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地球环境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地球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环境,未来的地球环境可能会变得更糟糕。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且还有很多动物因为人类的活动而灭绝。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家园,于是就有了火星移民计划。。但是火星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目前还没有实现。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有可能会实现火星移民。
一:未来地球环境是什么样的

二:地球外部的环境是什么
有!~那是一个没有烦脑、优愁和悲哀,只有快乐和喜锐的世界~~~~~~你猜会是什么???应该会有和地球差不多的星球~~因为外太空太大了~~~理所当然的推断应该会有和我们一样的社会体系~~
三:现在的地球环境是什么样子
截止到2020年12月份,地球现在环境的状况是,地球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健康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果不大力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到本世纪中叶,亚洲、中东和非洲的城市和地区每年可能有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地球淡水系统中污染物所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可能成为2050年人类的头号致死因素,并导致影响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及儿童神经发育的内分泌干扰物的进一步增加。
报告显示,随着支撑地球上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系统开始瓦解,继续沿着当前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下去,将给数十亿人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报告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减少肉类密集型饮食,减少食品浪费,并且将粮食产量提高50%,以满足预计2050年全球90亿至100亿人口的需求。目前,全球33%的食品被浪费,而56%的浪费发生在工业化国家。
报告认为,改善环境治理、土地利用规划和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公民的福祉,同时减少他们的环境足迹;对农村地区的战略性投资将减轻人们迁移的压力;
控制每年流入海洋的800万吨塑料污染至关重要,尽管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广泛,但全球仍未就如何处理海洋垃圾达成协议;针对整个系统(如空气污染)的政策干预,而不是针对单个问题(如稳定的气候或清新的空气),可能会更加有效。
人民网——地球环境破坏导致人类健康威胁增大
四:和地球环境最接近的是什么星
距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天体是我们脚下的地球,而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当然就是我们的月亮了,其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那么其他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你知道吗?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通常卫星都距离行星比较近,所以它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为363,300千米,距离地球最远的距离为405,493千米,它的的体积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它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其与地球的质量比在太阳系卫星和行星中为最高。
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它是靠近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两者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3800万公里,所以我们夜晚看到的除了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就是金星了。金星的体积约为地球的90%,质量约为地球体积的80%,和地球非常相像,因此也被称为是地球的“姊妹星”,但是其表面环境却和地球大为不同,被认为不适合任何生命生存,它与太阳的距离平均为1.08亿公里,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24.7天,自转一周的时间则长达243天,这也说明金星是一个一天比一年还长的星球。
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阳了,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地球上才会有生命存在,太阳距离我们约1.49亿公里,是太阳系绝对的统治者,它自己就占据了太阳系可见物质总量的99.86%,地球的体积是它的130万分之一,质量只是它的33万分之一。
除了太阳之外,距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约有4.22光年,它是一颗红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10,发出的光非常微弱,所以我们在夜空中不用大型天文望远镜根本看不到它,它属于南门二三合星系统中的一员,而南门二三合星系统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
我们太阳系身处银河系中,距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就是仙女座星系了,它离我们约254万光年。这是一个比银河系还要大一倍的星系,直径在20万光年以上,恒星数量也是银河系的两倍,中心黑洞的质量约有1亿颗太阳那么大。
五:地球环境对人类的警号是什么?
导语:欧洲和美国今夏遭遇严重热浪侵袭,气温迭创新高。科学家指出,除了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气候变迁,北极暖化、喷射气流迁移、热穹现象也都是发生热浪主因。北极暖化比全球快4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疾病的传播呢?
欧洲多国出现逾45℃高温;仅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造成超过1700人身亡。与此同时,美国也受到极端气候冲击,数千万人已因热浪而彷佛置身烤炉中。然而,创纪录高温恐将继续攀升,中部未来数天可能飙破41℃。
北极暖化速度比全球快4倍
近日Science Advances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图1),北极过去40年来的升温速度比地球其余地区快近4倍,这意味现有气候模型低估了极地的升温速度。
图1 研究成果(图源:[1])
挪威和芬兰研究团队分析了1979年以来多项卫星研究汇集的4组温度数据,范围包含整个北极圈。研究发现,数据显示北极正在以每10年升温0.75℃的速度变暖,比地球其余地区快近4倍。
图2 北冰洋和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的变化(图源:[1])
在北极圈内,暖化速度也存在很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举例来说,在挪威斯瓦巴群岛和俄罗斯新地岛群岛附近的欧亚部分北极海,每10年升温高达1.25℃,比世界其余地区快7倍。
除了对当地社区和依赖海冰捕猎的野生动物产生深远冲击外,北极地区的剧烈暖化也将影响世界各地。最近有些研究警告,格陵兰冰层可能正接近融化的「临界点」,其中所含的冰冻水足以将海平面拉高约6公尺。
北冰洋变暖将在空间上不均匀。巴伦支海将是北冰洋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其次是喀拉海。相对于1981-2000年,2081-2100年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水温度将分别升高5.17°C±2.00°C和4.40°C±1.96°C。巴伦支海、卡拉海和楚科奇海的强烈变暖反映了温暖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的影响。博福特海将是北冰洋中升温最低的。尽管如此,波弗特海上部2000米的平均温度变化为1.63°C±0.87°C,仍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
图3 区域性海洋变暖(图源:[1])
北极加速暖化或是
瘟疫病毒暴发的源头?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在全球肆虐三年,全球死亡人数已经太多,很多国家都没有再继续统计了。新冠病毒大流行就像黑死病,天花,霍乱,西班牙流感和爱滋病毒一样影响人类文明的进展。随着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和环境影响日益明显,北极加速暖化导致的气候变化或许正影响着疾病的传播......
