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师?}号是什么?为什么叫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在古代,师和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那么,什么么是教师呢?教师是一个职业,是教书育人的人,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而徒呢?就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他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后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欲望。
一:启化师是什么

萧太后是一个传奇,是一个神话。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太后。在她掌权期间,对内改革制度,对外金戈铁马,最终让辽国成为一方霸主。她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辽国的发展。正是她,将辽国推向空前强盛的历史时代,同时,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她的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从草原“细娘”到金戈铁马“女战士”
相传燕燕是萧绰的小名,所以许多人喜欢称她为“萧燕燕”。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辽朝北府宰相及驸马萧思温;萧绰的母亲是长公主,名吕不古,是辽穆宗的姐姐。
萧绰从小喜欢读书,这一点继承自父母。受母亲的影响,萧绰自小接触中原文化,对封建经济与文化都有着一定的了解。萧绰的两个姐姐相貌平平,做事也十分马虎草率,唯有萧绰不但容貌秀丽端庄,同时在治学与劳动上也都非常认真。有一次,萧绰和她的姐姐三个人扫地,父亲萧思温特意在旁观察。萧思温发现,两个大女儿干活心不在焉,只有萧绰扫得非常认真。萧思温很高兴,断定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公元969年,耶律璟在怀州黑山打猎,因猎得一只狗熊,耶律璟下令饮酒庆祝,自己喝得大醉,没想到夜里就被几名近侍刺杀了。辽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贤在萧思温的帮助下,星夜赶到怀州,在耶律璟的灵柩前即位,即为辽景宗。耶律贤一登基,萧思温便受封为魏王、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
当时,美丽的萧绰随着年龄增长,不但才学更加出类拔萃,长相也日益出众,在草原上特别显眼,被草原人称为“细娘”——即契丹人对绝色美女的称赞——景宗耶律贤也很快听说了她的美貌。耶律贤是个缺乏大志向的国君,终日沉湎酒色,听说如此貌美女子他岂能放过?他很快立萧绰为贵妃,后又册封其为皇后。萧绰仅十七岁便成为皇后,不过,这也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机缘。辽景宗才学平庸,年幼时又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母被叛乱者杀死,受到极大的惊吓,年长后十分体弱多病,可是他耽于酒色,随意放纵,完全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于是,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几乎上不了朝。这时,只有萧绰代夫临朝而处理国事,不到十八岁的萧绰便开始裁决所有的国家大事。
辽国事务被萧绰处理得井井有条,耶律贤了解到皇后萧绰的才干,就将她的地位上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耶律贤还特别交代大臣们,在书写皇后时言语也应称“朕”或“予”,这也说明耶律贤给了萧绰代行皇帝职权的权力。
公元971年,即保宁三年,萧后与耶律贤长子耶律隆绪诞生,辽景宗后继有人,对萧后更加荣宠。辽景宗对萧后几乎可以说是专宠,在他们14年的夫妻生活里,萧后不但几乎全权管理着景宗朝的军政大事,而且还一共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7个孩子。
辽国一直存在着长期激烈的矛盾与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愈发明显起来,朝中随时都会有斗争出现。同时,西夏、女真不断敌视辽国,而南面的大宋此时也是一个让人不可小觑的强大敌人,辽国四周环境不容乐观。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萧后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萧氏在朝中势大,萧思温因此而被刺杀。对此,萧后心中悲痛异常,却坚持着专注于朝政,她安排了继任父亲职位的人选——一代名臣耶律贤适。同时,她不分汉族、契丹族而重用了许多有着非凡才能的官员,分派在重要职位上,除耶律贤适之外,还包括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乌珍、女里、韩匡嗣等。而且,萧后意欲改革朝廷旧制,以进一步稳固内政。由于有耶律贤适等人的帮助,面对辽国层出不穷的各类斗争,萧后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不断取得胜利。在治国上,萧后非常赞赏汉族的优秀制度与生产方案,因而大力借鉴推广于辽国,她的策略是正确的,辽国在军事、农业等方面逐渐强大起来,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也渐渐改善,当然,她的意图是将来再伺机进取。萧后日益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卓越的执政能力,她的所有作为与想法实施后的成果,也渐渐说服了辽国民众及朝臣,萧后开始获得全体朝臣的认可,这时,她还不足二十岁。
萧后为人谦逊,待人诚恳,用人不疑。在法治方面,萧后一视同仁,执法严明,没有一点儿所谓的妇人之仁。卓琳和普格原为辽世宗的遗妃,因二人在家中秘密使用巫法,萧后不顾大臣们的拦阻,处死二人,毫不容情!后来,她发现将军萧神睹参与密谋造反,便也立即将其斩首示众。此后,萧后的铁面无私传遍辽国上下,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这样一来,国家上下更加稳定了。
