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算错了一共多少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是第一张,这个女生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看起来非常的漂亮,但是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她的手上有一个戒指,而且还是粉色的,不知道是不是情侣戒指呢?这样的话,就算是单身狗看到也会羡慕的吧。而且这个女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虽然没有化化妆,但是依旧很漂亮。不得不说,这个女生真的是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男朋友。而且还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真的是让人羡慕不已。
一、圆周率是怎么计算的?
优质答案1:

答:圆周率的计算过程,经历了实验算法、几何算法、分析算法和计算机算法的过程;其中,新工具的出现,对计算圆周率起了重要作用。
实验算法在古时候,人们对圆周率的精度要求还不高。比如公元前1世纪左右,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就记载着“径一周三”,也就是把圆周率近似看作“3”。
在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古巴比伦人就记载了圆周率=25/8=3、125。
古人只需要画一个圆,然后分别测量其周长和直径,就可以得到圆周率;虽然和圆周率的真实数值相差很大,但是对那时候的生产活动来说足够用了。
但该方法对圆周率的计算精度非常有限,只能精确到圆周率的小数点后第一位,要想精确到第二位都很困难。
几何算法几何算法避免了测量的误差,比如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计算圆的内切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然后取其平均值,把圆周率计算到3、141851。
而我国的古代数学家祖冲之(429~500),利用割圆术,计算到正24576边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3、1415927),这一记录保持了800多年才被欧洲人打破。
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把圆周率精确到17位小数。
1596年,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范·科伊伦,把圆周率精确到20位小数。
1610年,鲁道夫·范·科伊伦耗尽毕生精力,用了10多年的时间,再次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5位,这也算是手工几何算法的极限了。
分析算法进入18世纪后,数学家有了三角函数、连分数、无穷级数、微积分和虚数等工具,大量圆周率的计算公式涌现出来,大大提高了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效率。
比如著名的梅钦公式:
由英国数学家梅钦,于1706年提出,该级数的收敛速度非常快,至今也是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主要公式之一。
数学家Jurij Vega,在1789年,利用梅钦公式把圆周率精确到140位小数(后来得知前137位才是正确的)。
人工计算的记录,是在1948年,美国两位数学家利用一个全新的圆周率公式,手工计算到了808位小数。
比如我们利用虚数i的性质,可以轻松构造出许多圆周率的级数:
还有印度数学奇才拉马努金,仅凭冥想就能意会出许多圆周率级数,而且级数的收敛速度非常快,比如下面两个公式就是拉马努金提出来的:
其中第二个公式,只要输入第一项,就可以把圆周率精确到十进制的第八位:
分析算法的出现,让人们计算圆周率不在成问题,哪怕是手工计算,都可以轻松计算到小数点后数十位;而我们只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34位,然后用来计算宇宙周长,就可以精确一个原子的误差。
计算机算法进入计算机时代,更高精度的圆周率实用意义已经不大,计算机学家更多地利用计算圆周率的程序,来检验计算机的能力。
在1995年,三位算法学家Bailey、Borwein和Plouffe在研究计算机算法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圆周率公式——BBP公式。
利用该公式,可以独立计算十六进制圆周率的任意位数的数字。
BBP公式的证明过程如下:
也就是说:利用BBP公式,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十六进制圆周率的第10亿位数字,而不需要知道10亿位前的任何一位;虽然只限于十六进制圆周率,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公式。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优质答案2:
古代和如今对圆周率的求法会有一些不一样。
祖冲之和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算圆周率,是采用了刘徽的“割圆术”。如下图。
割圆术的原理是在圆内不断做内接正多边形,然后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逼近圆的周长。如上图,由于AB是正六边形的边,那么∠AOB则为60度,AB = r。 当做内接正12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算得DO和DC的值,因为我们已知BO = r, BD = r/2。可自行验算。那么,依次演算可以得到正6 * 2n边形的周长。周长/直径则得到了圆周率。
据《隋书·律历志》[1]记载,祖冲之以“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计算机和概率怎么求圆周率如果你对计算机编程和概率有一定的知识,可以这样去计算圆周率π。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圆,半径为1,那么它的外切正方形就是直径为2。我们去第一象限作为研究对象,第一象限的扇形面积为1/4 * π * R^2, 而第一象限正方形面积为R^2。因此,第一象限的扇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比为1/4π。
现在我们设计一个程序,x, y在[0, 1] 随机取点,落在第一象限的扇形内需要满足x^2 + y^2 <= 1,这样当我们取1000,10000,以致更多的点,落在扇形内的点的数目/总的取点数之间的比值应该 = 1/4π。
我写的程序代码(Python写的)如下:
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击关注天天有料的“逃学博士”吧!
