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秦国强大,而不是为了打败六国。如果秦国真的强大了,那么六国就不会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了。所以,秦孝公在在位时,商鞅并没有实施变法,而是继续执行自己的政策。可以说,商鞅的变法是失败的。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他认为商鞅的变法是错误的,于是下令废除商鞅的变法,并且将商鞅流放到蜀地。在这里,商鞅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不仅没有食物,甚至连水都没有。

一:为什么要商鞅变法
国运的衰微与家道的沦落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公元前361年,在魏国久未见擢的公孙鞅,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带着自己经常研读的《法经》,赴秦国去了。此时的秦国,献公刚刚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轻气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权贵终日声色犬马无所事事,自己的父亲尝试着 进行了一些变革,虽有效果但没能彻底改变贫穷积弱的状况,而魏、赵、楚等国又 一个个虎视眈眈。二:为什么商鞅变法最彻底
因为君主的不信任,李悝并不能彻底得魏文侯信任,当吋魏文侯先任公子成为相是因为他內心并不是太相信平民出身的李悝所以李悝变法只能说是局部改革不像商鞅变法这么彻底
三:为什么说商鞅变法失败了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四: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最彻底
1.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而地主阶级则迫切要求废除井田制,因为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权益.吴起李愧在变法中未明确提出废除井田制,而商鞅则明确提出废除井田制.就经济方面而言商鞅变法由于其他变法.2.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废除分封制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商鞅在变法中提出废除分封制这比魏楚两国彻底.
3.魏楚秦三国都明确提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到吴起,李愧未在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但商鞅在变法中提出建立军功爵制,以军功为基础.这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这种观念在现在看来不正确,但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代却是必要的.因为通过这项措施使秦国的兵源和财源得以固定.
另外,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李愧在魏国的变法实施时间不长,且中央实施力度不够.而商鞅死后,"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可见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魏楚变法后,虽强盛一时但很快衰弱;但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强国之一,并为统一天下作了政治准备.
五:六国为什么不效仿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何无法在其他六国推行?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使秦国变强大,从此之后,雄踞天下,征服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为什么商鞅变法这么成功,而六国却不肯跟进呢?为什么六国宁可被秦灭亡,也不采用秦的制度呢?先看看商鞅何许人也。
商鞅是卫国人,出身高贵,是卫国国君的孙子,原名公孙鞅或卫鞅。不过,由于卫国地盘狭小,富二代太多,公孙鞅这个富三代混得跟普通白领一样,完全看不到前途。因此,公孙鞅跑到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在那里一边跟著名法家李克等人学习,一边寻找机会。
后来,魏国宰相公叔痤,看好他的才干,向魏王举荐他替代自己,却被拒绝。这时,恰好秦孝公向天下求才,公孙鞅于是前往秦国。公孙鞅见到秦孝公之后,向他讲强国之道以及向六国的复仇之道,秦孝公大感兴趣。之后,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之下,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军力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从此秦国开始向东方扩张,开始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由于变法有功,秦孝公将公孙鞅封在商地,称为商君,这就是商鞅这个名字的由来。
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后,不待见商鞅。商鞅被迫出逃,却不被六国接纳,无奈回到秦国,被秦惠王所杀。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商鞅变法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拿来主义,另一个部分是自己创造。
拿来主义的部分,主要是拿来李克在魏国的变法以及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者的核心是轻罪重罚,后者的核心是废除世卿和军功制。
自己发明的部分,才是商鞅变法中最关键的部分。这些内容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游宦之民等。
后面的这一部分中,在手段上,是恐怖主义(连坐)和愚民政策(焚书、限制出行),结果是中央高度集权,百姓失去思维能力,彻底沦为愚昧农民和冷血战士。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百姓已经失去了社会生活,百姓们都被控制在土地上,盲从地被征调去打仗,靠杀人立功博取更好的生活。
六国为什么拒绝商鞅变法?按理说,商鞅变法在秦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秦国的军力一下子超过了六国,六国岂不是应该学习先进经验?
可惜的是,六国没有一个国家跟随商鞅变法,为什么?因为六国的文化不允许商鞅变法的发生。
商鞅变法中有积极的部分,譬如废除世袭制度。问题是,六国在这方面早已经作出了改革。
商鞅变法中的核心部分,则恰是六国价值观决不认同的部分。
商鞅变法的法理原则,实际上是后来荀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恶”。可六国是周礼社会的延续,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人是有权利的。因此,商鞅变法对于六国来说,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的。
因此,不是六国不懂得学习,而是六国的价值观,使得六国无法接受商鞅在秦国实行的那一套。
事实上,就是商鞅本人也很清楚,他在秦国所实行的那一套在六国是不可能施行的。甚至商鞅本人在内心也并不愿意实行自己的那一套,他更愿意用“王道”和“霸道”去改变秦国,遗憾的是秦孝公对这些不感兴趣。为了自己的前途,商鞅最终推出了恐怖主义和愚民政策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贻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军力强大无比,因为,他们的战士都是没有头脑的机器。但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秦国,在文化教育上和人才培养上却是沙漠一片。
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在文化方面没有任何贡献。在人才方面,秦国所选用的全部都是六国的人才。从商鞅开始,到名将白起,名相吕不韦、李斯,灭六国的王翦蒙恬,甚至到害秦朝灭亡的太监赵高,都是六国来的人才。
尽管秦的统治被称为暴政,可是,此后的历朝历代却在继承和发展这些暴政。愚民政策被继承和发展了,秦国采取的是焚书坑儒,汉朝以后则是废黜百家;限制旅行也被继承和发展了,从秦开始的旅行住宿“介绍信”制度,一直被延续到了上个世纪末期;连坐同样被继承和发展了,从诛三族到诛九族,从汉朝的酷吏到明朝的东厂锦衣卫到清朝的文字狱,越来越严酷。
也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许多劣根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商鞅变法所造成的。
(本篇完)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