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百姓怎么样?刘备对百姓们怎么样

2023-02-06 17:30:54 674 0
奇闻观察室

曹操对百姓怎么样?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征战无数,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曹操的出身并不好,父亲早逝,所以他从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后来他参加了军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方诸侯,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了了。后来刘备建立蜀国,他也被封为了骠骑将军。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他的爵位,成为了太子。

一、对曹操一生的评价总结?

优质答案1:

曹操对百姓怎么样?刘备对百姓们怎么样

乱世之枭雄!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说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说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优质答案2: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二、曹操,是个伟人,大家怎么看?

优质答案1:

个人观点,曹操应是个伟人。其权威依据是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个了不起的诗人”的真实客观的评价。故,曹操不是奸雄,应是伟人,中国共产党应还原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肯定曹操的历史伟绩,承扬夏华智慧和精神,为伟大民族复兴贡献各自才干!

优质答案2:

伟人称不上,称一代枭雄足够了。他的名气沒诸葛亮大,对历史上这些人和现代的什么某云之类。不能动不动就封伟人呢高帽!

优质答案3:

完全同意。

1,曹操有句话非常有道理,假使不是我曹孟德奉天子以征不臣,尚不知这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孤。曹操统一北方拯救万民于战乱水深火热之中当得伟人。

2,曹操的天下是曹操一刀一枪干下来的,最多是借用了一下汉献帝的名头,大汉失去天下是他咎由自取,这本身与曹操无干。

3,曹操执政以量才是用为准,对天下以屯田,踏平乌丸,肢解匈奴,每一件事情对中华民族都是有功绩的,特别是乱世能保证一方领土那是厥功至伟。

三、曹操是真小人吗?你怎么看?

优质答案1:

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的缔造者。

曹操的一生竭尽心力于征战,他精于兵法且用人唯才,并且打破世族门第的封建观念,他抑制豪强,由此便使其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同时还精通音律,善作诗歌,用来抒发政治抱负。然而不可否认曹操同时也是一个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人。他无疑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性格的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私残忍的灵魂吞噬了他的整个情感。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超人胆识,背后却隐藏了在多疑的性格笼罩下的自私残忍的贪欲和权势欲。

曹操既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更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工于心计的阴谋家和野心家。

于是人们对曹操的看法便也是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有毁者就把曹操说成了白脸的奸臣,说他专门玩弄权术,有着多疑、极端利己者的“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自私心态。誉者则又将曹操视之为命世英雄。然而曹操虽然着实有可取之处,但是更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他又心怀回测地去把这些掩藏起来,用那些假仁假义和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自己所用。世人皆知曹操生性多疑,他这份多疑不知道断送了多少无辜人的性命,也正是这份躁乱心绪下的多疑使多少人寒心离他而去。

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之家,家产自然是十分地丰厚,因为当时的“阉宦专权”早已将汉家的江山残忍折磨得体无完肤了。然而在社会之中,上至官僚门第,下至平民百姓,却无不对宦官恨之入骨,况且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传统儒家,所有的清高志士都有排斥和鄙视宦官之后的情绪。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的曹操,被一部分人极度宠幸视作掌上明珠却又被另外一部分的人极度蔑视,由此便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的性格,总是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抱有怀疑和极度的不信任。曹操一生之中所做的事都或多或少地暴露着他性格上的多疑,据说吕伯奢想要杀猪用以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却不想成了曹操多疑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因为误杀了吕家杀猪的家丁,使吕家家眷受到惊吓,曹操居然一不做二不休地杀了这些家眷。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已是不对,却还要继续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由此可见生性多疑的曹操残忍凶狠的一面。

也正是得源于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就了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曹操并不急于求成,同时他也知道韬光养晦而不去争一时之得。但纵使他深谋远虑,也是难逃智者干虑而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成了他战略失误的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刘备也曾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在惨烈的赤壁之战中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曹操能慌忙逃跑到华容道时,却发现了一条大道与另一羊肠小道,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定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奔着有烽火的道路前进,结果便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曹操的躁乱与多疑来源于他的生长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曹操并没有刻意地去改变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反而纵由其发展,如此一来对他所要成大事的目标是大相违背的。

