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施琅也同样“收复”台湾,他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优质答案1: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民族英雄,那是因为:他是把本该属于中华民族的固有领土【台湾岛】,从被荷兰人已经占据殖民统治了近百年的手里面光复回来的,是对抗外国外民族的侵略之战。

当时的中国关内则是大明政权的未日之时,关内被遍地烽火的农民义军搅的是焦头烂额;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闯王李自成和大顺王张献忠;关外则是有兵强马壮的辽金女真后人的满族人,正在枕戈待旦虎视着关内。
那时的中国基本上只是泛指现在汉族人居住地。
最终,满清大兵压境进入到了关内,明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大明朝政权也就倒下来了。
末了在清军还没能鞭及到的东南沿海诸省(如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大明朝的殘余力量在这剩余的半壁江山拥立新主谓之南明朝,并继续和满清周旋。
此时,满清也早已剿灭了义军,在北京建立了大清国号;除了上面提到的省份,中国的陆地疆域基本上已快被清顺治帝统一了。
话再说回来,满清政权随着康熙帝的登位,清军更是向南明步步进逼,这些省份也都随之济济可危,满清大有一统全中国的气氛。
而郑成功就是在此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南明朝名将。
郑成功也就是在这对抗满清保卫大明时,即使在偏安一隅的福建仍然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功迹。说白了郑收复台湾,还有一个就是把台湾作为反抗满清斗争的最安全的退守基地。
说了这么久,现在就是必须提到的是二号人物施琅了;他本就是郑成功的旧部爱将,此时的台湾随着郑成功的过世,也早已经是在其子郑克塽的治理之下。
话又说回来,随着康熙帝统一全国的雄心,南明朝最后的半壁江山也早已消亡怠尽。台湾岛真的成了孤悬大陆的反清复明基地,郑克塽更是自立为王的继续着与满清朝战斗。
后面由于康熙帝听取了明朝降将的分化瓦解之法,派兵先抓了郑的爱将施琅尚在福建大陆的家眷逼其投降。因为清军在历次进攻台湾的战斗中,吃的亏最多的就是来自于施琅。
郑克塽毕竟没有其父亲之雄韬伟略与智慧,其人猜疑心与妒忌心特重;由于他的猜忌排挤,最终让枭勇善战的一代水师名将施琅转投清庭,逐了康熙大帝的心愿,得到了一位最了台湾岛水文天气变化和布防的、且也是最善水战的名将施琅。
这下就回到了为什么说、施琅帮助清庭夺取了台湾岛、而不能称作民族英雄的原由。那又是因为、此时的台湾岛已是掌握在了同文同种血脉相通的中国人自己手里,这样的战争只不过是各为其主的推翻一个旧政权与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属于兄弟相争之战的家庭内部矛盾,姑不能称为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誓死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并与外国外民族入侵的人,能作叙死搏斗和生死奉献的人!
??????
