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怎么被发现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在挖掘秦始皇陵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地地宫的底部有一个巨大的坑,坑的深度大概有20米左右,这个坑里面到底有什么呢?难道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这这个地宫的底部是没有任何文物的,所以专家们猜测可能是盗墓贼留下的。

一:西安兵马俑怎么被发现的
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的西杨村村民在村南柿树林畔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时候 ,竟然发现了传说中的“瓦王爷”—— 一个陶制的人头雕塑像。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二:兵马俑怎么被发现的简述
@诺斯顿技术工程师拍摄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秦始皇陵被赋予了无限的神秘感,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众多的秘密与想象。
@诺斯顿技术工程师拍摄
他们是沉默军团的背影“不动如山,动则如火掠林”,他们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不戴头盔、轻装上阵,以勇武之姿所向披靡,令对手闻风丧胆。
@图片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站立了2200年,每当阳光掠过他们高大的身影,光阴似箭,历史浮现。
秦陵兵马俑数字化保护项目案例项目概述:
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其脆弱,不可再生,如果没有基础数据,一旦因各种意外遭受损毁,修复或还原将变得极为困难。
▲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图
▲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图
本次项目需要真实还原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挖掘现场及出土兵马俑的现状结构、纹理信息等,为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图
由于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及文物的特殊性,使其出土以后难以保存,损坏后又难以修缮,这一现象使得文物保护成为所有考古工作的重大难题。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现场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现场
三维扫描技术凭借自动、非接触式工作方式,可快速、精准采集文物数据信息等优势,在文物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现场
解决方案:
诺斯顿技术工程师使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对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进行数据采集。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现场
实现考古现场挖掘状态、文物立体造型、局部细节、色彩纹理等数据获取,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原始性、真实性。
▲拍摄高清兵马俑彩色图像
▲秦兵马俑三维扫描现场
使用专业的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拼接-融合-构网-简化-纹理映射”等完整点云处理流程,能高效地获取被扫描物体完整的三维模型。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点云数据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全景图像
处理完成的扫描数据实现了文物的精细信息留取及资料永久存档,不仅为文物修复、遗址恢复等提供全面的三维数字模型。还可用于3D打印生产、文物修复和虚拟展示,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利用和研究留存可靠的依据。
▲秦兵马俑“一号坑”三维扫描封装模型
▲秦兵马俑模型细节展示
▲秦兵马俑模型细节展示
文物数字化虚拟修复▲图片
对于出土时就破损残缺或是碎片状态的文物,基于三维扫描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对文物进行虚拟拼接,再结合3D打印修补复原,既精准便捷,又能有效避免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二次破坏。
▲部分三维模型效果展示
考古现场及文物数字化展示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游客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街景式体验。
▲图片
以三维数据作为支撑的数字化博物馆,通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等,能以生动逼真的体验,让文物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让大众全方位、深层次、近距离地享受超越现场参观的视觉体验。
▲秦兵马俑三维模型效果展示
文物衍生品的设计与制造文化衍生品设计精细化,更有收藏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
俑”敢创造——中式榫卯积木兵马俑系列盲盒
基于扫描的三维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甚至是修改与再设计,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同时完成衍生品的开发,还可以把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带回家。
“俑”敢创造——中式榫卯积木兵马俑系列盲盒
本期小结探寻中华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科技之力,赋予历史新生命。
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既可以助力考古发掘工作,又能将考古发现的遗址古迹或文物数字化,为后续研究、保护和展示提供信息化支持,已成为“文物挖掘地”和“实验室”的重要文物保护工具。
专业三维扫描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诺斯顿测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三维扫描数字化及三维测量服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诺斯顿服务过多家国内知名单位,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案例包括:国家电网三维可视化数字管理平台数据供应商、南方电网三维可视化数字管理平台数据供应商、中国中车数字化工厂项目、中石油中石化油罐容量计量项目、鞍钢集团数字化工厂三维项目、北京大剧院三维扫描项目、故宫三维数字化项目、宜兴博物馆三维扫描数字化项目、洛阳考古所三维扫描数字化项目、延庆博物馆三维扫描数字化项目、太原博物馆三维扫描数字化项目、梅溪湖文化馆三维扫描逆向工程、中石油库数字化项目、《奇迹·笨小孩》《铁道英雄》《八佰》《囧妈》《小小的愿望》《陈情令》《大人物》《超时空同居》《不完美的她》《盗墓笔记》等。