据说官渡之战时,曹操为了能够平息官兵胸中所堆积着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员。表面上看似是解决了一时的土气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却是失去了中上层将领的人心然而到了老年的曹操更是变本加厉,他把猜忌的性格居然发展到了几乎病态的程度,有记载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无非就是他身边的女人、太监和御医。

一代枭雄的曹操,生性多疑确实是历史对其最为显著的评价。

据书中记载,曹操连自己身边的仆人和参谋杨修都不信任,这些亲近之人也难以逃脱遭其杀害的厄运,故有了“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而曹操的克星诸葛亮于是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便可坐享其成地让10万支箭在不费吹灰之力之下满载而归,为后来的赤壁之战打下了坚实的成功基础。

生性多疑,从某个角度来讲也许是能够把坏的事情做到防范于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但是显而易见,一味的生性多疑便成了分不清真与假、黑与白、是与非、爱与恨的种种事实了,这也无疑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多疑虚假的世界,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人生,不相信生活,不相信朋友,不相信爱情,自己反驳自己、思想斗争思想、真实怀疑真实、虚假掩盖虚假。从此便是没有了快乐,没有了单纯,也没有了真诚,除了猜忌便是怀疑。如此的心理游戏带来的只能是夜深人静之时,静下心来去剖析自己的荒凉空洞的痛苦更是对自己人生事业的一种毁灭的恐惧。

在当今的商场之中,都遵循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一种游戏规则,“用人不疑”与“用人要疑”这两个观点本身都没有什么对与错,关键是在于,用人的人具备着什么条件与素质。无能之人,用时必须要疑;而怀有高能之人,用才能不疑,也是才敢不疑。多疑而不明断,却一意孤行,只会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优质答案2:

曹操有缺点。但曹操不是小人,而是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恢复经济生产,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洛阳是京都,皇亲国戚聚集,很难治理。曹操一上任,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并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宣布"有犯禁令的人,都以棒打死"。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看见,下令乱棒打死。这一下子震惊了所有豪绅贵戚,"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幸亏有他老爸撑着,他被调走,当了顿丘县令。

光和三年,曹操平黄巾起义有功,迁为济南国丞相。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权贵,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因为济南王与这些县官都有利益钩连,以前的国相都置之不问。曹操上任以后,将情况调查清楚以后,上奏朝庭,一下子罢免了十分之八的县长一类的官吏。整个济南为之震动,贪官汚吏吓得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这是曹操未成为诸侯以前做普通官吏的两件事。如果你遇到这样正直的官吏,你能说他是小人吗?

中平六年,西凉大军阀董卓进京。他杀死汉少帝和太后,改立汉献帝,专擅朝政,倒行逆施。曹操不願与董卓同流合汚,改姓易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散家财,招兵买马,并发书信号召天下英雄起兵讨伐董卓。

董卓被关东联军击败,胁迫汉献常迁都长安。并大肆劫掠钱财,人民,火烧洛阳城。使洛阳方圆二百里人烟绝灭。关东联军惧怕凉州军,不敢追击,屯兵不进。曹操气愤,独自引军追击,在荥阳因兵力悬殊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也负了箭伤。关东联军各怀私利,发生摩擦,不久后解散。

在这件事情上,曹操的表现也十分正义,远胜于其他诸侯。

建安元年之后,曹操率军逐鹿中原,南征北战十余载,终于消灭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使北方广大人民摆脱了战乱之苦。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曹操令近侍取出平时所藏的名香,分赐给侍侯他的姬妾,嘱咐说:"吾死之后,汝等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

曹操冲锋陷阵,叱咤风云一生,临死却如此婆婆妈妈,竟连侍妾以后的生活也考虑到了。令人感叹。

人都有两个方面。象曹操这样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平生难免做错事,杀错人。但因此就说他是小人,是不对的。鲁迅先生曾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这话是正确的。

欢迎点评。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7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