶下囚,最后又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不过他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虽然被关关在监狱里,但是他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反而在狱中过得十分逍遥自在。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溥仪。

一:几世祖是怎么排的

清世祖怎么死的?四世祖怎么称呼

(1)鼻祖(始祖):九世祖,也称九世高祖;

(2)远祖(远祖父):八世祖,也称八世高祖;

(3)太祖(太祖父):七世祖,也称七世高祖;

(4)烈祖(烈祖父):六世祖,也称六世高祖;

(5)天祖(天祖父):五世祖,也称五世高祖;

(6)高祖(高祖父):四世祖,也称四世高祖;

(7)曾祖(曾祖父):三世祖,也称三世高祖;

(8)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也称二世高祖;

(9)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也称一世高祖。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二:世祖怎么排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世祖驾崩,遗诏让赫舍里·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

三:世祖怎么称呼

我们一般称“祖宗十八代”,意思是自己上下九代。往上第九代是鼻祖,也就是九世祖。如果非要称第十代,可以称为先祖,或者十世祖。自己上下各九代,共十八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弟孙、仍孙、云孙、耳孙

四:一世祖怎么称呼

《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读左传,遇到此句,心生疑虑,“宗”、“祖”、“族”到底有多大的差别,与之对应的“宗功祖德”、“祖宗”、“宗族”、“大小宗”又是何意?

且由圭海君,班门弄斧,探个究竟,如果侃的还行,还请加个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从而开启了中国白话文普遍化应用的序幕,从那日起,中国人文化普及率呈井喷式发展,而与之形成相反效果的却是国人的文化水平逐步降低。

以至于,今日的我们在谈及“姓氏”、“祖宗”等词语时,于字面上根本无法还原其真实意义,这也便是白话文与文言文在实际应用中最切实的效果。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句之意大致如下:诸侯国君主过世,异性之人在屋外吊唁,同姓在宗庙,同宗在祖庙,同族在父庙。

如此观之,同族<同宗<同姓,而理所当然父庙<祖庙<宗庙,如此或许已经明了,族最小,祖和宗有些混淆。

祖与宗的关系

按甲骨文中拆字组合,祖=示+且,“且”在甲骨文字形为祖庙状,由“土”形转化而来,象征着祖先崇拜,“祖”字面意思为又又,及示的二重进阶关系;宗=大+示,代表大示。

且字的演变(摘自百度百科)

以甲骨文中代表五代关系则是以示为基准:太祖 (示之曾祖);祖 (示之祖父,祖=示且,又名太宗);宗 (示之父亲,宗=大示);示 (示,表示当世);小示 (示之子,下一代)。

甲骨文果然是象形文字,文义直观明了。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摘自百度百科)

由上可知,祖>宗>族。

祖、宗和族的确切意义

显然,单纯知道祖、宗和族的排序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它们的求知欲,何况甲骨文时代的意义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这些字面意思早已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

《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按此意思,“祖”代表法理上的第一世,诚如“祖先”之一,祖为最先出现的第一人;而“宗”为“祖”以后,有功勋、名望或成就之人,故而后世有“大宗”、“小宗”和“宗族”之说。

《左传·襄公十二年》杜预针对“祢庙”注曰“父庙也。同族谓高祖以下。”由此知,族的定义为高祖以下五代人关系。

之于衍生的“大宗”与“小宗”,《仪礼·丧服》云,“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礼记·大传》“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唐孔颖达疏:“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引申至宗法社会,则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

唐宗宋祖,做个总结

胡乱个引经据典,祖、宗和族的关系整理如下:

祖>宗>族;往大的说,就是姓>祖>宗>族>家。

祖为一世祖或排序靠前的先人,宗为有德行、成就的祖先,族为五代之内。

以北宋为例,赵匡胤为立国者,称宋太祖,赵光义统一全国,后裔均为北宋皇帝,故其称宋太宗,同理唐高祖和唐太宗。

南方村落多是单一姓氏聚落,村中一般有家庙,称“祖庙”或“宗祠”,族群大了之后会在细分支派,称“大宗”、“小宗”,一般以“小宗”数量最多。

家庙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0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