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立无字碑呢?这就要从武则天的身世说起了。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是唐太宗的才人王皇后。因为是庶出,所以以武则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她的父亲武士敏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曾经担任过户部侍郎,后来又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一、武则天的无字碑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的无字碑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 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
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 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
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
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 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
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二、为什么武则天的墓碑是“无字碑”?
优质答案1:
为什么武则天的墓碑是"无字碑″?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北峰上,有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一一乾陵。这里并列竖着两块硕大的石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碑文由武则天亲手撰写。还有一块高7.35米,宽2.1米,厚1.49米的空碑,即武则天的"无字碑″。在这块碑上,看不到唐代镌刻一字,后人追加的文字也斑驳陆离,若明若暗,难以辨认。
那么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因历史上找不到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众说纷纭,猜测的版本颇多。尔后,衍生出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功高德大,非碑文所能表达。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的半个世纪中,武则天大胆出手,善于治理国家,招贤纳士,重视培养人才,首创科举考试"殿试″制度。并能做到知人善任,重用李昭德、狄仁杰、张柬之、桓祟范、敬晖、姚祟等中兴名臣,出色的政治家担任宰相。在武则天主政期间,使国家统一持续巩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其在唐朝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她政绩斐然,彪炳史册,那是在一块碑记里写不完整的。特意留下无字空碑一座,以表示功高盖世,来玄耀自己。
二是,武则天知道自己在执政过程中,心狠手辣,篡权改制,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滥杀无故,罪孽深重,本无功可记,无德可载,认为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留下无字空碑为好。
三是,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之人,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因武则天在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传说武则天临终前曾说:"己之功过,由后人评。"鉴于此,聪明的武则天,想出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立"无字碑″,意在千秋功罪,交给后人评说。
四是,武则天一生信仰道教,反对儒家,为了维护道教的统治地位,防止儒家登上政治舞台,把儒生杀得血流成河。武则天知道,历史多数是儒家编写,如若不立此碑,她作为一代女皇的名声就会彻底成黑。便使出了用"无字碑″来对付儒家的绝招。
五是,墓地上的神道碑,是对人一生的盖棺论定,通常在其百年之后刻就。待唐中宗恢复唐朝正统地位后,肯定为刻写碑文的内容伤透了脑筋。对自己的母亲,曾经的大周皇帝,好话没法说,坏话不能说。君臣相见茫然,这样也只能在武则天的墓前立起了"无字碑"。
六是,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把武则天写好的碑文,藏在了墓室之内,下葬后找不到了碑文,结果只能竖起一块"无字碑″。
七是,对武则天的墓碑,原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
八是,难定武则天的称谓。如果褒扬武则天,碑文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那么,作为李唐子孙,从感情上不情愿。如果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由于称谓无法确定,致使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
九是,唐朝比较流行"无字碑",特别是地位较高的人,死后通常都立"无字碑″。但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优质答案2:
在陕西省乾县境内有一座古基,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墓道上竖有两块石碑,西面的一块是唐高宗碑。碑文歌颁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而的一块是武则碑。却是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参与和执掌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对她的评价分歧很大,有人赞赏她的才干,有人痛斥她的残暴。她的碑文怎么写才好呢?
在她临终前,群臣为此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武后当政,功德盖天,碑文应大歌大颂。有的说,武后篡权,有失伦常,不足为道。武则天知道后心想,人们对她的一生肯定 会有各种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很难,不如什么也不写,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说。于是她召集群臣,命令在她死后,不要撰写或镌刻任何文字。
三、汉武帝晚年为什么写罪己诏,女皇武则天死后为什么立无字碑?
优质答案1:
汉武帝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一心想和秦始皇比高下。但秦始皇也是死后,赵高才敢害死扶苏,而汉武帝生前,被妖人江充蛊惑利用害死了太子和皇后,光凭这一点就扇了汉武帝的老脸,还和秦始皇比什么比?秦始皇再暴虐也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弄死。汉武帝明白过来后悔也晚了,太子和皇后的死沉重的打击了汉武帝骄傲的自尊心。汉武帝还没有糊涂透顶,他明白这件事要被骂名千载,与其被后人骂自己是个糊涂蛋,还不如自己主动认错,还能挽回一些颜面。于是他就下罪己诏,自己骂自己是混蛋,求得天下人和后世的原谅。
武则天立无字碑也很好理解,她先嫁太宗,再嫁高宗,后又弄了一堆面首,如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这让身为她儿子的皇帝李显很不好写,难道能写自己的母亲很荒淫吗?不好写干脆不写,古人是很有羞耻心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胡编乱造,要么秉笔直书,要不沉默无语。李显面对武则天这样的母亲,只能无语了,所以留下一个无字碑。
优质答案2:
谢谢朋友邀请!
中国历史上300多位帝王,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功过的真不多。汉武帝和武则天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真正的开明还是为了在史官笔下或后世口中留下良好印象,起码有个表示,也可以给个赞了。
汉武帝的罪己诏,很大可能是在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时,觉得对几件重大问题应该向国民作个交待吧。一是巫蛊之祸不仅冤死众多无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本已强固的国本,作为雄才大略的帝王犯了这样的错误实在是说不过去。二是连年用兵虽然开拓了国王疆域,但同时也加重了国民经济负担,在经济管理上实行的盐铁垄断专营等措施,国家财力加强了但民间的经济活力被扼杀了,最终还是百姓负担加重。三是政治高压导致军事危机,最典型的是李广利被迫投降匈奴,打击匈奴的同时也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痛苦。汉武帝在总结治国策略的时候,从强大的国运表象中看到了这些问题带来的政治危机。在认识到错误后,汉武帝开始重视农商,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时空。尽管他不久去世了,但他正视自己功过的勇气和采取的措施给继任者提供了警示,于是才有了“昭宣中兴”。
汉武帝的罪己诏,有两大积极作用,一是化解了即将爆发的政治危机,给继任者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二是向世人展示了伟人的宽广胸怀,获得了后世的好评和尊敬。
武则天的无字碑,应当是自己不想铭文和李氏后裔无法为之铭文两种情况综合所致。
武则天对自己所作所为是最清楚不过的。她可能在死前忽然悟透了人生和功名的哲理,把一切都看开了。也可能感到自己毕竟是个女人,是李家的人,所以要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正因为她与李治合葬,李氏后裔才和天下人无法对她撮骨扬灰。
人死后,墓碑上题什么,题不题,是健在人的事。死者生前纵然有千万条嘱咐,健在人有自己的决定权。对武则天这个人,李氏后裔是爱恨交加。这个人几乎毁掉了唐李江山,为了窃权上位,武则天对李氏男丁进行了血腥杀戮,甚至自己亲生的儿女也不放过。而这个恶贯满盈的人在位期间,国运未衰并且强盛,给继任者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点不知羞煞了多少男性帝王。于功于恶,李氏后人都无法明确地褒贬,只好留一空白,任后人来评说。对死者,对李家人,沉默是金。更何况,任何人身后的评价,都是后世人的事,自己或自家人说什么、说多少都没用。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