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三俊为什么而死?
因为袁世凯练兵小成,局面稳定!
二、袁世凯为何到死都没踏入老家半步?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袁世凯这人那可是咱大华夏历史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北洋军阀的扛把子,还是他们的鼻祖,将整个大华夏搅动的翻天覆地的人。但有一个字号贴他那大脑壳上到现在扣都扣不下来——窃国大盗。原因无他,著名的二十一条以及他那白日做梦般的皇帝梦,一代枭雄的标签离他就渐行渐远喽,就剩下一个字——奸,外加这窃国大盗四个字。
所以他的事,还真值得大家伙掰扯掰扯,那么题主的问题如何回答呢?老梁先给大家伙来个总结,接着呢详细的和大家伙说道说道。
老梁觉得有句老话挺应景的:清官难断家务事。袁世凯之所以到死都没有回老家,就因为他那个破家的烂炕头上蹲了一个心眼比针眼还小的当家大哥,这东西别的事干不了,就喜欢和袁世凯对着干。而咱这袁世凯能咋办?只能是憋着一肚子的委屈,不配他玩了呗。所以袁世凯到死都不想踏进老家半步。
说道这里,那些个好奇心很大的朋友,就要问了:“老梁,这袁世凯对他大哥做了嘛事?让他大哥这么惦记着他,搞得袁世凯都不想回家?”
就这破事,咱还得从根上讲起。
开头的事袁世凯的老爹袁保中在他们老家,河南项城那嘎达是有名的乡绅,除了兜兜里有钱之外,就是能生养。短短几十年的功夫,就整出了六个儿子,三女儿。
瞅着子孙满堂的样子,老爷子很开心,但回头瞅瞅自己的兄弟袁保庆,官做的挺大,女儿整出几个,这好不容易整出个儿子里,还搞了个夭折,夫妻俩那个哭哦!
老爷子也挺心疼自己的兄弟,转过脸看自己的妾刘氏生下的大胖小子袁世凯,但这当妈的也不争气,孩子哭的哇哇的,愣是出不来几滴奶水。
老爷子一拍大腿根和自己兄弟袁保庆商量:“把俺那小子,过继给你当儿子吧,我这也是没办法,他那个妈不争气,没奶水,眼瞅着孩子都饿瘦了一圈,你看这整的!”
袁保庆一听,很乐意,这就把袁世凯接到家里,刚刚夭折了儿子的牛氏把袁世凯当亲儿子养,把个袁世凯喂养的脑袋挺大,身子挺肥,不爱学习的混世魔王。
说道这里,有人就要问了:“袁世凯咋就成了混世魔王了?”
咱举个例子掰扯一下,当年袁世凯不爱学习,但袁保庆还是给整了个教书先生,天天拿着一把戒尺对着袁世凯吆五喝六的,这就被袁世凯给嫉恨上了。有一天乘着月黑风高的时候,袁世凯脸上挂上几只萤火虫,藏树后边,先生路过,他跳出来扮鬼,把个先生好悬没吓死。第二天先生,直接辞职不干了,把个袁世凯乐的满大街晃悠。
咋说呢,看着小时候的袁世凯个性就是一个混蛋,但人家特孝顺,成年以后两母亲,一个生母,一个养母走哪带哪,生怕俩老人家受半点委屈。
老袁家的哥哥咱转过头来再瞅瞅和袁世凯作对的哥哥,这人叫袁世敦,是家里嫡出的老二,用咱普通话讲就是大房生的二儿子。
但老大夭折,这老二就成了家里的“长门”。这人论学习也不咋地,这科举和他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只能凭着家里底子给他捐了一个“盐大使”有帽子没位子的虚衔。不过这帽子再虚,他也是正八品,还有当年满清办法的盖有吏部大印的营业执照。就等着有人挪出个位置,自己蹲上去就得了。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在朝堂上哪也是风光无限好,就把这所谓的家族长门给踹到了淮北搞了个候补呆着。
大家伙都知道这朝廷里有人就是好办事,虽然是候补,但袁世敦还是捞了不少的重要差事干着,这叫啥?这叫捞资历,这资历足够了,加上背后这么一运作,咱就不候补了。
赶巧了山东来一巡抚,就把捞资历的袁世敦给请去做了候补知府,管着一摊子事。要说这事慢慢熬吧,总有个出头之日。
但山东这地界义和团的拳场多如牛毛,这啥东西多了都容易出事。其中一个叫李长水的领导和教民发生了冲突,这满清的大头兵一介入先把义和团的拳民给逮起来了。
李长水不干了,这就通报了自己的上级,朱红灯这就带这三百人来撑场子和满清的大头兵就干起来了。
袁世敦这就捞了个镇压的差事和朱红灯干了起来,但朱红灯还真是个人物,把个袁世敦打的大败,损兵折将的死了不少人,最后是被袁世敦给诱捕了。
这事搞定之后,那个赞赏袁世敦的山东巡抚走了,来了新的山东巡抚,这新官和袁世凯不对付,他拿袁世凯没辙,这就借着这件事下手整袁世敦,要来个杀鸡儆猴。
得,袁世敦瞪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珠子,就以“纵勇扰民”的名义给革了职。帽子丢了,袁世敦那个气呦,拍着胸口,跳着脚骂袁世凯不是个东西,自己替他遭了罪,还不出来给自己说个话,他有这么个弟弟感觉丢人。得,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那也是在风口浪尖之上,他的根基也是不稳的,如果他真的给自己的哥哥出头,那后果也许就是被踢出了朝堂,再想回来就难了。其实袁世敦这破事,他也不想想,只有袁世凯不倒,他出来那是早早晚晚的事,但谁让袁世凯摊上这么个只能看见自己利益的小人哥哥呢?
