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为什么会灭亡呢?这就要从商朝说起了。我们都知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那么,为什么商朝会灭亡呢?其实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纣王的暴政。在商朝末期,纣王不仅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而且还大兴土木,修建酒池肉林,以及炮烙之刑等酷刑。。这些刑罚都是非常残忍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做这些事情,但是有一个人却不一样,他就是苏妲己。

一:夏朝为什么灭亡的原因
为什么夏朝就一定要是存在的?而《荷马史诗》就只能是神话故事?
夏朝是不存在的!但夏部落可能是有的。
从法理角度上讲,所谓的夏,做为一个王朝,很有可能是周朝干掉商朝之后,为了给他们的造反行为打上合法标签创造出来的。首先是杜撰了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来暗示夏启得位不正。然后用商汤革命来定义改朝换代的合法性。
从文明程度上讲,商朝在定都朝歌之前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部落联盟,能不能称之为“朝”都是问题。更何况是比他们更早几百年的夏。所谓“朝”要有起码的制度,法律,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等等的一切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是怎么实现的?更尴尬的是,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甚至没有“夏”字。更不要提有关夏朝的记载了。(很多人都宣称找到了,但实际上都是一家之言 官方不认的)当朝没有文字资料,下一代又没有只字片语的传承,这要人怎么相信曾经存在过一个能称之为王朝的时代?
而且,从生产力水平角度讲,想找什夏都的行为都是扯淡!按当时的半农耕半采集狩猎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几千上万人聚在一个地方,吃喝拉撒,很快就会把周围资源环境都糟蹋完的,不跑路不是饿死就是瘟疫。所以,就有很多没头没尾的文明遗迹的存在。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二:夏朝为什么叫夏朝
1,据《史记》引帝王纪云: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河南禹州,原禹县)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2,《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3,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附: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三:夏朝为什么那么恐怖
提到我国古代最有"礼"的朝代,相信许多人会认为是周朝。毕竟"周礼"一词大名鼎鼎,孔子也穷尽一生想要"克己复礼"。作为我国礼乐制度高度发达的朝代,周朝确实称得上是后世尚礼文化的源流。不过,崇尚礼法并不代表着就不会采用刑罚,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等级和统治,可一旦它不管用,用刑则成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
举例来说,在西周周夷王时期,齐国国君齐哀公就曾经受到了刑罚。其理由一是在于他治国无道、"荒淫田游";二是因为他自认为是周天子的长辈而不去朝拜;三则是受到了奸臣的陷害。总之,据《史记》记载,齐哀公被周夷王施以了烹杀之刑,也就是放到大锅里活活煮死。
在礼制十分发达的周朝,尚有诸侯被天子烹杀的刑罚。那么,在更加久远和野蛮的夏、商时期,它们使用的对活人的刑罚有多可怕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夏朝和商朝时有着什么样的酷刑。
首先,在我国最早和最神秘的夏朝时,主要有着四种刑罚,分别是死刑、肉刑、流刑和赎刑。其中,死刑又细分为"诛、杀、戮、孥戮"等,前三种大体来说都是针对犯人的死刑,而若是被处罚者罪大恶极,他也可能遭受"孥戮",也就是连累妻子、儿女一同赴死。