萧后整治辽国时,宋太祖赵匡胤把矛头指向了辽国。军事才能出色的赵匡胤在顺利地连续攻克辽国几座城池之后,就打算乘胜将幽州收复回来。但对于辽国来说,幽州是军事重镇,是南面的门户,绝对不可丢失。当时是韩匡嗣之子韩德让一直把守着幽州。宋军突然来犯,萧后深知幽州的价值,十分明白形势的严峻,于是马上派出救援,由耶律休哥率五院部精锐前往,另外又安排耶律斜轸设下埋伏。萧后的策略非常有效,在把宋军主力引出来之后,辽军的一支精锐袭击宋军后背,宋军溃败。
后来,为了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宋朝再次无端进犯,给国内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萧后决定给予其一次致命性的强力打击。于是,萧后再次任命耶律休哥为大将出击瓦桥关,她与景宗则随军前往。耶律休哥率领着精锐之师与宋军交战,宋军再次大败。萧后的军事才能在此次战役中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萧绰的军事能力从这两次与宋军的交战中可以初步看到。可以说,至此,萧绰由草原“细娘”完美转身,彻底成为金戈铁马的一代女杰。
公元982年,即乾亨四年,辽景宗病故,其子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即辽圣宗。萧绰成为皇太后,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统摄国政,辅助圣宗治国。在萧思温因权力过大而被刺杀之后,外戚的势力大大削弱,萧太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而诸王宗室则拥兵自重,意图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圣宗的权威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萧太后此时虽然已经执政多年,但之前毕竟是有景宗作为她的靠山,如今只剩下孤儿寡母,小皇帝年幼,萧太后又没有其他依托,她不由得有些担忧。而且,除了忧心内部势力反扑之外,萧太后同样担心宋朝趁此机会进犯辽国,二者无论出现哪一个,都将异常棘手,真可谓内外交困。在这样的局势之中,萧太后还是冷静下来了,做出了几个有效的萧太后此时虽然已经执政多年,但之前毕竟是有景宗作为她的靠山,如今只剩下孤儿寡母,小皇帝年幼,萧太后又没有其他依托,她不由得有些担忧。而且,除了忧心内部势力反扑之外,萧太后同样担心宋朝趁此机会进犯辽国,二者无论出现哪一个,都将异常棘手,真可谓内外交困。在这样的局势之中,萧太后还是冷静下来了,做出了几个有效的决策。她提拔了耶律斜轸与韩德让,让二人掌管兵权,又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汉臣,逐渐使朝廷中形成了一个以萧太后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此外,萧太后下令,手中握有兵权的诸王不得相互宴请,不得随意出门;接着,她又设法解除了诸王手中的兵权。凭借萧太后步步为营的谋划,萧太后和圣宗的地位终于稳定下来。不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男人毕竟是支柱,萧太后与圣宗虽为皇家,在这一点上其实与寻常人家并无不同,萧太后自然也渴望一份爱情,渴望一个可以依靠的胸膛。
据说幼时萧绰曾与韩德让有过婚约,二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原本可以早早拥有一段好姻缘。然而,就在他们成亲之前,偶然的机会下,景宗得知萧绰的美名,要立萧绰为后,萧思温不得不解除萧绰与韩德让的婚约。婚约的取消给二人留下了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大概萧绰与韩德让的那根红线早已拴死,即便绕了个弯,最后还是把二人牵在了一起。
景宗死后,萧太后一则认为韩德让政治才能极为出众,二则自己内心仍对他心存眷恋,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其实,韩德让在景宗死后便开始在政务上辅助萧太后,生活中也多方照顾。无论是出行还是住宿二人皆行同夫妻,对外毫不避讳,就连接见外国使臣,二人都是共同出面。此外,圣宗更是像尊重父亲一样尊重韩德让。萧太后为了独占韩德让,还秘密鸩杀了他的妻子李氏。
公元988年九月的一天,萧太后没有像过去一样在皇宫里宴请诸位大臣,而是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这场以韩德让和萧绰为主人的宴请,其实就是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喜宴。喜宴之后不久,韩德让官拜大丞相,加封齐王,变成了辽国权势最盛的人物。
不过,毕竟韩德让身为汉族,现在却位高权重,对此,契丹贵族自然十分不满,更有人以韩德让并非契丹族为由,要求萧太后削减韩德让的权力,甚至是散布一些韩德让不忠于萧太后的谣言。而萧太后对于这些挑拨根本不为所动,对韩德让始终如一,而且信任有加,众人的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而萧太后的确没有看错人,韩德让才能非凡,处理政务兢兢业业,将辽国治理得很好,虽然他手中握有许多特权,却并没有将这些特权用于谋私,而是很好地用以励精图治。
另一方面,辽圣宗耶律隆绪对于韩德让这个继父不但毫无反感,而且还非常尊敬。而事实也证明,韩德让是值得这份尊敬的。
在封建王朝中,太后与重臣的爱情在历史上可是难得一见,萧太后与韩德让这一份迟来的缘分,也算是一种美满了。
萧太后兼听善纳,赏罚分明,治国有方,她给许多大臣加官晋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以笼络群臣,使群臣为其效力,她还做了许多平反工作来取得人心。为了调整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改为二者同罪同纷时重责汉人,改为二者同罪同罚。同时,她还规定刑罚从轻,而且不连坐,即一人犯罪,不连带其不知情的亲属。如果有罪犯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还可以实行“上诉”制度,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冤假错案。
可以说,在进步性上,萧太后的这些规定十分得人心。朝廷众臣因此对她越来越敬佩,她的威信自然就与日俱增。萧太后的种种举措不仅缓和了民族对立情绪,也缓和了阶级对立局势,使百姓生活更加稳定。