优质答案2:
民族英雄是外战得来,而内战则无民族英雄
首先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是无可争议的。15世纪自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西方人殖民者开始向东南亚地区开始了大肆的侵略活动。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之际,西班牙人占据了菲律宾,荷兰人也在与葡萄牙人的争夺中不断取得胜利,占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后来更是直接吞并了台湾及澎湖列岛,而此时的中国大陆,清朝与南明等反清势力正在激烈的交战,而在郑成功北伐失败,最后在福建沿海的根据地都受到满清威胁的情况下,郑成功为长远计,下决心对占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开战,最终将荷兰人逐出台湾,将台湾收归到的中华版图之内。
可以郑成功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否则17世纪的宝岛就不在华夏版图之内了,因此郑成功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施琅统一台湾的行为同样值得肯定,但是还达不到“民族英雄”的标准施琅原为郑氏台湾的将领,后来因为与郑氏关系破裂,施琅逃回大陆,投降清朝,加入了清军的阵营,而此后随着南明政权的彻底灭亡,原本奉明朝正朔的郑氏台湾的政权性质已经有所改变,此时的郑氏已经不再谋求北伐,光复“明朝”,而是在认识到与清朝的巨大差异后,想要据岛而自立,郑氏虽然善待明朝宗室,但是永历皇帝死后,不再拥立新的明朝皇帝,同时建立自己的体制班底,俨然一个独立政权体制,而此时郑氏也对外自称“东宁国”而且在清朝的频繁的谈判中,郑氏提出台湾参照李氏朝鲜王朝,对清朝称藩,但是不剃发,同时保留独立的政治体制,也就是说此时的郑氏已经有裂土而治的分裂倾向。
所以康熙皇帝的支持下,施琅等人最终击败郑氏海军,统一台湾的历史意义重大,虽然算的是是“兄弟阋于墙”的内战,但是终究是避免了1000年多前,越南自立并永远脱离华夏版图的历史悲剧发生,也是施琅的功绩也绝对是值得被肯定。
况且台湾统一后,朝中大臣曾经上书康熙要求,将岛民迁出后,将其领土放弃,但是遭到施琅的坚决反对,后来在施琅坚持下,康熙皇帝最终决定在台湾设府,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又设立行省,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区划。
二、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
优质答案1: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台湾,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郑氏割据势力,因为郑氏集团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胁东南沿海,而东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来就已经成为各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的赋税来源地,既然伤害到了清朝的国防安全和财政来源,那么自然成为清朝的眼中钉,康熙皇帝当然想要除之而后快,家里的金库旁边放着一个随时会原地爆炸的火药桶,搁谁谁愿意啊!之所以会发生分歧主要是消灭郑氏集团后台湾是“弃”还是“留”问题展开的。
话说郑氏集团在明末清初之际,确实是不可小觑的反清力量。在顺治十四年(1657),郑成功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一心以反清为己任。在顺治十六年(1659)的六月,率大军由崇明岛入长江,其麾下铁人军在镇江之役中还成建制的歼灭了由提督管效忠带队的精锐八旗4000人,“效忠初出兵四千,止存百四十人”,并一度包围南京,在郑成功的威慑下,东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望风投降,清廷“东南大震,军报阻绝”。甚至惊动了清世祖福临,差点要亲征郑成功,“世祖幸南苑,集六师,议亲征”。但是,由于郑成功轻敌大意,中了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被偷袭后,大败,麾下精兵猛将损失颇大,元气大伤。
在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考虑到金门、厦门发展受限,为了开辟新的反清基地,遂决意夺回台湾,在驱逐荷兰殖民者后,设立政府机构、开荒屯田,着力将台湾打造成抗清根据地。而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代英豪郑成功逝世,年仅39岁。其子郑经承袭了延平郡王的爵位,与清廷继续形成对抗态势。
当然清廷也深知郑氏集团的威胁,对于清廷来说郑氏一日不除,便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之感,为了攻灭郑氏集团在夺取厦门和金门后,三次发兵攻打澎湖列岛,但是由于当时清朝国内局势动荡(宫廷斗争、消灭永历政权、削除三藩等),加上并未组建肩负渡海作战重任的水师,均以失败而告终。在一时无法消灭郑氏集团的情况下,清廷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封锁措施,切断台湾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来达到削弱郑氏集团的目的,即“禁海令”和“迁界令”。
“禁海令”颁布于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命令浙江、福建、江南、广东、山东、天津等地地方官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粮食等物资买卖于郑氏,违者重罚。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但是,实行五年以来,效果却并不显著,郑氏仍然可以通过走私的方式取得物资供应,于是在郑氏降将黄梧的建议下,下达了更为严厉的“迁界令”。