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性,这些灾害增加疾病和病原体的传播,继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永久冻土融化会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释放到大气中,并导致环境发生突然变化。然而,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永久冻土减弱的影响可能更为广泛——可能会释放细菌、未知病毒、核废料和辐射,以及其他令人担忧的化学物质(图4)。
图4 研究成果(图源:[3])
现在被禁止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例如杀虫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它们通过大气运输到北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困在永久冻土中,有重新渗透到大气中的风险。
此外,冰川暖化增加的水流量意味着污染物可以广泛扩散,破坏动物和鸟类以及进入人类食物链。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的运输范围也更大。在过去的70年里,已经在永久冻土上建立了1000多个定居点,无论是资源开采、军事还是科学项目。再加上当地民众,增加了意外接触或释放的可能性。尽管有研究结果,但研究表示永久冻土中新兴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风险知之甚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量化。研究指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风险和制定缓解策略至关重要。
■ 14世纪欧洲黑死病或受气候潮湿影响
鼠疫,也称为黑死病,在14世纪杀死了欧洲近60%的人口。鼠疫仍然没有被彻底根除,偶尔会再次出现。鼠疫的最新暴发事件发生在2017年的马达加斯加,造成171人死亡,2019年11月在中国北方有四人被确诊为鼠疫。
据历史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使囓齿动物从亚洲北方乾燥的草原向西逃到欧洲人口稠密的地区。研究发现,疾病大暴发通常发生在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温暖和/或潮湿时期,刚好1350年代时气候特别温暖潮湿,因此有利于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
■ 2016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炭疽病暴发由不寻常的热浪触发
2016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炭疽病暴发是由不寻常的热浪触发的,该热浪融化了西伯利亚的多年冻土,并把伴有数十年前感染炭疽病的驯鹿尸体解冻。炭疽菌疫情暴发致2000多头驯鹿死亡,100多人确诊住院,病例主要是靠近北极圈定居的游牧民族。
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炭疽芽孢桿菌是一种致命的细菌,会在皮肤上造成较大的损害。受害者通常死于其他并发感染。它以空气传播的孢子形式出现,因此可以传播速度极快,可以从动物传播给人类。
气候暖化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增加了其他新旧传染病的出现率。疟疾,寨卡病毒,黄热病和登革热等以蚊传播的疾病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温度升高摄氏2至3度将使患疟疾风险的人数增加3%至5%,即影响数亿人。
潮湿和温暖的气候(主要在非洲国家)使蚊子能够在本来乾旱的地方生存。升高了的温度和湿度使蚊子能够在以前可能不能存在的高海拔地区生存。啮齿动物和蝙蝠等其他疾病传播媒介变得更加活跃,能够将其相关疾病传播到更多地方。温暖的气候也改变了树木和草的开花方式,增加了空气中的花粉水平,导致花粉症增加。
人类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研究表明,在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现在一样的情况下,南亚和海湾地区的温度将达到35℃的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这使当地居民无法居住。在此高温和高湿度下,出汗会被抑制,导致过热和中暑。其他与高温有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会严重影响老弱人群,尤其是在热浪期间;根据WHO的记录,2003年的欧洲热浪造成了7万多例与高温相关的死亡。高温还会降低免疫力,使人类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 2016年埃博拉病毒暴发受气候变暖间接影响
2013-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暴发造成了11000多人死亡,这与蝙蝠的处理有关。科学家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在埃博拉疫情中起一定作用。非洲的旱季紧随着大雨,很多树木结了大量果子。当水果丰富时,蝙蝠和猿猴会聚在一起吃,为疾病在物种间传播提供了机会。研究还表明,一半的埃博拉疫情与进食野味直接相关。
更多人吃野味提高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机会。大多数野味来自野外,狩猎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造成生态灾难;捕食者的减少导致猎物数量激增,更易造成病毒变种和交叉感染。
气候变暖人类是最大元凶
气候变化是由人类引起。随着北极变暖,冰川也将融化,这将影响全球的海平面。北极正在发生一些剧变,将影响我们所有人。科学家指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气候变迁,此一全球现象也是眼前热浪发生的原因之一。气候变迁使得极端、史无前例高温事件不但更强烈也更常见,而且对全球各地而言几乎都会很普遍。
随着气候危机的恶化,人类将重新发现已消失多年的疾病和病原体。各国政府必须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否则人类将面临未知的病毒释放。我们应该视Covid-19为大自然对人类的一个警号。
人类减少出行活动也给了大自然喘息的时间,例如减少排放污染物令空气变得清新,和人满为患的威尼斯重现清澈的海水。希望未来不需要病毒大流行也可以好好反思和恢复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
撰文|乔维钧
排版|乔维钧
End
参考资料:
[1]Shu Q, Wang Q, Årthun M, et al. Arctic Ocean Amplification in a warming climate in CMIP6 models. Sci Adv. 2022 Jul 29;8(30):eabn9755. doi: 10.1126/sciadv.abn9755. Epub 2022 Jul 27. PMID: 35895818; PMCID: PMC9328679.
[2]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22-08/16/56820.htm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162-y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