当时在辽国,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现象比较严重,奴隶制色彩较浓,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萧太后打算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她将辽国的奴隶整编成部族,与辽国的其他人平等生活,让他们分镇于边疆,既解除了奴隶制,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国家安全。她反对达官贵族或朝廷使者对下级或百姓进行压榨,规定任何人发现类似现象都可以反抗或者举报,做出此类举动的官员将被立即罢免。萧太后对于官员的清廉自守非常重视,对于为官标准做出了严厉的规定,尤其重视廉洁这一原则,一旦发现官员贪污受贿便施以严惩。犯罪的官员将与犯罪的百姓一样得到相应惩罚,不会因为地位高而得到某些偏袒,在萧太后执政期间,辽国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外,韩德让也积极地支持与帮助萧太后的改革。比如韩德让的哥哥韩德源意图仗势欺人,韩德让立刻前去劝阻,绝不听之任之。
萧太后还给予农业特别的重视,相关的减免赋税诏令就颁布了几十条,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她深知国家之根本在于农业,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源。因此,在萧太后的整治下,辽国的农业不断发展进步,为辽国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太后重人才、远小人,提拔有才干、有德行之人,使得辽国朝廷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她还仿照宋朝的科举制度设置了考试来选拔人才,让更多的能人参与辽国朝政。可以说,萧太后治理下的辽国的发展与汉族文化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因为萧太后的关系,契丹族在当时较为进步的汉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之下,走向了封建化。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大胆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发展,显示出其难得的才能,辽国的国势因为她的一系列改革而蒸蒸日上,逐渐达到鼎盛。萧太后既能沿用汉法,又保留本民族的优势,辽国岂有不强盛之理?
当然,辽国的日益强大意味着大宋王朝的危机的迫近。
1004年,萧太后率军二十万,向宋朝主动发起攻击。几番大战之后,当时的宋朝皇帝宋真宗与萧太后达成协议,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各守各的疆土,双方边民不得互相侵犯,并增加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而在辽国看来,这个协议自然意味着辽国国力的强大以及文化制度上的一个飞跃。
那个时代最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之一便是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的她,不仅仅在国家内部的治理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她同样从容不迫,积极应对,恩威并施,在战争中也能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她的确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女性。
萧太后身为辽国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却没有一点儿太后的架子,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长辈,经常同朝臣儿女们一起宴饮、赛马等。在宴集时,即使有人不对她施礼,她也不以为忤。
萧太后与景宗生育了四子三女,四子耶律郑哥出生八个月便不幸夭折,这是萧太后的一件憾事。她对儿女们的行止管教甚为严格,在日常生活上又显得非常慈爱,在这样的关爱下,她的几个孩子都健康地成长起来,举止有礼,又都有一技之长,没有权势子弟的纨绔表现。
当然,长子耶律隆绪即圣宗是萧太后最为关心的,毕竟他是辽国的正统继承人。萧太后对圣宗采取了丰富而全面的教育,读书学习、骑射箭术,无所不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汉文化知识,这为后来圣宗皇帝安邦定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行军打仗的才能是除了文化与治国之外,萧太后十分重视让圣宗掌握的。几乎每次对邻国作战,萧太后都要求圣宗上战场实践锻炼,萧太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磨砺圣宗。她对继承皇位的圣宗,从来不敢有半分懈怠,总是严厉要求他认真学习各类政务。
萧太后面对自己打下的基业,当然也希望将来自己离开人世之后能有一个好的帝王来继承大任,因此对于圣宗的教导甚是严厉。萧太后在圣宗身上倾注了诸多心血,既有严厉的管教,又有亲切的关爱,就是企盼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圣宗耶律隆绪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本来他对于母亲萧太后就一直非常尊重,时刻铭记她的教导,总是一丝不苟地遵从母训,努力奋进,在政务上时常询问母亲的意见,也经常采纳母亲建议的方针。后来,圣宗独自掌管辽国之时,果然留下了另一段辉煌的足迹。圣宗在位近50年,对于辽国的治理有章有法,举才治贪不徇私情、公正严明,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圣明贤德的皇帝。对此,萧太后的的确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另外,萧太后的3个女儿各有所托,但命运并不完全相同。萧太后的大女儿齐国公主燕哥嫁给萧继先,萧继先生活俭朴、积极上进,也十分聪明,在与宋朝交战时屡获战功,深受萧太后喜爱。二女儿卫国公主长寿女嫁给萧排押,萧排押曾在与宋朝交战时屡次同潘美、杨继业交手,颇有佳绩,为政期间实施仁政,受到百姓爱戴。三女儿越国公主延寿女嫁给萧恒德,他虽然没什么突出的佳绩,却也因为各方面表现积极而得到萧太后的喜爱。可是后来,有一次三女儿得病时,萧太后派宫女贤释前去探望,没想到萧恒德却胆大包天地与贤释有了奸情,越国公主本就在病中,听闻此事又心中大怒,因而就此撒手人寰。萧太后了解了来龙去脉,便立即下令赐死萧恒德。萧太后对冒犯其尊严者从不手软,由萧恒德一事便可见一斑。