《台湾外记·卷十一》: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攻自灭也。这项措施得到清廷的迅速落实,沿海居民集体内迁三十里,三十里内村庄全部毁弃、焚烧,制造宽大三十里的无人区以断绝郑氏集团获得任何物质补充的可能。
《海上见闻录·卷二》: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垣墙、立界石,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无疑“禁海令”和“迁界令”给沿海的民生造成了严重破坏,原本经济繁荣的沿海省份损失根本无法估量,但这个政策确实给依赖大陆的郑氏集团造成了严重的杀伤,清廷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残式政策正掐中了郑氏集团的软肋。
以郑成功的幕僚杨英所写的《从征实录》来看,郑氏集团的作战给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陆,而当时台湾开发并不充分,迁界禁海措施一出,无法从大陆获得物资补充,郑军的经济生活立刻陷入困难,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八月:户官运粮船犹不至,官兵至草木子充饥,日忧脱巾之变。《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时粮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没,兵心嗷嗷。在出台严厉封禁措施的同时,清廷着力对郑军将领展开招抚活动,郑军条件因为经济封锁变得越来越艰苦,艰苦条件下一时军心浮动,面对清廷的招抚,郑氏集团的官兵出现了大量降清的情况,仅仅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三年(1664),就有投诚官员3985名、士兵40962名、官兵家眷64230名、大小船只900余艘。
随着三藩之乱的逐渐平定,攻取台湾消灭郑氏集团进入了康熙皇帝的规划之内,康熙皇帝决定加大招抚力度继续分化郑氏集团,“郑锦虽无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大将军康亲王仍随宜招抚”,而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充分执行了康熙皇帝的意图,进行大规模招降策反活动,在漳州修筑“修来馆”,以官爵和资财招纳郑氏官兵,搞得郑军上下军心浮动,又开启了一波投诚浪潮。前后投诚者竟达10余万之多(仅以人数较多者记之,千把人忽略)。
《清圣祖实录·卷八十》:廖琠等率伪官三百余员,兵一万二千余人诣军前降。《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伪总兵杨禄、张辉等大小伪官,共二千五百余员,兵丁二万五千九百余名。《清圣祖实录·卷九十》:招抚江机等率领伪官一千一百三十八员,兵丁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名投诚。《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伪将军杨彪,即杨一豹,率领伪官兵三万一千余员名投诚。康熙二十年后,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皇帝决意攻取台湾,此时,清、郑双方实力持续拉大,在强大的财政支持以及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训练下,福建水师已经拥有“精兵二万有奇,大小战船三百号”,具备了跨海攻击澎湖列岛的能力。
而在攻取台湾之前,双方已经进行多轮谈判,郑经在谈判中多次表示“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并拒绝了清廷“剃发”的要求,“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而清廷对“不剃发”“如朝鲜例”两条自然不答应。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康熙皇帝决定结束这场虚与委蛇的谈判,正式向台湾方面强硬回复,“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同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师全军自福州出海攻取澎湖,清军经过七天战斗,击败守将刘国轩,澎湖列岛乃是台湾门户,一旦失去全台震动。最后,郑克塽率众出降,清军顺利进驻台湾。
在攻取台湾后,台湾的“弃”“留”之争浮出水面,以李光地为代表的大臣表示要放弃台湾,重新交给荷兰人,提出“空其地,任夷人居住,而纳款通贡”,而康熙皇帝当时对台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不得无关紧要。
《康熙起居注》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但是,在关键时刻施琅上陈《恭陈台湾去留疏》,指明台湾的重要性,“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对台湾的地位、作用和海疆的安全形势做了全面的分析,康熙皇帝在看完这份奏疏后,迅速改变了对台湾的认知,正式决策开府置县,派兵驻守。
《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上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所以,清朝之所以攻取台湾首要目的是消灭郑氏集团,而康熙皇帝一开始对台湾重视程度确实不够,但能知错就改,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杰出君主的素质。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圣武记》、《明季南略》、《台湾外记》、《海上见闻录》、《从征实录》、《靖海纪事》、《国朝先正事略》、《榕村语录》
优质答案2:
为什么康熙帝要在大多数都反对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收复整个台湾呢?
