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关羽知道自己的性命不保,所以不想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也不想让刘备失望。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会引起曹操的猜忌,毕竟关羽是一个忠义之士,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曹操,那么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以,为了保全自己,刘备不得不杀掉关羽。不过,在杀掉关羽之后,刘备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选择了继续镇守荆州。
一、许田围猎,关羽为何要杀曹操?华容道他为何放走曹操?关羽有什么人格魅力?
优质答案1:

少年天子汉献帝,时年二十,曹操把他接到许都后,曹操颇有用心的让汉献帝优渥的生活在吃喝玩乐中,但是,整天的吃喝玩乐不但无趣,他甚至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此时的朝庭俨然是曹家天下,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他发现自己身边曹操密探布満时,自己的言行受到监督,受到牵制。原来自己已经掉进“囚笼”。
二十岁的东汉未代天子,血液中毕竟流淌着祖宗血液,他表现出了强硬,因为再不行动、汉家江山将改朝换代。一天早朝,例行公事,汉献帝突然对曹操发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曹操大惊失色,汗流浃背,良久无语。
曹操当然不是害怕,他隐约感觉到汉献帝是不会轻易放弃皇位的,曹操决定寻找机会挑战包括汉献帝在内的天下群雄。
许田围猎,面对众将士的山呼“万岁”,已经势力日大的曹操,越过汉献帝而接受欢呼;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
一生熟读巜春秋》的关羽当然清楚该书的关键词:“元年春王正月”,这是周王确立的正月,这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
“奉汉室为正朔”,维护“大一统”江山,正义的热血在沸腾,所以关羽红脸一黑,心一横,拍马提刀欲杀曹操。
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而关羽是立了生死状据守此处,看着狼狈不堪的昔日恩人曹操和好友张辽,一个“义”字在心中翻滚,念及曹操对自己的厚恩,他选择“义释”曹操。这个举动不必在“阴谋论”上纠缠,很简单的事情:“滳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羽是还恩。
关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仁义道德的典范,体现在对“仁义”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的忠诚,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种“玉虽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节,视死如归”的精神。
优质答案2:
一、许田围猎,关羽为何要杀曹操?
曹操吩咐部下准备好良马名鹰俊犬以及弓箭等田猎之物,再命令十万军兵在城外聚集,然后来见献帝,提出让天子参与田猎的请求。
此时的曹操做事已经有一些横行无忌的意味了。按照规矩,他应该先提请汉献帝同意,然后择定日期,准备器械,再施行计划。但现在一切都是先斩后奏。
献帝一向对曹操言听计从(实质上不敢不从),但在认了一个英雄皇叔后,献帝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以后可以凭借刘备的能力来制衡曹操。
献帝壮着胆子,说:“现在田猎恐怕不是正道吧。”
这是汉献帝对曹操平生第一次的拒绝。曹操没想到献帝竟会反驳他的意见,尽管这个反驳是那么的软弱无力。但曹操强硬惯了,况且他的试探计划既然已经准备停当,是绝不会半途而废的。
曹操说:“古之帝王,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出郊田猎,以示武天下。现在四海扰攘,天子出猎,有四大好处。第一,陛下久居深宫,体力疲倦,驰骋于弓马之间,正好可以爽神畅体。第二,可以耀武扬威,震慑四方。第三,军兵闲逸,就会无事生非。田猎正可让他们保持斗志。第四,自天子至公卿,都有必要学学骑射。”
说实话,曹操说的这四大好处,逻辑上有点混乱。但既然他说了四大好处,听上去的效力肯定胜过一两个好处。曹操又是强势惯了的,汉献帝的抵抗无异于隔靴搔痒,只能乖乖地按照曹操的安排,出城田猎。众大臣尽数跟随而去。
一行人马来到许田,曹操令军士围成周长二百余里的猎场。曹操自己紧紧跟在献帝身后,只差一个马头的距离。献帝后面,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文武百官只能远远侍从,不敢靠前。曹操特意给汉献帝准备了皇帝专用的雕弓金箭,其他诸人的箭上则各自贴上自己的姓名。
献帝纵马驰走,远远看到刘备,遂招呼道:“朕要看皇叔今日射猎!”这是献帝在困难处境中向刘备发出的一种信号。刘备虽然心中明白,但也不敢有所表示,只能就事论事,谢恩后上马射猎。
对于久经战阵的刘备来说,骑射不过是小菜一碟。草中正赶出一兔,刘备手起一箭,正好射中。献帝连连称贺。这个皇叔如此英气过人,看来以后足可依赖了。