二、一年级孩子计算题总出错怎么办?
优质答案1:
您好,这个我是有经验的。很开心和你分享。方法很简单,也很凑效。
首先我要跟你说的是,计算不光是一年级要抓,一到六年级都要抓,计算不光影响成绩还能影响孩子的心性。
计算题能教会孩子,简单的题目认真做,复杂的题目简单做并且也要耐心做。并且你会发现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计算,所以计算要长期行动。
那么究竟该怎么抓计算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每学期开学都给孩子买一本计算高手或者口算天天练,每天定时定量的完成。
每天固定一面,如果三分钟内完成那就每天练三分钟,如果他要十分钟完成那就十分钟。每次在5分钟内完成并且正确率百分百就可以获得一颗星星,积累到10颗星星就可以有一次抽奖机会,(抽奖筒得提前做好)。并且要告诉他,超过十分钟的要相应的扣除星星,正确率低于90%的时候也要扣除星星,一年级嘛,互动式学习孩子最喜欢。
记住哦,计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每天做,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不光计算能提上来,孩子的耐心和细心程度也能提升上来。
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之前有个五年级学生,上课反应很快,但是成绩总提不上来,每次分析试卷你就会发现,他的题目永远都是列式正确,计算错误,也就是说他听懂了,但是败给了计算。
所以你是幸运的,现在发现他的计算问题,只要你耐心的,每天跟他一起练习,他肯定会把计算提起来的。
切忌河东狮吼,我见过太多陪孩子做作业大吼大叫的妈妈了,孩子一错就大吼大叫,吓死人了,做个作业就跟上刑场一样。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愿意在他不好的地方下功夫,让他觉得计算很有趣,他就会越来越进步。
切不可急功近利,慢慢来,耐心点,先让他做完,自己检查一遍,你再帮他看,先自查再他查。久而久之,他的作业就能自己搞定,你只负责最后的矫正和签名就行了。
??关注糖堂学糖,辅导不再迷茫!????
优质答案2:
我家大宝去年读一年级,一年级孩子计算题出错是非常常见的,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孩子基础知识不牢固,有的题目看上去非常简单,比如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孩子却总做错,这很有可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凑十法、拆十法学得不够扎实。
二是注意力不集中,题目看不清,马虎大意。比如将加法看成减法,将12看成21等,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常见的。
一年级的数学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做错题目,家长应该分析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
三、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计算题总是算错,怎么解决?
优质答案1:
如果你这位家长勤快,就好好学习一下,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果家长不勤快也懒得管又想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那就多花点钱给他报个珠心算啥滴吧
优质答案2:
我家孩子去年初一跟您描述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特别抗拒数学,后来她好朋友去在北京新东方中小学1对1上课,她陪着同学上了一节课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也想上一对一,我想和琪琪一起上课,那个数学老师讲的很吸引我,我也想上课。就这样我顺着孩子的意思给她报了新东方一对一的课,孩子开始慢慢喜欢数学了,计算题出错也少了。
优质答案3:
不知道这孩子多大了,看题目问的方式感觉年龄不是很大。对于学习还没入门的小孩儿,不要着急,更不要逼他,以免从心理上形成对学习的恐惧,要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培养他学习的兴趣。一旦他感觉做题目的乐趣了,家长就省心了。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也要客观地看待,现实中学习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确实不都一样,家长对自己孩子清楚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若到最后确实考不过人家,那还是确保孩子快乐成长比较恰当。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