萧太后的赏罚分明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儿女还是朝臣,一旦他们犯错或者背叛她,她就会立即出手处置,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而如果他们能够有所建树,甚至只要能循规蹈矩,她就会给予宠信与爱护。
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萧太后得封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三年后,萧太后感到圣宗处理政务的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日益低下,于是萧太后还政于圣宗。当年十二月,萧太后病情加重,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圣神宣献皇后”,后来改谥为“睿智皇后”。
应当说,萧太后留给历史的,是辉煌的一页。她的一生也许并不完美,但她在辽国历史中的确称得上伟大。她的突出能力与业绩在历史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二:启师科仪是什么
《道德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不但在历史上长期持续发生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体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它不但代表先秦道家的主要思想观念,而且充分彰显道家文化的独特思想品格,并与儒家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儒道互补”的传统精神理念,成了影响中国思想理论的两种最重要的学术思潮;它还以抽象的理论形式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而广博的文化智慧。
《道德经》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哲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思想理论的建立和传播;二是谋略思想方面的影响,包括老子的智术和经过韩非子等人发挥而形成了帝王权谋、法家权术等;三是对于道教的影响,即作为道教的理论基础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民间传播得很广。
第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奠定了先秦道家的哲学基本理论。
老子的思想理论是最早具有哲学理论形态的学术思想,据历史记载,就连老子都曾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和思想观点。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室史 (国家图书馆馆长)时,孔子周游至洛邑,知老子很博学,很有学问,他特意去向老子讨教,而老子的思想对孔子是有较大影响的。
后来,老子看到了时局开始变乱,他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被守关的官员留下来,请求他将其思想著成书,于是,有了《老子》五千言,或者称《道德经》。
《道德经》的第一个理论贡献是创立了道家学说的基本理论。
首先,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而“道”是万物实在性本质性的存在。“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是本然的实在,因而,“道”是自在自为的,不依外物而存在,不为外物而存在,它以自己为目的。
其次,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基本特性,它是自然而然的,具有永恒性、本原性、实在性。而所谓的“道法自然”并非指“道”要效法另一个自然存在,而是指“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实在,顺其自然是它的本性,它自己即是自然而然的。再次,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基本观点,强调万物向“道”的回归,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因而,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回归转化的对立范畴。比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特别是强调“有”“无”统一、“有无相生”的道理。在他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无之本即是“道”,有之展现,即是“一,二,三”,是阴阳、天地人,万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最早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先秦最高的哲学智慧。他的“道法自然”理念成了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深刻的哲学理论之一,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深刻的理论命题。
第二,《道德经》不仅是哲学典籍,而且也是谋略名著,老子不仅是哲学理论方面是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谋略大师,老子的谋略智术是很厉害的,而且,他的智谋理论经过韩非子等人发挥,形成了帝王权谋,并演化为法家权术。
首先,老子的“道法自然”在政治谋略方面转化为“无为而治”,而这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管理策略。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提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提出: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强调的都是“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指“不作为”或“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只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目的。老子坚持循“道”以治国,而“无为之治”就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在政治管理策略方面的体现。“无为而治”的管理要诀即是依照“道”而行,自然而然,不过多干预,不强压强迫,不以强权压制,不劳民伤财等等。重在因势利导,以“无为”而到达“无不为”。