三:兵马俑是怎么被发现的简介
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兵马俑的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贵器物以及遗迹。2012年6月9日是第7个文化遗产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公布。秦陵博物院对外公布了重大考古成果:焚烧兵俑,西楚霸王项羽成最大嫌疑人。此次发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其中最大一尊身高达2.5米,脚长54码。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开始,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三个隔墙和两个过洞。2012年5月,第三次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其中揭露陶马3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柲10处、弓弩箭箙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根据发掘方案的制定,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采取“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除常规保护外,已经移交实验室10批彩绘陶俑残片及脆弱遗迹模块,部分彩绘土样开展了回贴实验。至少有140万名游客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发掘,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神秘。
保存完好
“最初猜想一号坑里面文物颜色不会保存得太好,但是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发现了不少彩绘,彩绘情况比预想的要好。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发掘出的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数量却很多,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执行领队许卫红说,已经进行了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而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也进一步被印证。3年里,考古工作人员曾先后发现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让人震惊不已。
此外,第三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个级别颇高的将军俑,它穿的鱼鳞甲做工精细,铠秦兵马俑坑首次发现最完整弓弩甲边缘处有彩绘图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残存有彩绘,呈现几何形状,铠甲甲片较小,说明其级别是相当高的。
“此次发掘发现彩绘俑实属惊喜,发掘之前考虑这个坑曾经经过种种破坏,大部分已经完全脱落,没想到这次能够发现大量的彩绘,而且鲜艳程度也突破了我们的想象。”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说。
2015年3月20日,秦兵马俑坑,首次发现最完整弓弩。
焚烧原因
长期以来,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都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兵俑被焚烧之前曾被人打碎过,因为位置不同,所以着火的火势大小不一样,所以形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现象。”究竟是谁焚烧了兵俑?西楚霸王项羽的嫌疑最大。据记载,项羽设鸿门宴的地点据此地仅有五公里,他与秦始皇也结有仇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称,这种说法可以站住脚,而这也是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见。
发现盗洞
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6月开始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计划发掘200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工
后续工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表示,多年以来,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土的珍贵文物对于深入和丰富人们对于秦俑的认识与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据悉,2016年第三次发掘可完成。
四:兵马俑是怎么被发现的故事
但是如果不办,皇帝降罪下来,自己就活不了。想来想 去,只得上书秦始皇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人殉,必引骚乱,不如陶殉,江山平安。”秦始皇见了,觉得有道理。他还想,如让活人殉葬,在阴间不听调遣,死后也不得安宁。于是改变原意, 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成规模庞大的出巡仪仗队,要求把陶人、陶马制得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五:兵马俑被发现的场景
是被几个农民打井时发现的。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一号兵马俑坑。
1976年4月、5月在一号俑坑的两侧,又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每个坑的大小、形状、出土器具各有不同,有学者认为,三号坑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1974年春,当地的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再挖下去,实际上是个“瓦盆爷”,立在陶俑的身上,农民以为挖不出水,又是这个瓦盆爷作怪,便又要把它吊起来。
水保员赶到临潼博物馆,请他们来鉴别。博物馆的人也不太懂,就把它运到博物馆暂存,还把碎片进行粘补,花了两个多月修复了三个陶俑,当时此事也没有向上级汇报。
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县文化馆,他看这些“泥娃娃”同真人一般大小,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雄纠纠,气昂昂,完全是两千多年前秦代士兵的形象,当即断言:“这很可能是稀世珍宝”。
蔺安稳回到北京,连夜赶写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一文。
1974年6月30日,李先念批示:“建议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员立即飞赴西安,直抵临潼,经过现场勘察,决定组建秦俑考古队,进行挖掘清理工作。
7月15日,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组成的工作队,开进了骊山脚下秦始皇墓地旁,揭开了国际考古史上壮丽的一页。
1979年10月1日,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落成开放。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