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端倪。在我的印象中,屈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却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这样的人,怎让人喜欢呢?所以,我觉得他不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他的行为却让人敬佩。他就是李时珍。
一、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优质答案1: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优质答案2:
历史记载 也不知道看的是正史还是野史,忘了。 屈原与楚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屈原怀才不遇,在楚怀王把他流放时,听到楚国都城被攻陷,悲愤异常,才投河自尽。然而思美人播到现在,楚怀王对屈原甚是信任,看不到历史记载的影子。。。只能等到演完了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跳江。。。
二、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优质答案1:
屈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想为苍生请命,为朝廷尽忠。怎奈造化弄人,世事与初心相悖。楚国君王亲小人远贤臣,不爱江山,爱听小人进谗言。打压排挤忠臣义士,屈原又秉性耿介率直,得罪不少朝廷权贵。遭到政敌的陷害攻击,被楚王流放到偏僻之地。
汨罗江今尚流淌,灵均却已归天堂。屈原恨昏君之无能,恨时运之不济。深知自己此生难以改变时局,难以再赢得皇帝信任,不可能再为朝廷使用。屈原本想回归田园苦度余生,但他以死来表达对楚国的挚爱之心,以死来警醒昏君。他义无反顾地跳入汨罗江,洗刷尽自己一生的冤屈,也留给后人除了无比敬仰外的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很多人报以惋惜之情,流下千古之伤心泪。正是屈原君之死,让我们感喟我华夏祖先的至死不渝的忠贞节操乃是华夏民族繁衍至今亘古不衰的精魂。 屈原君千古流芳,屈原君万古长存,屈原君永远鲜活地躺在史册上,屈原君和他的离骚已经融入华夏民族的血液。君不见,汨罗江上龙舟荡,长江黄河奔远方吗?
优质答案2:
根本点在于他想以自己活生生的生命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意志。所以,他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让人们永远纪念。
优质答案3:
屈原是中国历史第一个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悲情的诗人,最终结局自沉汨罗而死。题主问: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呢?这与他的志向有关。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屈原的记载最早的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为屈原在楚国灭亡前就被流放,其事迹并没有计入楚国的正史。司马迁通过研读屈原的诗歌,特别是《离骚》,从诗歌中感知屈原的情感、志向;又实地考察,寻找屈原的足迹,并寻找到贾谊凭吊屈原的地方,感念二人相似的“忠而被谤”“美而遭妒”的人生遭际,为二人合著《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国之栋梁,奸佞当道,报国无门
通过《史记》我们知道,屈原与楚王同姓,是楚国贵族。并且具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在宫廷内,可以与楚怀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法律制度,发号施令;在外交上,负责接待各国使节,能从容地应对各国诸侯。
但屈原的才能受到了小人的羡慕嫉妒恨,他们向楚怀王进谗。怀王居然昏聩到近小人,远君子:
王怒而疏屈平。
后来屈原在《离骚》里诉说自己的遭遇,如同后宫佳丽遭到嫔妃们的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被停了左徒的职务,降为外交使臣。即便如此,屈原依然不忘为国分忧。
怀王看不清秦国吞并六国之心,受邀到秦国与秦王会面。屈原听说后不顾一切力谏: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但这时怀王已经不再信任屈原了,在令尹子兰的撺掇下去了秦国。如屈原所料,一去不复返,客死秦国,为天下笑。
屈原忠言不被信,本已忧愤之极,可谁知真正的厄运降临到头上。子兰为了转移国人的指责,把怀王留秦的责任推到屈原的头上,向其兄长、继任的楚顷襄王进谗。同样昏聩的顷襄王不问青红皂白,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使他彻底脱离王庭。可怜屈原纵有爱国情、报国志,强国策,又与何人说?
《离骚》明志,九死未悔,以身殉国
流放期间是屈原的创作高峰期,在《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对祖国的之情。
最能表达屈原志向的是《离骚》。诗歌从自己的身世、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辅佐楚王的贡献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
战国末年,各国争雄,有识之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像屈原这样的人才去任何国家都是座上宾。《离骚》也流露了离开与糊涂难舍的思想矛盾。最后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决心以死来殉国的志向。所以,在这个时候屈原就下定决心,与楚国共存亡。
当屈原听到秦将白起攻下郢都的消息,屈原与楚国共存亡的志向付诸行动了。
司马迁动情地描写了屈原的形象: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流放十几年后,心如死灰,形容枯槁,与当年那个那个“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风流倜傥的屈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司马迁并没有让屈原就这样孤独地死去,而是设计了一个与“识时务”的渔父对话的情景:
渔父见到屈子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落魄到如此地步?”屈原曰: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服屈原:“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不会被时事所制约,而是应该顺应时事的发展。举世皆浊,为什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分享酒的甘醇?为什么要怀瑾握瑜,自命清高,而自找流放之苦呢?”
屈原决断地答道: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宁可怀瑾握瑜而死,也不会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石而纵身一跃,决不偷生!
屈原这一跃,两千多年后,感动了一位诗人,他用《七绝·屈原》浓缩了屈原的才情与精神: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诗人赞赏《离骚》是抨击黑暗的“杀人刀”,具有极强的战斗威力,勇敢地刺向邪恶势力。
“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兰”,即申椒和兰草,为芳香植物,比喻贤德之士。
诗人怒斥小人当道,以“一跃冲向万里涛”再现屈原决绝的最后一跳。
对!这位歌颂屈原的诗人就是毛主席。
屈原是毛泽东从少年起就钟爱屈原的楚辞,敬慕屈原的为人。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有一本课堂笔记《讲堂录》,前11页是毛泽东用颜体恭恭敬敬地用小楷抄录的《离骚》《九歌》全文。
1949年毛泽东向著名俄国汉学家费德林介绍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们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他还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颁布了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他们是: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毛主席把屈原推向了世界,与莎士比亚、哥白尼比肩。
这就是屈原,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清洁节操,万古流芳,与日月同光。
反观今日,我们更应该向屈原学习,摒弃污化祖国,出卖灵魂的各种文化糟粕,让爱国主义文化发扬光大。
三、屈原为什么投河自尽?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