此时,荆棘丛中又被赶出一只鹿来。汉献帝一时兴起,连射三箭,却一支也没射中。献帝有些扫兴,也有些不好意思,就对身边的曹操说:“爱卿,你来射射看。”
曹操本来就有心通过田猎试探一下文武大臣的态度的,现在献帝这么一说,曹操蓄谋已久的想法立即就付诸行动。
曹操当即向汉献帝讨要雕弓金箭,献帝不敢不给。曹操拉弓引弦,一箭正中鹿背。群臣将校,看见射鹿之箭,金光闪闪,乃是天子御箭,都以为是汉献帝所射。群情踊跃,奔将过来,高呼“万岁”。曹操见状,纵马向前,挡在了汉献帝之前,接受了群臣的称贺。
这一幕是曹操精心谋划好的。从为天子准备独具特色的金箭,到讨要天子的金箭,乃至射中猎物后挡在天子马前接受群臣的欢呼赞贺,都是计划中的步骤。
曹操的这个安排,和当年赵高的“指鹿为马”类似,都是对民意的一种试探。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独揽大权,野心勃勃,想要篡夺皇位。但他不知道朝中大臣的人心向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某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说:“陛下如果不信的话,可以问问诸位大臣的意见啊。”
诸位大臣早就对赵高的专权深感恐惧,尽管他们知道摆在秦二世面前的是一只鹿,但也只有少数几个正直不阿的大臣站出来批驳赵高。而绝大多人都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还有的为了向赵高邀宠,睁眼说瞎话,为赵高帮腔。
一般我们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有内心的态度驱动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不存在外部的压力或约束时,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这样的。一旦你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可预期的伤害或损失,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出与内心态度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行动来。
秦二世的大臣们,每一个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错鹿为马?他们内心的真实态度非常清楚这是赵高对秦二世的一种戏弄。但是,他们也深知,如果他们直指赵高之非,一定会遭到赵高的疯狂报复。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他们也就变得“言行不一”了。
而对赵高来说,他根本无须顾及这些人真实态度,他知道一定有很多人会在心里反对他,他更想知道的是,有多少敢于站出来当面反对他。
曹操的用意也是如此。他故意做出大不逆的行为,就是要看看诸位大臣的反应。如果群情激愤,说明现在绝不能轻举妄动。反之,就可以进一步专权,直至登顶。
那么,为什么在场的诸位文武大臣,满腔忠义的绝非关羽一人,但为什么只有关羽要跳将出来将曹操斩杀呢?更为甚者,这唯一一个想要采取行动的人还被他最为敬服的兄长刘备强力劝止了呢?
除了这些人担心会曹操的报复以外,导致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个局面的还要归结为一种心理机制的作用。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旁观者效应”。
1964年3月的某一天,一位叫做凯瑟琳·吉诺维西的美国妇女在纽约皇后区被人刺杀。这次刺杀的诡异之处在于,吉诺维西并不是被秘密杀害的。她是在一种公开的状态下被歹徒连续攻击长达35分钟。在其期间,歹徒在大街上追逐、攻击她三次。而不可思议的是,吉诺维西的38名邻居从自家窗户里一直安全地观望了整个过程,但却没有一个人采取救援行动,甚至连根本不会影响自身安全的打报警电话也没有做。
这一事件经《纽约时报》报道后,引发了轩然大波。公众纷纷认为世道沦落,人心冷漠,指责这38个好人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吉诺维西被刺杀。
心理学家比布·拉汤内和约翰·达雷对此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一种看起来不可能的解释。此前公众的议论焦点毫无例外地强调虽然有38个旁观者,却没有任何人采取行动。但这两位心理学家却认为,之所以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恰恰是因为有太多的旁观者。因为这么多旁观者的存在,导致了责任分散。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就没必要采取行动了。
这就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就越可能没人采取行动。
在曹操上演这一幕“僭越试探剧”的时候,旁观者效应也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场的文武大臣,义愤填膺的大有人在,但却只有关羽一人有意暴起,维护正义。但关羽也仅仅是有意暴起,因为他的想法很快就被刘备遏制了。而刘备的心理正是最典型的“旁观者效应”。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有关羽在场的话,曹操早已人头落地。但不幸的是,在场的人太多了,大家都认为旁人会承担起责任,采取行动,这反而让大家都无动于衷。
曹操转过头,目光直视刘备。
刘备倍感压力,慌忙欠身道:“丞相神射,世之罕及!”