另外三种刑罚根据名字就很容易明白,肉刑便是对犯人的身体施加刑罚,它大体也是被分为四种,即"墨、劓、膑、宫"。其中,"墨"指的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并用墨水覆盖,使之明显且能够长久不褪色;"劓"从字形就能够知晓,它是指割去犯人鼻子的刑罚;"膑"指的是割去膝盖骨,像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就曾经遭受此刑,不过,也有说法认为它指的是直接割去双脚。
最后的"宫"常见于"自宫"一词,它的意思便是割去生殖器官。除此之外的"流刑",指的是将犯人流放到偏远之地,使其自生自灭;"赎刑"也顾名思义,指的是犯人犯错后,如果能够缴纳一定的赎金,便可以免遭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夏朝时往往是在土地上挖一个大坑,或是在平地上筑起土墙来关押犯人,它被称之为"圜土"。
由上可见,早在距离今天的我们足有四千年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比较丰富的刑罚体系。那么,我们再看看以夏朝为基础的商朝又有怎样的制度。
提到商朝的刑罚,就不得不提其末代君主商纣王及其宠妃妲己。光是他们二人创造的残忍刑罚种类,就有三四种以上。可以说,在纣王之前,商朝的刑罚大体是沿用了夏朝,并没有太多增减。
纣王是商朝末年的国君,他为人虽然锐意进取、勇敢刚毅,但又过于暴虐急躁。
在一次攻打一个叫"有苏氏"的部落并得胜后,部落的人们将貌美的妲己献给了他。从此以后,纣王专心与妲己晚乐,而妲己为人阴狠残忍,以折磨他人为乐。纣王为了讨其欢心,便使用各种各样的刑罚来处罚犯人供其观看,也因此许多新方法被发明了出来。
商朝建立的前几百年,关于死刑大致仅有两种方式。一是"戮",即直接杀死,二是"劓殄",即诛杀全族。然而,纣王继位后,这一数字增加到了六种。在位期间,纣王曾经见九侯的女儿漂亮而将其召入宫中,但其女并不喜欢陪纣王淫乐,于是纣王将九侯"醢",也就是捣成肉酱。
此事发生后,与九侯同样位列"三公"的鄂侯为其仗义执言,但纣王将其"脯",也就是杀死后晒成肉干。
对于纣王的残暴,其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于是直言进谏,但杀红眼的纣王根本不念及亲缘或他对王朝的贡献,将其心脏挖出。最后,商朝死刑里还有一个是纣王与妲己的"娱乐项目",那便是炮烙之刑。
在《列女传》中,有着"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的记载,可见炮烙的主要内容便是在一根铜柱上涂上油脂,再在底下点上炭火,让犯人在上面行走,犯人不愿意掉到炭火上,但又因为铜柱太滑而最终必然掉下,妲己便以欣赏犯人的凄惨模样为乐,甚至在看的时候还会放声大笑。
至于商朝时的肉刑,则大体分为"墨、劓、刖、宫"四种,这里代替割去膝盖的"膑刑"的,是主要内容位割去犯人单足或双足的"刖刑"。除了死刑、肉刑,商朝时出现了"徒刑",也就是让犯人用劳作抵罪的刑罚。
四:夏朝为什么没有文物
先来解释下夏朝如何形成。
《礼记》说,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亲子...是谓小康。
这段话是意思是说,自夏朝开始,代表公有制的大同时代灭亡了,开始出现了有阶级分化的私有制王朝,也就是小康时代。
为啥说夏是朝代开始呢,礼记这个定义是最重要的凭证。
夏朝并不是大禹开创的,他是大同时代的最后一任部落联盟长,夏朝正式创立者,是他儿子夏启。
夏启如何做到的呢?很简单,他拒绝交出权力,他召集众部落在钧台(河南禹州北部)开会,声称要继承父亲职位。
其他部落当然不同意,明确表示反对的是夷族。夷即东夷,居住在山东一带,包括安徽、江苏北部,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之一。
因为顾忌夷族势力,夏启放弃了传统属地阳翟(禹州),西迁至大夏(汾、浍流域),定都安邑(山西安邑县)。
受到夷族鼓舞,与夏后族同姓姒的部落有扈氏(陕西户县),也起兵反对夏启破坏禅让制。夏启打败了有扈氏,将他们全部罚做奴隶。
《史记》:“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尚书》中还存有夏启发布征伐有扈氏的战争动员令,也就是《甘誓》篇。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看到有扈氏的悲惨遭遇,许多诸侯国表示臣服,但怨气只是暂时压制,夏启死后传位给了儿子太康。夏启就不是有德之君,太康更糟糕,带着家属去洛水北岸打猎,一去就是好几个月。