“无为而治”其实也是“以民为本”。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周王(《七十四章》)即是说:民众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呢?他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七十二章》说的是: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势的时候,那么,更大的动乱、祸害就要发生了。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就是主张“与民休息”,即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把民众的向背看作是自己执政的基础;同时,统治者应该自身谨慎,静心寡欲,不扰民,不以势欺民,要让民众能休养生息。
其次,老子提出了“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知其雄,守其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谋略。
老子很赞赏水的特性和优势,他强调“上善若水”,这即是看到的水的兼容精神和柔弱特性,因为老子一直主张以“柔弱胜刚强”的致胜原则。可以说,“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管理哲学和竞争策略的的根本思想之一。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在老子看来,柔弱的事物处于发展进程中,因而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刚强的事物发展成熟了,趋于衰亡。草木生时柔软,死时枯硬。人生时身体有一定的柔软性,死则僵硬。这皆是说同一个道理,柔弱能胜刚强。
此外,内心柔弱的,度量大,能兼容,虚怀若谷,如海纳百川,前景广阔;而内心刚硬的,度量往往较小,好斗好胜,不善容纳,易于落败。
因而,老子主张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就是坚持“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老子坚持“柔弱胜刚强”,坚持“以柔克刚”,坚持“以退为进”,坚持“知其雄,守其雌”的道家谋略,这是很厉害的。这一套并历代统治者所采用,成了与儒家的刚健进取精神互相补充的统治策略,对后世影响很大。
再次,《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道家智术的典型体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说的是: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说的虽微妙而又显明,讲的是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这种“将欲……,必先……”的策略是很有智略的,这也是“反其道而行”在竞争策略方面的体现,这是道家谋略所体现的高明智慧。
第三,《道德经》的理论学说成了后来道教的宗教理论基础,使中国本土宗教能与西土来的佛教相抗衡,它从理论上和道术两个方面对道教有巨大影响。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之后,老子被尊奉为教祖,被尊为“太上老君”,并以“道”为最高信仰。
唐朝开国之初,唐太宗李世民追认老子为李氏皇族的先祖,他说:“联之本系起自柱下”,愿“尊祖之风贻诸万叶”。这不但承认唐太宗自己这个皇帝是老子的后贤,而且还希望老子遗风传承千秋万代。
到唐高宗时,便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在唐代开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皇室的推崇,皇帝的“认主归宗”,加上道教的流行,使被道教改造了的老子思想传播得越来越广。
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到了宋代,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自身就称为“道君皇帝”。唐宋的多位皇帝都主张以道教立国,这使得老子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随着道家和道教神仙的融合,特别是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 契》这类理论著作的出现,开始将老子的道家思想融入道教的理论和教义中,初生,道家的一些理论内容也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为道教理论,而《老子》和《庄子》中关于“道术”的修养理论等,并改造成为内练气,外练丹,以及符箓、科仪等。所以,道教依附着老子,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准和学说高度,而老子思想经由道教的传播,在历史上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三:师启是什么意思
道:天道,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引申为科学知识。于:介词,在。和后面的“思海”组成介宾结构,充当“闻”的状语,文言文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即:于思海闻道。
思海:思想、探索的海洋。
之:代词,代指学习过程。
——在思想的海洋中探索并掌握科学知识,老师们是这一过程开启者和引路人。
四:启停功能是什么
自动启停功能,是指你在短暂停车的状态下,比如堵车、红绿灯路口时候,踩住刹车踏板,车速为0时,发动机熄火,转速表为零,但电力系统正常,说白了就是不烧油,全靠电瓶来支撑你的空调鼓风机啊、车灯啊、座椅啊之类的,但转向助力等消失。抬起刹车踏板时,自动打火,发动机恢复正常。 其实就是省油,但是废电瓶。五:启金社是什么
招财宝是衍生于支付宝的理财产品,而网金社是独立的理财产品,但可以用支付宝里面的钱购买。个人认为,网金社的风险更大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