曹操哈哈大笑道:“此乃天子洪福也!”竟随手将天子专用的雕弓别在自己腰间,不再归还献帝。众人见了,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二、华容道他为何放走曹操?曹操赤壁大败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设了三道伏兵截击溃退的曹操,尤其是华容道的最后一击,是全歼曹操残部的至关重要的一战。因此,在关羽请战时,诸葛亮犹豫再三,直到关羽立下军令状,才将此重任交付与他。
曹操在经过赵云、张飞两次截击后,只剩下三百余骑相随,已成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来到华容道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一声炮响,关羽带领500名威武霸气校刀手拦住去路。此时的曹操已是黔驴技穷,只能硬着头皮说了一句:即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这明显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寻死路。
幸亏他手下谋士程煜及时提醒: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丞相旧日有恩与他,今日亲自告之,可推脱此难。
曹操是何等狡诈,听程煜一说,立刻心领神会。跃马向前像关羽深施一礼,关羽也以礼相还道:关某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丞相多时。关羽不叫曹操为汉贼,而称呼丞相,让曹操顿时看到生机,立即向关羽告饶: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恩情为重。关羽答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此时的关羽显然因私废公,不提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却和他拉起了私人间的恩怨情仇,注定要放曹操一条生路。因为昔日过五关斩六将,这笔账曹操从未和他算过,最后还成全他兄弟团员。
果然,曹操一提当年千里走单骑的往事,关羽立刻无语。说句实话,抛去敌我之争,曹操是除去刘备、张飞之外,待关羽最好的人。关羽是个知恩图报的君子,更在乎自己的名声,如果此时捉住曹操,必将损害自己的信义。再加上又见曹军狼狈不堪,皆欲垂泪,越发心中不仁,越觉得自己不能做落井下石之人。关羽思忖良久,命令士兵散开,给曹操让出一条路,这是一条生路,更是一条义薄云天的阳光大道。无怪乎后人对此赞美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其实,诸葛亮早就料到华容道关羽必放曹操,才让关羽带兵前去。因为一旦曹操死亡,天下打乱,那当时最有实力的当属江东,而刘备最后或许连性命都保不住,况且北方打乱,说不定又会出来那个枭雄,这些都不确定,反正从自己的方面考虑,曹操活着利大于弊,而云长之前深受曹操恩惠,为了让云长忠心效忠,死力卖命。诸葛亮神机妙算,成功的在华容道,让云长还了曹操的人情。
三、关羽有什么人格魅力?关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
仁义道德的典范,体现在对“仁义”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的忠诚,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种“玉虽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节,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为什么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什么事没有,马谡失街亭却被斩了?
优质答案1:
演义中说,诸葛亮,推算,根据当时的情况,曹操不能死,其死,北方必乱,所以,诸葛来个顺水人情,特派云长,守此华容道,至于军令状,那是手段而以,彻底降复关羽之计。
优质答案2:
华容道关羽放曹,是乘胜追寇,演义了关羽知恩必报之心。孔明不斩也演义了刘关张的情义,如果斩了,就等于蜀国沒有桃园三义之说,自取灭亡。
斩马谡就不一样了,一是孔明的学生,在成败一战的重要关头,丢失街亭战略要道,险使孔明全军复灭
。二是刘备有言此人不可大用,也有大义灭亲,整肃军纪功能。
优质答案3: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其实刘备心中早就明了,只是他不想点破。他派关羽去拦阻曹操,明白关羽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所以他是想让关羽还了曹操曾经的恩情,以后再见时不再为难,同时也想警告曹操,有我刘备三兄弟在,你曹操就赢不了,给曹操一个威慑。关羽和刘备是结拜兄弟,他们之间感情非常好,一方面是因为他忠心,一方面是他武艺高强,所以因此而怪罪他,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他宁愿宽容关羽。
而马谡不一样,他是诸葛亮得意的弟子,但为人自大狂傲,只会纸上谈兵,刘备一直看不起他。诸葛亮用他是想让他建立功劳,以后好辅助刘禅,但是没想到他不听嘱咐,不把诸葛亮的话放在眼里。反而轻视曹军,最后狼狈不堪的溃败。诸葛亮有很多考虑,不杀他,不能够安定军心,难以服众。还有为了立军威,他犯了大错,所以没办法只有挥泪斩杀他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