等待已久的东夷族首领羿,对,就是传说中射太阳的后羿原型。他在现实中是夷族领袖,带领族人乘虚夺取了安邑,这便是“太康失国”。
羿占据安邑后,便改称有穷氏,宣称继承夏启权力。有穷氏,你说起啥名不好,这名字多不吉利。夏朝奴隶本来指望羿的到来,能解放他们,没想到换汤不换药,羿只是反对夏启当首领,并不反对私有制。
羿也喜欢打猎,著名猎人嘛,趁他外出,他的亲信部下寒浞,收买了奴隶,起兵作乱杀死了羿,并继承了羿的全部财产和妻妾。
所以后羿的真实遭遇比神话故事还要惨,他老婆嫦娥并不是飞升月亮,而是被人抢了,但这是后话。
太康逃到了斟鄩(河南巩义),为什么去这里?因为斟鄩族也姓姒,是他的亲族。羿穷追不舍,难怪叫有穷氏,攻破了斟鄩,太康再次失国。
羿另立太康弟弟仲康为王,这个王指夏后族之王,并非天下之王,因为这时君王,是有穷氏。仲康儿子相不甘心受辱,逃到商丘,羿紧跟而至,相只好继续跑路,逃到了帝丘(濮阳)。
帝丘属昆吾族,是当时的一个强国,也是夏后族同姓。这时寒浞杀掉了裔,不仅继承了他的家产,也继承了他的事业,领兵杀到,同样穷追不舍。
昆吾战败,相被杀,怀有身孕的相妻,从狗洞里爬出来才得以逃命,跑回了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仍氏做官,但寒浞仍然不肯放过他,少康只好找舜帝后裔有虞氏(河南虞城县)求助。
这次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又联合了昆吾等族,终于打败了寒浞,再次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重回故里,定夏后族旧地阳翟为国都,少康儿子帝杼迁到了黄河北边的原(河南济源),住了没多久又南渡,定都老丘(河南陈留),胤甲在位时,再度西迁,搬到了西河(从洛阳到陕西华阴都叫西河),而帝皋继位,又往东挪了点,定都渑池(河南渑池县)。
为啥折腾来折腾去呢,很简单,担心东夷族报复。自帝杼起,夏后族就拼命发展军事,据说铠甲就是由他发明。
一直到帝泄在位,东夷族才终于接受了夏朝的封爵,承认了夏朝,而到了夏桀,都城终于定在了洛阳。
图中西河位置有误,应该指洛阳至华阴的某地,具体未知。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文字性文物?
不是找不到,根本就没有,夏朝之所以叫夏朝,是因为夏后族。这个名字是后人起的,并不像商周那样,自己定的国号。
战国以前古书,根本就没有夏朝这个称呼,大禹写做帝禹,而启则为夏后启。
换句大家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夏启虽然宣称当皇帝,但他压根没想过给王朝起个名字。
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发现?
但能说夏朝不存在吗?
当然不能,虽然夏朝没有起名,但它真实存在,虽然打了很多年,中间丢过国,好几个王还送了命,但它最终实现了夏启的愿望。
可以确定肯定地说,至少夏桀时期,它就是王朝。
所以事实就是这样,夏朝真实存在,但你永远不可能挖出相关文字。
为什么二里头被认为最有资格代表夏都?原因也在于此,夏朝都城,大部分都是因战乱或避祸,临时找的居住地点,只有夏桀都城洛阳,才是毫无疑问的王都(安邑的问题是没有发现城池遗址)。
总不能说皇帝住过就叫都城吧,比如唐朝,因为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唐朝皇帝不知道跑过多少地方,怎么办?唐朝整出几十个国都来?
况且斟鄩和洛阳是同一个地方,太康和夏桀的都城,只是名称不同,实际都是二里头。自太康起,斟鄩就是夏朝重要城市,一直未曾荒废,人丁兴旺。
考古发现就不多说了,从出土文物和王城规格来看,二里头也是夏遗址中的佼佼者,所以历史研究院等机构的结论并没有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问题,那是你的逻辑有问题。
我知道有人又要搬石卯寺等遗址说事,虽然石卯寺规模宏大,但它缺乏文献对应,说石卯寺是夏都,它是哪个夏都?安邑?问题是安邑跟石卯寺根本不一个地方,那得跟多少古籍冲突。
更离谱的是,有些四川人为了抬高三星堆,拼命把三星堆往夏朝上引,抓住夏朝没有文字记载这点,说三星堆才是夏都。
司马迁说:“三代之都,皆在河洛。”
三星堆是夏都,那河洛也在四川了?商朝和周朝也都建都四川?有点基础逻辑好不好。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