这不到了后来,这事平息了之后,张之洞给袁世敦求情,袁世敦这事才平了,袁世敦这才官复原职。
你瞧瞧这事闹的,没有袁世凯的面子,晚清这么大一个大臣能替他这芝麻绿豆大的玩意求情,开玩笑呢吧,但袁世敦这人就是不明白一直就嫉恨这袁世凯。
原因这不,袁世凯的亲妈熬不住岁月的摧残这就走了。袁世凯哭着陪着老妈的棺椁这就回到了项城,想要葬到袁家祖坟里。
这个时候,袁世敦乐了,拍着大腿根叫好:“俺是袁家的长门,这袁家的事就得听俺的。你妈活着的时候,是个妾!她死了,还是个妾!这祖坟哪是不能要的,瞅见没祖坟边上,那有一块块塌了地,就塞哪吧|!”
袁世凯可是个位极人臣的主,又是个大孝子,您不让入祖坟,还塞了祖坟边上,这说道哪里,袁世凯都不能这么干。
好说歹说就是不同意。给袁世凯来个下马威的袁世敦高兴蹲大门口瞅热闹,。
袁世凯没办法只好另选了一处地,把母亲葬在了另一块地里。
母亲没能葬在祖坟里,成了袁世凯的一块心病。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袁世凯和袁世敦就断绝了所有的关系,而且再也没有踏入老家项城一步。就是死的时候,留下遗嘱葬在了安阳,没有葬到项城的祖坟里。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顺手点个赞呦!
优质答案2:
正如当年项羽所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诚然,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一种特殊的乡情,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出门务工的农民,每次踏上归家的旅途时,总是难掩兴奋与喜悦之情。而在封建社会,这种乡情就显得更为明显,即使你身居要位,故乡却总是他们魂萦梦牵之地,叶落归根,也成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千百年来从未中断。
袁世凯的是非功过我们不必多说,他早年弃文从武,加入了吴长庆领导的淮军部队,后来朝鲜爆发了“壬午政变”,这成了袁世凯发迹的起点,他率兵入朝镇压了叛乱,被清廷留下做了驻朝大臣,而在稳定朝鲜局势的几年中,袁世凯初显自己的政治才能,也在这一刻起,他进入了李鸿章的视野,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袁世凯祖籍河南项城,当时的人都把袁世凯叫做“袁项城”,可奇怪的是,从袁世凯母亲刘氏病故之后,袁世凯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净土,就连自己的墓葬也没有选择项城,这是为何?
项城让袁世凯伤了心准确的来说,并非是项城让袁伤了心,而是居住在项城的老面孔让袁世凯对家乡彻底失去了好感。
当年已经是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可谓是位高权重,人人都要给几分薄面。袁还是一个大孝子,出门做官,他总是把母亲刘氏带在身边亲自侍奉。可惜刘氏因为年事已高,没跟着儿子享几年清福就病逝了,袁世凯极度悲伤,按照惯例,他护送着母亲的灵柩一路向南,准备安葬母亲于项城老家。
可袁世凯万万没想到,到了老家自己却吃了闭门羹。袁的大哥袁世敦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是长房的嫡出,而袁世凯的母亲不过是一个小妾。袁世敦就以此为名,坚决不允许刘氏入葬祖陵,袁世凯甚至跪下来恳求大哥,但他依然不买账。
要知道,袁世凯直隶总督的头衔虽位极人臣,但在家族事务中,大哥就是说一不二的领导者,他说不行,那刘氏就不可能葬在祖陵。于是袁世凯一气之下,带着母亲离开了祖陵,埋在了他处,并且发誓自己以后绝不再踏上项城半步!
袁世凯的第二故乡安阳,作为袁世凯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美好的回忆。当年他在小站练兵,曾在安阳举办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出动的受阅部队就达到了四万人之多。国外记者也纷纷前来报道,袁世凯也体验了一把万众瞩目的感觉。
后来溥仪登基后,袁世凯被迫下野,回到安阳洹上村做起了一名“渔翁”,然而他却没有放弃对政局的,就像蒋介石下野回到奉化一样,袁世凯每天家里电报不断,朝廷的大事小情他总能第一个先知道。
据说安阳还是三国时期袁绍的发祥地,袁世凯以袁绍后人自居,对安阳有着特殊的情感。袁世凯病故前,曾留下遗嘱:“扶柩还籍,葬我洹上”。位于安阳的袁林最终成为了袁世凯的安身之所。
袁世凯的一生争议性极大,有人说他是改革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但无论如何,他当初公然逆历史潮流称帝的事实将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