康熙帝是大清帝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在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整个帝国的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因为康熙帝自己的年龄并不大,而在整个帝国内部还有着为数众多的反对派,例如当时的鳌拜一党等等。他们都只不过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个帝国的权力罢了。同时,在清帝国建立之初所留下来的三藩问题也让康熙帝无可奈何,这些都从根本上在影响整个国家的统治。而盘踞在台湾地区的郑家势力也同样让人康熙帝头疼不已。当时有很多人都劝康熙帝,不要收复台湾,因为想要收复台湾那么康熙的朝廷必然要为此付出良多。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要在最后力排众议,最后收复台湾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首先一点就是出于当时整个帝国的正统性问题大清帝国是建立在明朝灭亡以后的基础上的,但是当时台湾地区的郑家势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续。而在大清帝国建立以后,就一直有一些人不希望看到清王朝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可以在整个中原地区站稳脚,所以他们也一直希望恢复明王朝的统治。而郑家势力本身也是一直在树立着明王朝的延续大旗,在和整个清帝国对着干。所以,这就导致清帝国本身在正统性方面是有问题的,对于康熙帝来说,他必须收复台湾,消灭台湾地区的割据势力才可以保证整个大清帝国在中原地区的绝对正统性。
而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一个王朝的正统性是绝对重要的。如果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在中原地区,是唯一一个可以掌控大权的帝国势力,那么国家内部的人心浮动,就绝对不可能停止。在整个清帝国时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叛乱势力,而这些叛乱基本上都是以恢复前朝的名义在作乱。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的封建王朝都是因为没有正统性,而无法获得整个国家社会的广泛支持的。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正统性问题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办法在正统性方面得到保障的话,那么这个帝国本身就会遭到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内部的社会稳定,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实现祖国的统一以及为了当时的整体国防安全的考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除了证明大清帝国是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正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维持当时整个帝国的统一。毕竟中原王朝在台湾地区实现有效的统治的历史是非常长的,而且郑家势力是在与外国势力的斗争之下才重新掌握了台湾。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原帝国正统的大清帝国来说,收复台湾就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手段。
而且大清帝国还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海患问题,如果可以收复台湾,就可以很明显地增强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效地巩固当时整个大清帝国的海上防御线,这也就可以巩固帝国在沿海地区的整体统治。毕竟,当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即将发生思想和工业方面的变革,而海寇问题也一直是影响整个中央帝国的隐患之一。
同时,当时整个台湾地区的形势也有利于康熙帝统一,郑成功已经去世,而郑经没有办法掌控大局的情况下,清帝国对台湾是形成了绝对优势的。同时,在郑经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郑克俭根本没有办法稳固整个台湾岛内的政治势力,毕竟当时的台湾岛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政治冲突。所以在郑经去世不久,台湾岛内就发生了内乱。作为元老级人物的冯锡范发动了十分著名的东宁之变,将当时台湾地区的执政者郑克俭杀死,而整个台湾的统治力也就由此不复存在了。
所以在台湾地区已经陷入内乱的情况下,康熙帝所带领的大清帝国自然也有希望收复整个台湾。出于当时政治,地理和整体国防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后康熙的决定,趁着台湾正在陷入内乱的情况下,派出大军收复台湾。而最后所起到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大清帝国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对整个中国的有效统一,同时将台湾纳入到了中国的有效统治中,这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角度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个大清帝国在中原地区的绝对正统,这是真正实现了一个帝国角度上的统一,这在这是康熙一朝所建立起的最大贡献之一。
三、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优质答案1: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姚启圣与施琅(剧照)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清统一台湾之战示意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施琅大胜。
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绘画)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却出现了争议,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都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很优美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岛屿,只是当时清取代明,而郑氏集团一直向明朝称臣。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清王朝将台湾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两岸同根”清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优质答案2:
前明残余势力大多逃往台湾,如果不拿下台湾满清将长期面对前明势力威胁。另外虽然当时台湾是人烟稀少的弹丸之地但它距离大陆比较近,如果大清不控制台湾必将被他国利用成为隐患。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